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枫:我对2021全国卷高考作文的理解

 风雨黄昏后 2021-12-04

作文题目一经公布,各种热议随之而起。身为语文老师,不可能不参与其中。

有网友评论说,主旋律是大方向。

这句话大家应该是比较认同的。但若仔细想想,若能再翻翻历年作文题目看看,便会知道高考作文其实经年如此,并不是今年才主旋律。

高考作文一般从三个角度命题: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其核心则是如何为人处世。看明白了这一点,大家应该就会明白,高考作文其实一直都在教大家如何做人。

人生观,即如何理解和确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问题。

价值观,即用怎样的原则和理念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问题。

方法论,即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实践的问题。

接下来,我尝试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全国卷和新高考卷的作文题目。

全国甲卷的命题表面上看是在向党的百年历程献礼,其实仍然是在向广大青少年作人生教育。给你出个题目,你自己试着说服你自己。(笑~)

材料的内容,结合“可为与有为”的主题,相当好理解。

百年的征程中,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处于一种“不可为“的年代里,但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无数共产党人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终于建立了新中国,终于有了现在的走向复兴的中国。

这精神,这倔劲,用孔子的话说,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要是天下太平,我也就不参与到社会变革中来到处奔走了!“风乎舞雩,咏而归”它不好吗?

而当下的时代与环境,与百年前相比,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考试的青少年们,不仅拥有较为安稳的内部环境,而且正处于另一个充满机遇的历史时期,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

从“知其不可而为之”,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进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砥砺奋进,有所作为。这正是新一代人对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我们心中有阳光”,指有光明的梦想,崇高的追求,即中国的伟大复兴;“脚下有力量”,指有充足的动力,执着的精神。

在大有可为的年代里,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有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技艺技能。这就是对自己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定位。当然,具体的实现路径是多样的,毕竟,“大有可为”嘛……

如果考生要写议论文,能够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发掘,如儒家的家国天下观念、担当意识和大同理想,这和共产党人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和伟大复兴的梦想是高度一致的。

由“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文明,到“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共产党,到“抓住历史机遇大有可为”的个体,这样,文章的站位瞬间就高大上不少。

材料中提出了一组类比。

这组类比的合理性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绝大部分类比都是有问题的,比如“矢”在之类就有点怪怪的。但如果讨论这个,就“偏题”了。出题人可不是让我们来挑刺的。

还是来说这组类比关系。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射箭,首先要有箭;想要把箭射出去,又需要弓。所以,“弓”和“箭”喻指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基础”。在扬雄的话里,说的则是“修身”“矫思”,即修养自身的德行与能力、矫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考方式。

射箭,还涉及到射向哪里的问题。射箭的目标叫做“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目的”,即“目标”。这就是“理想”本身。理想应该是怎样的呢?“义以为的”。义,宜也,应该做的。

好吧,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过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法说,因为它本就不是一个哲学的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用来解决具体的实际情景中的问题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先“修身”“矫思”,只有如此,才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怎样是“义”怎样是“不义”的。

弓、箭、目的都搞定了,就可以射箭了,一射就中。

德行与能力,思想观念与思考的方法,还有理想,都确定了,就可以去追求理想了,一追求就追得上。

(射不中?追不上?“矫思”一下基础打牢固没)

这个整体,就是题目里所说的“方法与路径”。

而其关系,德行与能力,思想观念与思考方法,这是基础;理想,则是方向,是目标。前者,指向现在;后者,指向未来。缺一不可。

而且,正确的理想,也是“矫思”的题中之义。这是题目给考生挖的一个小坑。出题人不怎么隐晦地将“义”与“理想”联系在一起,就是在暗示考生,要有一个合适的理想。

很明显,这是一个价值观和方法论兼而有之的问题。考生既要搞清楚什么是符合“义”的理想,又要搞清楚实现理想的方法。

什么是合适的理想呢?当然要和人类至少是中国人民的福祉联系起来。不懂的话请移步全国甲卷。

你、还、可、以、联、系、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基础有目标有方法有途径,三观还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出一辙!

出题人是想让你聊聊如何学习体育吗?

错!

大错特错!

新高考Ι卷的作文还是在教你如何认识问题,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其核心在一个“变”字。

“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是变化。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是如何应对“变化”。

如果能认识到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运动之中,都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可能,那么,强者自然不必自大,弱者也自然不必自卑。

简单点说,就是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变化,如一个人放在金刚的王国里不过是一只虫子,但放在蚂蚁的王国里就变成了一个巨无霸。这是外界条件改变所导致的相对变化,是参照物不同所引起。这个题目不是这样,而是参照物即价值判断标准不变,即关于强弱的判断的尺度不变,但自身的弱点变为优点、优点变成弱点的变化。欧阳修《伶官传序》、贾谊《过秦论》都讲了这个道理。

强会变弱,故强者需保持戒惧敬畏,方仲永是一典型的负面例子。

弱会变强,故弱者不必自暴自弃而要自强不息,共产党是一个典型的正面例子。

《中国娃》也算是唱了几十年,“写字如做人”的说法的传了上千年了,现在,终于借着漫画的形式登上了高考试卷。

漫画多用影射、暗示、象征的手法,此处显然是“象征”。毕竟,这不是一幅讽刺漫画。

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出锋停笔。


描红一格,呈现
“人”的整体结构,撇捺相为支撑,缺一不可


寓意为人处世,藏锋/中锋/出锋三者相辅相成。那么问题就是“笔锋象征什么”。


笔锋,字义上首先产生的联想就是一个人锋芒毕露的那个锋芒。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底线与原则,有时候也是一个人的才华与能力的显现,有时候还会是对自身利益的坚持和守护……

其实有一种为人处世的理念如这个高度契合,就是原则做人,圆融处事,持以中正,不偏不倚。有点啰嗦,我再发挥一下,就是为人处世,最好是“会藏拙,能妥协,敢斗争”,分别对应藏锋、中锋、出锋。

这是应对不同局面的理想方案。能三者兼得最好,不能,能做到其中之一,也不错。那这三者有高下之分吗?没有。

所以,题目中说“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你如何认识这三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你又认同其中哪一个呢?

反正,儒家说,中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