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 柏:烟 雨 柳 江

 故人旧事2020 2021-12-04

          烟  雨  柳  江

                     图/松 柏

    大巴还在洪雅公路上奔驰,柳江古镇已在视野里出现,眼下似江洲的平坝上不是那么吸引人的房舍、被苇席半遮半掩的烂尾楼群,心中不悦油然而生。车过镇前河上大桥即将进入镇内仍不见古镇的特色,同行的旅伴开玩笑地评价到:打个3分就合适了。

 进入古镇的花溪河、杨村河沿岸,才知柳江隐秘深闺人未识。

    柳江古镇建于南宋十年(1140年),距今800多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古镇坐落在河谷平坝中央,发源于洪雅县境内的花溪河穿越古镇全境,并在坝上与杨村河交汇后流至洪雅纳入青衣江。

    800多年历史的古镇,至今留下的仅百十余米长的老街。2014年,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巨资将柳江打造成“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上的重要节点,现在我们在河边所看到的古式建筑,很多都是2014年后打造的仿古建筑。

 古镇百年民居汇老街

 古镇的房舍分布在花溪河与杨村河交汇的坝上,河水蒸腾的轻雾弥漫至屋顶、山腰;平坝三面被群山环抱,山蒙胧,雾蒙蒙,山区时常的细雨绵绵更使平坝笼罩在烟雨之中。因此,柳江史有“烟雨柳江”之称。

   迷蒙柳江

   柳江灯火

 柳江有悠久的“耕读传家”的乡风民俗,被誉为“文风拂面而优雅柳江”。清末民国时期私塾遍布柳江各地。清末1905年,慈禧太后为顺应改革颁布了“废科举 兴学校”诏书,1906年柳江乡贤们率先响应,赶走了三华寺的和尚,办起全县第一所官办新学—“两等小学堂”,新政后称为“柳江中心小学校”。1944年,镇上富商尹仲恩为让家乡子弟在国难当头时接受教育,他将私宅吊脚楼改作教舍办起“尹氏私塾”,聘学富五车的成都人何武康任教师,费用由尹家承担,学生全部免费上学。

   老街尹氏私塾

 柳江古镇亦具其他江边古镇的特征,顺江边而建的吊脚楼,楼上为住宅,平街为商铺、杂货铺、茶馆、小食店。吊脚楼间时有小巷与河岸相通,街上人家通过巷道到江边挑取生活用水、洗衣淘菜,并在水边建造小码头运输货物。在一条人迹罕至的荒芜窄巷里的残垣断壁上,残存着两幅墙壁画,笔者有幸将它拍摄下,以为这是不虚来柳江古镇的收获,捡到了打开柳江大门的钥匙,使柳江被尘封的历史通过画卷在眼前一一展开。花溪河、杨村河沿岸风光已令人惊叹,更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沙洲平坝竟也称得上“地杰人灵”:明朝进士、出使南诏的张起溟;清末著名书法家、开创 “带江体”的张带江;担任道光帝皇六、七子(后之恭亲王、醇亲王)老师、身后获清廷赠以“天子门生,门生天子”挽联的曾璧光;曾为国民党将军、为四川省解放作出贡献的杨雨楼;抗日英雄唐公亮……都是柳江人。两幅壁画分别简介的是柳江镇名“御桥”桥名的由来,和柳江传奇人物杨雨楼。

  陋巷壁画

 早在新石器时代,洪雅县内青衣江两岸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洪雅县柳江区域始置明月镇,清代中期,镇上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汇老街),称“柳姜场”。清代,因 “姜”“江”同音,且柳姜场为花溪、杨村两河(江)环绕,1780年便改柳姜场为“柳江场”,“柳江”一名便沿用至今。

 杨村河两岸是土著居民集中的地方,为便于两岸人、物来往,场上一喻姓乡贤出资修建了一座石桥,乡民们为记其功德,便把这座桥称为“喻桥”,后来因皇帝诰命经过此桥,就改称为“御桥”了。

    柳江御桥

洪雅有民谣曰:“曾家的房子,张家的丫头子(和狗腿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票子(和谷子)”,可见在清朝及民国年间曾、张、杨、何”四大家族,引领了柳江镇辖区乃至整个洪雅县的经济和政治。

