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的课程

 新用户5345BAE7 2021-12-05

根据国家程课程计划,学生在校的学习,不同学校做到了内容的一致性,只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每所学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性,能够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及特色建设,形成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校本课程内容。只是,就笔者所接触的学校来看,在校本课程的样态上,大多仍是学科教学的延伸,或者是立足于科学创新项目,如机器人、纳米、3D打印,应该说,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激发学生兴趣,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意义明显。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在立足于高、新、特之外,一些基础的,对于奠定学生成长根基的课程,我们也不应忽略。比如,笔者在下文中所列举的这几门课程。

学习游戏的课。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它有助于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也是儿童与同伴交际的手段。儿童可以凭借游戏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在智力游戏中,更可发挥和锻炼他们的智能。儿童的成长不能没有游戏——这里的游戏是现实中的活动,而不是电脑、手机上的电子游戏。但在学校内,我们却将学生的学习当作唯一的指标,学生似乎除了学习、作业之外,其他的活动只是在浪费时间。学生没有了游戏,不会玩游戏,所以很多学生只能将时间放在了电子产品上。记得在笔者小的时候,可真有太多有趣的游戏。像踢毽子,有单脚、双脚的,有加上膝盖、脚跟、脚背、脚尖的,还有单脚离地的,双脚离地的,每一种都有很多玩法,几个同伴可以玩上一下午,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合作意识;跳皮筋,这一般是女同学的专例,随着皮筋在两腿上不同高度,难度系数也不断升高,有时候女同学在玩时,旁边总会围上一圈观看的男生,那上下翻飞的身体不亚于是一场舞蹈表演;滚铁环,家里破掉的水桶边,再做上一个头上带“钩”的长柄铁丝,就可以推着铁环滚动,从村东头滚到村西头,或者放学一路滚回家,这可是考验眼力、耐力和技巧的功夫活。有能干的同学,还可以从腿下左右交替滚,或者两个铁环前后滚,着实让人佩服。不常玩的像拍火花,就是将家里用完的火柴盒的上下两面,用剪刀剪下,然后放在一起,用手拍,一次翻过几张就归于自己一方;玩沙包,这里的沙包里面大多装的是米,也只有一块方橡皮那样大小,五个沙包在桌上用手指拨动,这常常也是女同学的强项;“砸”铜板,那时每家都有一些铜板,这也成了游戏的道具。在空地上画上一米见方的圆,然后从远处将铜板扔进圆里,如果扔不进,那就成为了被“砸”的对象……游戏成为童年最真切的记忆,也帮助我们健康并快乐地成长。而在今天,我们的学生,能不能也与游戏相伴呢?以游戏课的形式,教会学生游戏,引导学生游戏,让学生既学会,也会玩,还锻炼身体,有益身心,这是学生需要实践的第一堂课。

走进自然的课。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每天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回家,不是在教室里,就是在小区的高楼里,白天,看不到空中飞过的鸟儿,听不到树林里鸟儿发生的悦耳的声音;夜晚,到处是灯光,看不到满天星星的动人情景。而更可惜的是,春天,没有赤脚走在刚下过雨的泥地,在刚刚露出嫩芽的草地上打滚;夏天,没有用自手做的网粘下知了壳,看一闪一闪发亮的荧火虫从夜空飞过;秋天,没有坐在小船上摘下一只刚成熟的莲蓬,从河面上摘起几只暗红色的菱角;冬天,从泥地里挖几只甜到心里去的萝卜,从屋檐上折一支冰凌当作解馋的冰棍。大自然中的一切,似乎离学生越来越遥远,可是大自然不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课本吗?带着学生走进公园,走进树林,走进湿地,将昆虫、绿草、鸟鸣从书本里走到学生的身边,将河流、绿树、微风从电视里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身心舒展而充盈。不要只是以功课紧张、学习重要为理由,忘记只有学生融入到自然之中,才能有鲜活的源头活水,带给学生不竭的生命力。陆游的诗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的“躬行”,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室、实验室、学校,还应该是小区、公园、青山碧岭,让学生在自然中亲身体验,用心感知,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健康有益啊。身为老师的我们,将学生从试卷、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在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大自然里浸润成长,这是学生需要实践的第二堂课。

辨识农作物的课。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放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过时。农作物,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同时,似乎在逐渐被现代的孩子们所遗忘——越来越多的孩子分不清小麦与韭菜,也弄不明白稻谷与米之间的关系。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农业大国,正走在不断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大道上,但是,是不是就意味着不需关心农作物了呢?在笔者的童年时代,每到农忙时节,都是要一同参加家里的劳动的。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是到稻田里帮助大人们一起运稻把,是到场地上一起装稻谷,再用板车运到家里,还有帮助家里的大人一起为麦苗防治虫害,一起在麦收时帮忙脱粒,还有为南瓜花授粉,为黄瓜搭架子,一起种油菜籽,种萝卜籽,收白菜,割红薯藤,可以说,这些农活是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的人生必修课,这些农作物不但养活了我们,也与我们有着天然的亲切的感情。今天,让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孩子也干农活,显然是不可能的,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但是,让每一个孩子能认识更多的农作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这是学会生活的重要准备。让孩子们走进蔬菜基地,去现场认识每一种蔬菜,看一看它们的样子,亲手采一些蔬菜,回去品尝它们的不同滋味;让孩子们区分区分绿豆,青豆,荷兰豆;知道茄子、黄瓜、冬瓜、南瓜各自的生长;有可能,也让孩子来种一种土豆、花生、红薯,这样的实践过程,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更多的农作物,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储备,也是重要的生活技能,但很多时被人为地忽略了。回到生活的本身,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这样的农作物课,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也是学生需要实践的第三堂课。

说到底,这样的课程设置,是真正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安排,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学生所不应缺少的成长课程呢?这是我们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话题,期待每一位同行能有更多建设性的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