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没有烦恼的人 2021-12-06

Part.01 

     《娱乐至死》,是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分析当时美国文化现象的传媒学著作,作者尼尔波兹曼先生,几年前就去世了。我同这本书可以说是相见恨晚,其实早在中学的时候就读到这本书的书评,后来在网上觅得电子书,因为自以为知道内容,就没有看。有一天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把这本书翻开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我便后悔自己的懒惰了。
图片尼尔·波兹曼

      作者介绍的是电视传媒对文化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在电视的影响下,整个文化变成了碎片化的,庸俗而没有意义的娱乐文化。作者斯已长逝,我想未必不是幸运,否则看到如今的互联网文化,又该作何感想。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文化都是对电视文化的放大。究其根本,是因为人们在网上发布信息,评论信息,一切都不需要门槛。这似乎造成了网络很容易出现非常丰富的信息,而人们可以轻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这一点我毫不否认,但这种大大丰富的信息早就超出了我们的接受范围了,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大量获取信息是一种能力;在信息远远过剩的情况下,还在对信息狼吞虎咽就是一种不节制。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美德应该是合理的选择有用的信息。

图片

      但是至少两个因素决定了我们很难有效的对网络信息进行遴选,第一是信息的过量,面对过量的信息我们会本能的去查看最先出现的信息。这就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求新求快,这就是尼尔波兹曼指出的,在电视环境下是没有历史这个语境的,这个特色在网络语境下更为突出。历史当然存在,并没有被消灭,但人们已经没有精力去查询历史了,网上的各种媒介也不会鼓励人们去查询历史,他们会不断地推出新的信息出来。第二个理由更为致命,那就是有效处理信息的最重要的能力——理性,在网络环境下很难存在。

      理性为何会被毁灭?尼尔波兹曼指出,印刷术时代,信息的传递必须是前后连贯,逻辑清楚的,否则是不可能形成一整本书的。但电视时代已经开始传播碎片化的信息了,网络时代更甚。因为大量信息的传播,只有割裂其逻辑性和复杂性,让信息变成一个个简短的,看上去鲜活的特例,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流传。想想微博这种形式,就能佩服尼尔波兹曼的智慧。这样一来,人们就会习惯于思考片段的,特例的,没有逻辑性但是有着鲜明标签特征的事物。而片段化,简单化,标签化,这些无一不是理性的死敌。

图片

      想想我们每天在网络世界所看到的实例,几乎每一起在网络世界引发的争论,最后都会变成阵营和主义之争。谁对谁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站在哪一方的。不错,争论当中作为代表的双方可能会发表比较理性的文字,但是对于争论的两大阵营而言,立场不会因为一个事情是否合理而改变,他们的立场在此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即便他们会讨论一个事情,他们所依据的都是琐碎片面的事实,用一句妙答(往往也可能是对反方的巧妙的辱骂)作为一个有力的攻击,用对方的只言片语作为那个人的全部代表予以拥护或者杀伐。对于人们来说,自相矛盾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正最后理屈词穷了还有最后一招——问候所有和对方有血缘关系的人,往往还会上溯至对方的祖宗十八代。网络上的每次讨论不是让人更理性了,而是让人对自己的立场更加坚信不疑了。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网络上形成了如此旗帜鲜明,并且相互视为仇雠的各大派,并且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和解的可能性。







Part.02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前文所说的,网络的最大优点——信息的发布不需要任何门槛。现实社会当中,发布信息总是需要理性的,而网络是不需要的。理论上来说,人人都有理性,对网络上的不理性的信息人们有着基本的判断。但是在网络世界当中,决定一个信息流传的广度的不是它理性与否,而是网络选票——点击量的多少。在网络世界信息绝对过剩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信息会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呢?当然是最耸动的,最好玩的,最离奇的,最热闹的,甚至得到最多点击量本身都可以算是一个卖点——参见贾君鹏事件,或参见末日神贴。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标题党的出现,这样的实例大家应该都见过不少,我就不再恶心大家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网络上的讨论往往容易走极端,虽然同样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可能是个平和的人。

图片

      极端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标签化。在网上搜索信息需要标签,这是个常识,并且本来也是方便我们更快捷的搜到有效的信息。但为了更快捷的传播,极端化的信息当然会选择最有利于它的标签。而人一旦思想走向极端偏狭,也难免用标签化的思维看待问题。于是极端化和标签化紧密联系了起来。爱国是一个何其美好的标签,卖国又是一个何其丑恶的标签,我无需多举例子,大家想想在这两个标签之下人们传达过多少极端的语言,就不难理解我的意思。于是大大小小的团体在网上以不同的标签团结了起来,百度一些大贴吧的内部斗争就很能说明问题。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往往在贴吧内部引发矛盾,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分成两大派,最后往往是一派驱逐了另一派,这样,各个贴吧基本上都是一个语调的一言堂。在各大贴吧形成一言堂之后,贴吧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爆吧,一个或者几个贴吧联合起来在他们反对的贴吧内部大量发帖,瘫痪这个贴吧正常的秩序,行为是恶意的,爆吧的时候发的帖子的内容也就可想而知了。无论是贴吧内部的内斗也好,还是贴吧间的爆吧也好,双方无不分裂为旗帜鲜明的两派,并且绝对支持本派的观点,并且和对方完全没有讲道理的余地。这样,极端化和标签化就导致了当今网络环境下的社群化。