曾家的房子指曾家园。该园系曾留学法国主修建筑的柳江名绅曾艺澄,为缅怀其父曾益寿而设计建造,历时10年(1927—1937)建成。艺学西洋建筑的曾艺澄,并没有建一座洋楼来摆谱耀祖,而是由中国式的四合院、中国式的戏台、观景台、八字龙门、小姐楼、书房、石牌坊、牡丹园、荔枝园和休闲亭等组成,并予中西结合的装饰有机组合,设计建造出具有典型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庭阁深院。曾家园建在杨村河岸上的平坝处,下坎数十米即是杨村河码头,经该河顺流而下,可达洪雅、乐山、宜宾、重庆、上海等地,当年修曾家园的大部分材料都是从乐山、重庆经杨村何运进来。

  杨村江码头

 曾家园院大门面向杨村河,大门上悬挂“南丰世家”匾额,典出北宋文学家曾巩。曾巩江西南丰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数百年后,曾氏家族曾璧光担任道光帝皇六、七子(后之恭亲王、醇亲王)老师,身后获清廷赠以“天子门生,门生天子”挽联,这就是前面提及的皇帝诰命经过“喻桥”后,就将“喻桥”改称为“御桥”的由来。曾家园院门悬挂 “南丰世家”匾额,意在提示曾氏后代不忘南丰渊源,弘扬曾氏家族文化传承。

 曾家园院门

 曾艺澄设计建造的曾家园,是四川省独具一格的民国时期民居庭院,是中国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具有较高的家族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家族在柳江也是渊源流长。张起溟,明朝弘治8年进士,出使南诏被当地百姓奉为“青天”。后裔张带江,清末著名书法家、开创“带江体”,又是曾璧光的恩师,故张家大门悬挂匾额为“大夫第”,意在表明其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

壁画中的“杨家爱国”一语,似乎显得有点唐突,不知是处于画家的呐喊、画家的怒吼、还是画家的无奈,然而“杨家爱国”的背后实是一部似乎需要淡化的历史。

杨家在柳江四大家族中是最有人缘,最令人敬重、最被人仰慕的家族,被地方称为“杨家的顶子”。所谓顶子,为清代官帽顶饰,是区别官员品级权势的重要标志。杨氏杨治林一脉从花溪搬到柳江,民国初期杨治林从英国进口了“蒸气缫丝机”,在洪雅县城创办起“洪雅缫丝厂”,是为洪雅最早的现代企业之一。至此,杨氏家族便再次兴旺发达,成为柳江有权有势的旺族。杨家自谓“关西望族”之后裔,兴旺发达后的柳江杨氏仍恪守祖训:世代立心为公,清廉自律,公奉天下,行善养心,乐天公益。

  杨治林育有4儿1女,至今仍被世人当龙门阵摆的是老大杨雨楼和老四杨茂修。

 杨雨楼,时为柳江人士中第一大官,“杨家的顶子”亦由此而来。杨雨楼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905年在嘉定联中读书,1908年考入北平法政学堂政治经济系,1914年毕业。杨雨楼在国民党早期就加入了国民党,历任贵州湄潭县知事,云南省长公署秘书、四川省长公署内务科长、川东道道尹、四川省保安处少将处长、四川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四川省参议员。壁画上“四川百姓累受征兵之公诚联谊社推翻扩大征兵征粮计划。人民游击队发动“二五”减租杨雨楼得知镇压消息令其及时撤退”语,即是指杨雨楼在任省参议员期间,与四川原军政界上层人士和名流学者组织创办的暗自拥护共产党的“公诚联谊社”所作的两件事。 

 1948年中共即将取得全国政权前夕,时中共川西临时工委

决定争取一些开明的省参议员协助统战工作,烟雨楼即表示拥护中共主张,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建国社”。中共新政建立后,1950年川西区党委组织部长马识途,将杨雨楼以开明绅士身份介绍回洪雅工作。1951年全国开展起“镇压反革命”运动,2月,杨雨楼亲见许多昔日熟人朋友被镇压,其中包括自己的三弟杨敬修。杨敬修曾任国民政府四川省名山县县长、仁寿县县长,1950年前任洪雅县副参议长。由此杨雨楼陷入极度痛苦和困惑中,春节期间又闻四弟杨茂修在成都自杀的消息,便产生了向共产党死谏的念头。就在其弟杨茂修自杀不到10天,杨雨楼即在柳江自杀,时年59岁。

   更为传奇的是杨雨楼的四弟杨茂修。

   杨茂修1922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受“五四”新思潮影响,准备赴法国留学。出国前杨茂修即与自己的表妹,四大家族中张家的女子张一君在北平完婚。杨茂修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学期间,与同时旅法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有交往,在接受天赋人权、博爱、平等、自由这些西方思想的启蒙同时,也接受了马列思想的熏陶。

