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朋友?哼哼,哈哈,唉

 東泰山人 2021-12-03

图片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又有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还有俗话说,三五成群,冇个好人。哈哈。朋友这样东西,各花入各眼。古时候有人隐居山林,耕读渔樵,说是避世,实际就是避朋友。

讲起朋友,广州人最多朋友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那时候,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各路人才神仙闻风而动,甚至番薯芋头都纷纷出动,寻求结交新的朋友,以求发达的机会。

那时正是广州大排档最兴盛的时期,几张简陋的台灯,一个炒镬火炉就是一个档口,随街都是。晚上十点过后,满城的大排档越夜越精彩,香气四溢,人声鼎沸。我真是很怀念那个年代。

其实大排档不只是宵夜,不只是食,而是交朋结友,谈友情,谈生意。时代生气勃勃,充满希望,人们必然交朋结友,呼朋唤友。

那时候没有微信,甚至家庭座机电话都不多,更加不要说手机了,腰间别一台bb机已经很是威风。大排档就等于现在微信的朋友圈了。

记忆当中,大沙头客运站一排成百间高级大排档代表了广州大排档最后的辉煌。每天晚上,灯光火猛,不要说进去占一席之地与朋友畅饮饕餮,就是行过路过,见到此情此景都觉得壮丽。现在珠江边的灯光工程是一种冰冷的华丽,而当年江边的大排档则是充满了人情味,那是真正的烟火气。

好景不长,大排档后来以入室经营的名义被消除,与大排档前后兴起的饮夜茶之风也难以持续,朋友嘛,大家还在继续结交,但是随着揾钱的机会越来越少,各种资源都名花有主了,于是这风气也逐渐散失,到今天不要说大排档,就是找间晚一点关门的酒楼饭店都难了。各种小食店也变得南腔北调,还有各种简餐店,这些都不是朋友相聚的地方。而广州人一贯不喜将自己的家用作交际的场所——挚爱亲朋当然不在此例——微信群,朋友圈就成了当今人们社交的主要场所。

当然,微信群朋友圈今时今日,冇佢唔得,有了是徒增烦恼还是利大于弊,这真是甘苦自知了。其实事情不是由于微信的技术和工具性,而是因为朋友这词在时代的洪流中慢慢变味了。

如果撇除了利益泡沫,你问问自己,身边还有多少朋友?水落石出。

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一个朋友都没有。到了会行会走,开始有了童年的玩伴,然后读书,有了同学仔。这是“朋友”的雏形,后来需要争名夺利了,同学仔开始慢慢变味,初涉人世,有同学仔与你糖痴豆,也有同学仔与你水沟油。然后,人与朋友与时代一起成长前行,朋友这东西就变得百味杂陈了。

几乎每一个青年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同事当朋友。结果我本真心对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个故事很多人很多人都是其中的主角。职场不是一直都在流行厚黑学吗?一开始就看透职场规则的人,坚决不把同事当做朋友的人,才能够成功。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所以,朋友越来越少,是个必然。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细细品味,方知知己难得。

朋友数量是一条曲线。刚出生的时候是零点,之后曲线慢慢爬升,到人对未来最有梦想的时候,曲线到达最高点,然后你什么时候开始心灰意冷,什么时候这条曲线开始下行。到老了,这条曲线慢慢回到原点。

所以有劝世言告诫老人家,余生有限,不要再花时间去应付那些昔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所谓朋友。弃了就是弃了,是为自己的人生减负。你觉得是吗?我觉得此言不虚,甚善。

写到这里,我对耕读渔樵隐居山林的古人,升腾起一种难以言说的敬意。大彻大悟。

舍弃不了那些本来就可有可无有佢唔多冇佢唔少的朋友,一来说明你还念旧重情,只是不知人家是否投桃报李,最怕你当人家上帝,人家当你契弟,二来也是阁下贪欲难断,指望这些明知难与自己同路的人,日后或许对自己还有用得着的时候。不忍舍弃这类朋友,就像不忍扔掉一把两角已经磨圆的旧螺丝批。或许这螺丝批虽然不能拧螺丝了,可能还可以用来撬饼干罐呢?

有位文化大家说过,人越老,越看淡亲情。这是看透人生的智慧之言。亲情尚且如此,何况友情。倘若情在,是否亲是否友都不重要,倘若无情,亲如何,友又如何?

断离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