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史海烂柯人 2021-12-06

光绪二十五年,在京城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患上了疟疾,抓药治病时,发现一味名为“龙骨”的药材上有跟青铜铭文相似的刀刻痕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王懿荣从药材店购买了类似的“龙骨”,并几经辗转,确定这批带有字符的古物出自河南。由此,甲骨文被发现,并使得安阳一带成为了古董商们和盗宝者们趋之若鹜的地方,而小屯村及其周围的殷墟,后来更是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王懿荣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安阳“探宝”的人你来我往,使得这里的很多坟茔都不得安宁。1939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初五),安阳武官村的人们按照风俗祭祖。时年18岁的吴培文和家人上坟祭祖,发现祖坟又被盗墓者挖了,其中一座墓还留着一个大深坑。祖坟被盗扰,已非什么新鲜事儿,但还得抓紧时间抢修。

与吴培文一同修坟的,还有同族的一位堂哥,名叫吴希增。吴希增年长,阅历丰富,而且对探宝也颇有经验。在吴培文、吴希增兄弟两人在祖坟附近取土修坟时,吴希增意识到,祖坟下面可能真埋有宝贝,因此便动了“探宝”的心思。

在接来下的日子,吴希增开始了自己的“探宝”活动,他用探杆在吴家祖坟附近反复尝试,最终距地表13米深左右的地方,有了重要发现:探杆打下去后,触碰到了坚硬的东西,等拔出来一看,探杆头已经卷刃,而且上面附着了些绿色的铜锈。吴希增明白,祖坟地下有宝物!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洛阳铲(探杆)

记清具体位置后,吴希增偷偷找到堂弟吴培文。因为宝物所在的位置,正是吴培文这一支的祖坟,一旦要动手开挖,势必要经过吴培文的应允。当时,吴培文嫡亲的两个哥哥均已早逝,这一支全由18岁的吴培文独撑家门。吴希增在吴培文祖坟下探到宝物的消息,使得吴培文陷入了沉思。

吴培文虽然没有参与过“探宝”之类的活动,但他也十分清楚,如果要挖地下的宝贝,势必要掘开很大的深坑,自家祖坟也肯定被毁。挖自己祖坟这种事,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道德谴责,可绝非儿戏。但是,吴家祖坟已经被人盯上,而且堂哥吴希增能发现,那别人发现也只是早晚的事儿。更重要的是,当时安阳处于日军的控制下,要是消息泄露,东西落入日本人手里,那可就麻烦了。经过一晚上的辗转反侧和思想斗争,吴培文还是决定毁祖坟、挖地下的宝贝。

吴培文做出决定后,买来香裱,蒸了花馍,私下里进行了一次祭祖、祷告。他跪在祖宗牌位前,焚香、烧纸、祭酒,将此事告知祖宗,表示自己不孝,要挖祖坟下的宝物,并请求祖宗宽恕。虽然这仅仅是求得心安,但这一番流程走下来,吴培文挖宝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他觉得,将东西挖出来妥善保存,或是卖给中国古董商,总比落入日本人之手要强。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要挖距地表十多米的宝物,绝非一两个人之力能完成。经过仔细盘算,吴培文、吴希增又联络了可信的亲朋好友,他们趁着夜色进入墓地。第一天晚上参与挖宝的,除了吴培文、吴希增两兄弟,还有十七八个小伙子。按照当时“探宝”的规矩,参与者自然是“见者有份”,因此大家干得热情高涨,很快就看到了深埋于地下的宝物。人们借着昏暗的烛光,发现坑里埋着一件巨大的铜器,由于其姿势是腿朝上,还看不清具体是什么,但感觉有点像青铜炉,因而有人叫它为“神炉”。

