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实现的价值——司马迁

 风雨黄昏后 2021-12-04

在中华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不仅是一本千古流传的好书的作者,还是中华民族的榜样。正是因为他,中国正式开启了修史的传统。这位人才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主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那是一个鼎盛繁华的时代。司马氏,是当时有名的大家族。他们的家族从上古颛顼时期流传下来,原本负责沟通天地,到后来做了司马,开始主掌军事,再后来又历任史官,家族兴旺,绵延不断。后来家族里的人逃难,分散到了各地,司马迁的祖上到了秦国。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公。他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一位可论六家要旨的大人物。司马谈很崇尚道家的学说思想,在当时的世道上,是位很有主见且正直的人。

司马迁从小受着严格的家教,这使他同父亲一样博学多才,遍读四书五经,通人文历史。他十岁的时候可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则到处云游,游走江南各地,最后几乎走遍了大汉疆域。这样的云游,使司马迁阅历更加丰富,且更加成熟稳重,也使他领略了各地风俗文化,通晓掌故历史。似乎是在无意之中,他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史官默默地准备着。

司马谈去世后,遵循父亲的遗愿,司马迁如愿以偿地成为太史令。让太史令这个官职在本族传承,让祖上光耀,外人看了无比钦佩。这是司马迁和本家的极大荣幸。

司马迁当了太史令,传承家业。可是司马迁在对六家的看法上,并没有遗传他的父亲。司马迁喜爱儒家学说,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司马迁一生的偶像。他赞美儒家君子的操守品格,同样渴望像一位儒生一样博学多才。成为孔子那样的人,是司马迁一直以来奋斗的决心和动力。司马迁喜欢孔子写的春秋,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可见司马迁是多么崇尚儒家学问,渴望用儒家学说来治理天下。正巧,当时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也正迎合了汉武帝的治国方式。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司马迁可以顺风顺水地当好太史令的时候,他却忽然遭遇了奇耻大辱——被施宫刑。

这件被称为“李陵之祸”的事是司马迁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作为大汉将军的李陵向敌军投降,触怒了汉武帝,司马迁又“没有眼色”地为李陵辩护了几句,汉武帝大怒,将司马迁打入牢狱,判处宫刑。宫刑可是极大的耻辱,受了宫刑,意味着成为“宦官”,永远都被读书人瞧不起。司马迁也是儒生,是一位读书人,有自己的尊严。可司马迁接受了宫刑,没有自暴自弃,一了百了,并且激发他更投入地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司马迁为何要帮助李陵呢?在许多人看来,帮助李陵是很不明智的决定。再愚昧的人都知道,汉武帝想要处罚李陵,只是再问问大臣们的意见,可以说是走个形式。可当时的司马迁,不顾自身的安危向汉武帝进谏,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跟司马迁的内在信仰有关。司马迁喜爱儒家学说,儒家思想注重忠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写道:“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一位臣子,应用最忠之心向主上效忠,皇帝有错或者冲动的时候,臣子当然要直言相劝。司马迁就以这样的心态向皇上进谏了,虽然遭到处罚,可却不违背自己毕生的所学。他还写到:“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我遵从的,我相信的,让我做出了帮助李陵的决定。

司马迁一生都在和伟大的人看齐。其实他和孔子、屈原、左丘、孙子都有很相似的经历,他们都在遭到祸乱时,坚定意志,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司马迁以他们这些人为榜样,向他们学习,想要著述好书,名流千古。司马迁可谓是一名真正的“勇者”,很多人认为“勇”就是不能受到屈辱,可司马迁认为:真正的勇者,是能在受辱之后活下去的人。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勇者不必死节”——真正的勇士不一定就为名节而死。

司马迁一生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并不认为人就应该为名节而死去。司马迁认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展现自己的才华。他认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我这样死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丝毫价值。

司马迁是有操守的人,知道自己现在不受到任何尊重。但看着历史上古圣先贤写的文字,那种被赐予天命的感觉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心中,他曾说道:“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能有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司马迁的一生,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可正是因为这些磨难,造就了司马迁比一般人都要卓越的成功。不管怎样,他一生都没有违背自己所奉养和坚守的品格。他一直是承担自己的天命,秉持自己的品德操守,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一生都不甘平凡,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活下去的司马迁!

司马谈评说六家要旨

娄维佳

《史记·太史公自序七十》中,司马迁写到了他的父亲司马谈评说六家要旨。

司马谈是当时汉朝的太史令,对历史文学可了解不少。他以太史令这样的身份,在此评讲了六家的学说,这六家分别是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司马谈不单是概括六家的要点,他还提出了自己对六家的看法。

对于司马谈来说,他最喜欢的思想,一定就是道家了,这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已经是渐渐落后的观点。当时的人们都是推崇儒家,司马谈敢这么说,肯定要有很大的勇气。他不仅是说喜欢道家,他同时也在通过说其他家的缺点来衬托出在他心中无与伦比的道家。他说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是极高的评说。司马谈不太喜欢名家、法家,可能是因为这两家和道家的观点有很大的区别。在文中,他唯一没有批评的就是道家。对其他家,或多或少都带点意见。

司马谈是个非常会表达的人,其实他评论六家要旨,也是希望子孙能明白各家利弊,秉承合适的政治学说。可是他的语言又很奇妙,因为在他的评说中看不到一丝想要煽动民众的意味,好像只是在做单纯的评论,这样的文学人才真是少见。

司马谈算得上是一位很厉害的人了,至少能评论大家要旨,这表示他的学问肯定不少,这样的人,如果不能重用,也太可惜了。说不定司马谈评论六家,只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才能,顺便光宗耀祖一下,展示司马家的大才子是多么有才华。他非常想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这就是为什么他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去写自己的观点了。

其实,司马谈评六家要旨,还有另一个目的:他肯定很希望国君能看到听到这些,这也是一种官人们普遍都有的心理,谁不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君王的关注。

当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司马谈却很崇尚道家,其实,他更想要的是让君王继续用道家治国,他在文中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等等,而认为道家“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对道家的主观思想反复强调,其中带有劝勉的意味,同时表达出自己关心国政。在评说完一家观点后,总要来点政治上的话语:在评完儒家,后面说“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理,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还有墨家的“虽百长弗能废也”;法家的“虽百安弗能改也”。这些都是站在为百姓考虑的角度上去写的,这也代表他关心政治,关心百姓的生活。

道家思想“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这样顺其自然,也表示司马谈是个喜欢太平的人,不做无用的斗争,不喜爱战争的血腥,只要让事情自行发展,天下百姓能太平安稳。这也是司马谈为何提倡道家了。

三毛:她的故乡在远方

德兰:爱自己,爱他人,不需要任何理由

邓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舞者

奥黛丽·赫本:一生的舞者

“真实的”奥黛丽·赫本

林肯:正义的伸张者

赞赏请注明篇目,以便转交“稿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