分享

师利国:老家院里静悄悄

 京都闻道阁 2021-12-03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的心情也越来越浓厚,尤其是十八岁离开老家前的点点滴滴。虽然老家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各方面条件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但我始终向往儿时的老院。夏天在老家住了一晚上,给我的感觉是太安静了,安静地有些害怕,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难受,也许是在城市待久了,似乎有一种落差。这种心情又不能给他人说,其实自己也说不清,弄不好还会产生误会,闲言碎语都来了。

我家住在一个小山坡上,站在这里可以观看老院全貌,几十户房屋尽收眼底。晚上九点除太阳能路灯及偶尔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外,你看不到任何亮光。小河里有节奏的流水声和鱼儿的跳跃声清晰地传到耳朵里,天上飞翔的白鹭,翅膀的拍打声可以判断速度的快慢,水田的蛙虫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偶尔也可以听到几声狗叫。

哥哥家的时钟有节奏地发出嘀嗒嘀嗒的响声,我看了看时钟,十点还不到,觉得时间过得真慢。记得我小时候,这个时间母亲刚忙完家务,正在纺车前劳作,当时没有钟表计时,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才睡觉,但我第一觉醒来,还听到纺车吱吱呦呦的声音。往事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经过,本来想乘安静睡个好觉,可是在安静的环境下,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记得我四十六年前离开老家时,全院120多人都围绕老天井周边盖房,房子连房子。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随便吆喝一声都能听到。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院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盖新房成了生活的必须。而多数在选址上都想独门独户,不仅宽敞,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大,渐渐地老院子住的人就少了,空出来的位置也为仍然住在老院的人提供了方便。其实所有的新房都在大院周围,最远的距离只有几百米。目前八十年代初以前的老房已经没有了,如果把老天井四合院保存下来,现在肯定是个不错的景点。已经都被漂亮的小洋楼所替代。每次回老家我都要仔细看看,这里曾经是多么热闹的地方,可以在天井院里看电影,开会,唱戏,躲猫猫,就连谁煮肉炒菜的香味都闻到。

现如今老院房子从数量上看,已经翻了几倍,有三分之一是无人住的空房,除春节偶尔回家住几天,平时都是闲置在那里。我离开家乡时全院有120多人,现在常住只有30几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就有20人,春节期间也不到45人。我大约估算一下,现在人口比过去还多,但很多人都搬迁到城里。有的是上大学后到城里安家,有的是在城里谋到了职业,稳定后在城里买房定居,有的老人年龄大了投奔子女到城里,还有部分老人属漂流一族类型,奔波在几个子女之间。你说人能不少吗?

人少了,院里显得十分冷清。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好在大家都是一个姓,一个老祖宗的后孙,谁家有事一定会邀请大家回来,可以找回热闹的场面,更能勾起儿时的记忆。大家相聚十分融洽,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讲不完的情。什么合欢树上的手印,桂花树下的情书,杏树下的酸甜苦辣,竹林里的秋千,榆树钱的情怀,柿子树上的鸟儿,皂角树的用途,柳树下的鸟窝,桐子树下的泉水等等。有人说,老院子里的人住得这么分散,大多都舍不得老家,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回忆。平时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时间长了就想回来看看,如果谁家有事知道了,只要是能抽出时间,一定不会错过机会。有人给我说,我很羡慕你们院里人,家族观念亲情关系十分浓厚,遇到事情无论多远都往回赶。其实也没有统一要求,都是大家自觉自愿,也许这就是一种传承,时间长了就成习惯。回过头来我们思考一下,有多少感情,处着处着就淡了,多少关系,走着走着就散了。但每个人对老家的概念不一样,这里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无论这里多么贫穷落后,你一定不会忘记,因为老家就是我们的根基,是终身难以忘怀的地方。也许你和你的家人早已离开了这片土地,这里没有你牵挂的人,但老院子还在,左邻右舍的人还在这里,你同样不会忘记。

在过去大集体年代,农民主要是以种地为生,凡是能种的地方全部到边到角,恨不得把地种出花来。除交公粮外,还可以供全院人吃饭。可现在呢?种地不是主业,副业也算不上,年龄大的种不了,年轻人不愿种,年小的根本不学,除部分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外,大片土地被荒废,吃粮完全靠买。有的老人说,真可惜了这些闲置的土地,如果能种上庄稼,还能养活不少人。这是目前农村普遍现象,也是社会发展所经历过程,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对资源相对匮乏的山沟,人口会越来越少。

平时的农村显得有些空荡荡的,但回忆是满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渐渐淡化,甚至被遗忘。也许若干年后,没有人记住这个老院子。

2021.12.2武汉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