图片

      以上分析的还只是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运作模式,还没涉及到网络文化的内核——娱乐。其实,当整个网络环境变得碎片化,简单化,片面化的时候,理性将无处安身,而娱乐也就不期而至了。如果你没时间去阅读整段的文字,碎片化的小段子自然很适合你;如果你没兴趣去分析复杂的事物,你自然会去选择轻松娱乐的节目;如果你不愿意去详细了解自己不同意的观点,你自然会去阅读对这些观点的一句话评论——甚至对于你自己支持的观点来说,你也未必认为值得花这个时间去详细了解清楚。甚至最可怕的是,如果你想去看几集《破产姐妹》或是《非诚勿扰》,你也不一定需要什么理由,娱乐就好。娱乐本身就是理由,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元叙事。无需什么意义,无需什么内涵,无需什么背景,你喜欢就好。如果谁非要不知好歹的问看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你大可以“关你屁事”回敬他。

图片

    我并不认为娱乐本身是有害的,问题在于,娱乐成为唯一的目的,成为某种不证自明的东西,成为一切事物的最终最重要的原则,这就可怕了。娱乐节目本身自不必去说,就连严肃节目也会被娱乐化。为了能够在网络世界生存,为了适应娱乐这个元叙事,我们在网络世界接触的全部信息都在迅速的娱乐化。任何新闻都能在最短的时间被恶搞,被编成段子。就连实在没办法编成段子的事件,人们都会努力去寻找其中可以被娱乐化的因素,君不见这几年的两会,每年都会有若干美女因为种种原因走红。我甚至在想,以前的娱乐需要特地的编排和造作才能出现,今天的娱乐化似乎到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或多或少不自觉的表现出一些娱乐因素来。



Part.03 

  有人会争论说网络也可以传达比较有意义的东西,严肃的东西用比较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是会更好吗?尼尔波兹曼分析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一切话语都是有语境的,改变语境,改变一种话语表现的媒介,无疑就会改变这个话语的内涵。将严肃的东西用娱乐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或多或少都会消解其严肃的内涵,你可以试试一边大笑一边思考,我想你会很难做到。我想再举一个例子,就是纪录片。配有音乐,解读甚至情节的纪录片,总是会很受欢迎的,但是我想指出这样几个问题,第一,纪录片在播放当中是不能允许你反思的,不可能在播放的时候突然留出几分钟的空白让你思考,然后继续播放,你自然可以暂停视频,然后自己去思考,但我想这还不如去边看书边思考;第二,纪录片是有解说者的思路的,而且是按照一个单一的线索下去——当然一个纪录片可以采取多线索叙事,但播放的线性特征决定了你不可能脱离解说者的思路去解读一个纪录片;第三,纪录片其实是把一定的知识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问题在于,我们获取的知识往往是相对抽象的,而具体的事物总是特定的,纪录片没办法穷举所有的特例,他一次性只能列举一个,你去观察——当然你观察的这个特例是被他给定的,你没有办法确定这个信息是否客观,是否具有代表性——甚至是否真实。你只能在接受纪录片给出的特例,把这个特例当成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才能继续看下去。换句话说,纪录片体现出来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不过是掩盖在纪录片制作者本人主观意志之下的假象而已。最后,最重要的,纪录片传递的信息,你在同样的时间去读书,一定会获得更多,那么你通过纪录片获得了什么更多的东西吗?当然有——音乐,情节,风景,解说者的表演等等,单独把这些东西抽离出来,我们便能识别它的面目——那就是娱乐。所以我常常觉得,纪录片不过是整个娱乐行业为了弥补我们过渡娱乐而带来的罪恶感的一个欺骗而已,我们看纪录片的时候自以为在学习,其实还是在娱乐。

图片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娱乐的大潮已经把我们团团围住,我们无法脱身了。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自己也无法免俗,我想抗争,但我很恐惧,觉得自己很难胜利。但不起来抗争就没有未来,如果你能理解这篇文字的意思,能够去把尼尔波兹曼的著作拿来读一读,能在关掉手机和电脑之后思考一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现状,那我想我们便多了一份希望。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把我们的理性托付给网络,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娱乐成为不证自明的唯一依据,那么也许我们还可以撕破这个娱乐时代的假面具,反过来控制电视和电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