 在学校举办的一次舞会上,杨茂修认识了同在巴黎大学美术系读书的瑞典名门望族姑娘玛丽·安妮。时间一长双方便产生了爱情,最后发展到同居。安妮的爱愈热烈,杨茂修内心的矛盾愈激烈。已经结婚的杨茂修怕伤害了安妮的心,背着安妮于1929年春回到了上海。安妮发现杨茂修不辞而别,非常愤怒,拿上一支手枪立刻追到上海找到了杨茂修,誓与他同归于尽。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安妮原谅了杨茂修,也接受了中国式的一夫多妾的特色婚姻,答应与张一君和睦相处,绝不排斥杨茂修与张一君的感情。

    1929年夏,杨茂修与安妮在上海教堂正式结婚。婚后杨茂修先后担任上海市政府科长,川军田颂尧军部顾问,北平大学教授,河北省政府秘书,武汉大学教授等。1937年,离家15年的杨茂修准备带安妮和孩子回柳江与中国妻子团聚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杨茂修参加到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宣传抗日,被任命为联络处长。1938年2月24日,武汉大学奉命开始西迁四川乐山,因安妮亦受聘于武大,两人亦来到乐山。

 乐山武汉大学文学院(网络图片)

   1939年,冯玉祥和郭沫若同到乐山动员抗日,在为抗战募捐中,安妮四处奔忙,并动员自己保姆的儿子曾世明参加抗日队伍,受到冯玉祥的赞扬,冯玉祥亲笔写了“纪念木兰女,要学秦良玉”的条幅相赠。这就是壁画中“安妮动员保姆儿子参加抗日冯玉祥赠其条幅”的背景。

玛丽·安妮从1929年到中国,1951年回瑞典,其间20多年跟随杨茂修足迹遍及上海、北平、成都、重庆、乐山、洪雅。安妮曾先后在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在洪雅短留期间,甚至还被洪雅县立中学特聘为义务英语会话课教师,她讲课内容几乎全是激励民众抗击侵略、动员民众抗日会话的常用英语。

   1951年初,柳江亲戚和朋友被镇压的消息不断传到成都,其中就有杨茂修的老丈人张亮泉、三哥杨敬修,不堪重负的杨茂修服安眠药自杀,被及时发现抢救脱险。

之后,柳江农会派人到成都要将他押解回洪雅接受批斗清算(一年少离家近三十年的书生,欠了什么?那时柳江有生产你“农会”的精子和卵子吗)。杨茂修答应容他两天处理事务,之后留下“上穷碧落三千界,留取名声四十年。海角天涯何处会,哪分天上与人间。”后悬梁自尽。

   同胞已乘鹤西去,农会还要押解玛丽·安妮到柳江接受批斗清算,安妮以自己是瑞典公民严正拒绝了农会的违法要求。杨茂修与安妮育有二子杨更生、杨艾南,杨茂修自杀后,1951年安妮申请回瑞典,因杨更生超过18周岁并在成都已工作,故只带走次子杨艾南,后经安妮多年努力,杨更生才于“文革”前回到母亲身边。

   杨茂修的两子,没因自己父亲及家族所受到的非道义对待而怨恨自己的母国,毕生致力于瑞中友好,杨艾南曾任过瑞中友好协会负责人,应邀到北京参加过国庆观礼活动。1982年,玛丽·安妮在瑞典去世。遵照母亲的嘱咐,杨更生杨艾南两兄弟近年来经常回家乡看望中国的同天弟妹。在柳江老家,杨艾南留下了这样一首诗:“岁月蹉跎五十秋,万里寻踪故国游。老屋半间锁幽梦,一道残墙绝风流。万阶绿苔陈旧事,小径蔓草抛烦忧。自古兴衰由天幸,一代欢愉一代愁。”

 壁画叙述的这段杨家历史令人感到郁闷,脚踏小径蔓草实难抛却烦忧,但愿不再“一代欢愉一代愁”,而是中华儿女代代欢愉。“老屋半间锁幽梦”的不堪回首往夕亦应如东逝的杨村河水不再回复。人虽不能做到万能,但恩怨忘却留得真情还是能做到的。仅是十数年的时间,人们就能使柳江古镇重新焕发出青春,使杨村河两岸美丽如画,为什么不能使人的心也美丽善良点呢。

 杨村河畔

作者近照及简介:

松柏,本名何清福,1949年出生,重庆市人。文革爆发时为重庆市第四十三中初中毕业生,共青团支部书记。文革中参加造反,属反到底派。后下乡当知青,1972年“顶替”退休的父亲到长江电工厂当工人。1973年推荐到重庆大学成为“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回厂技术科任职,后为高级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第三届感应热处理技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