经过一晚上紧张的忙活,虽然见到了“神炉”的模样,可也即将天亮,根本不可能将它抬出来运走。随后,大家回填了部分浮土,然后用柴草盖住了洞口,约定晚上继续挖。

因为已经知道“神炉”体积庞大,又十分笨重,吴培文决定扩大挖宝队伍,又请来了一些人,参与的总人数达到了42人。在四十多人的帮忙下,整个“神炉”从淤泥中展露出来了,但由于太过笨重,大家束手无策,实在是抬不动。

经过一番商议,挖宝的人群分为两拨,一部分扩大洞口,以便后续抬运铜器,另一部分找来圆木,在洞口交叉支撑,作为“叉抽”(当地的叫法),然后用浇水的辘轳当作滑轮,用绳子提升铜器。由于人力有限,他们还找来了3匹牲口,用骡马拽洞底的铜器。

这样一来,洞底下留两三个人,帮着控制铜器、用撬棍抬,上面的人和牲口则通过滑轮往外拽。为了安全起见,每抬起一段,就在底部回填部分土,如此往复,“神炉”一点点上升。可是,由于铜器太重,中途绳子还是断裂了。挖宝行动被迫再次终止,只好第三天晚上继续。

正所谓,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吴培文等人一再小心,消息还是泄露了。当时,武官村隶属于第十区,区公所的头头不知从哪得知消息,带着一个排的人到了吴家祖坟,说是出于同乡情谊,要带人保护,帮着大家一块挖宝贝。当然,这种“好心”,也是为了“分红”。吴家兄弟无奈,也只好接受了区公所头头的“保护”。

由此,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四十多人外加三匹牲口忙着在吴家祖坟挖宝,而区公所一个排的人手持武器在外围站岗警戒。幸运的是,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在第三天夜里将坑里的“神炉”运回了村里,并暂时将其埋在了吴培文家中的粪堆下。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吴培文故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神炉”出土时,仅有一耳。尽管村民们并不太清楚这个器型,但很直观地意识到,它应该是对称的,原器应该还有一耳。于是,他们又折回去继续寻找,可即便扩大了掘土的范围和深度,还是没有发现。同时考虑到另一侧缺耳处的断茬显得很旧,好像并不是发掘时弄断的,也就只好作罢了。

按照吴培文的打算,“神炉”需要妥善保管,如果有靠谱的中国古董商,亦可出售,但绝不能让其落入日本人手里。有了这种打算,吴培文行事极为小心,起初也并未急着出手。

不过,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武官村有个游手好闲的家伙,他得知吴培文从祖坟底下挖出了件大个儿的“神炉”后,跑去驻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那里邀功。黑田荣得到消息后,表示要来看这件铜器,这使得吴培文无法拒绝。

黑田荣见了铜器后,围着宝贝“呦西、呦西”地转了好几圈,还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堆,弄得村民一头雾水。在他离开前,一面竖起大拇指,一面用蹩脚的口音说着:“宝物!宝物!中国人,这个!”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这下可坏了!”吴培文意识到,这个黑田荣肯定得向上面报告,日军来夺取宝贝,只是个时间问题了。这时,周围人给吴培文出主意,赶紧联系买家,找个中国古董商出手,然后带着钱避难。万般无奈之下,吴培文只得寻求古董商,希望及时将铜器出手。

经人介绍,吴培文与北京著名的大古董商肖寅卿取得了联系。肖寅卿听说安阳又出了大型铜器,便带着随从、护卫南下,到吴培文家中验货。结果,见多识广的肖寅卿也被这件所谓的“神炉”震撼了。原来,村民口中的“神炉”,实际上是商代的铜鼎,是当时贵族所使用的礼器。

肖寅卿十分兴奋,围着大通鼎反复观看,最后却说没法买。问及原因,肖寅卿说道:“我没办法要……不是出不起钱,是器件太重无法运走。”

然而,肖寅卿确实心动了,他知道整件铜器没法运走,便提出了一个方案:将铜鼎分割成十块八块的,割好装箱。为了表达诚意,肖寅卿还表示愿意以20万银元的价格收购。20万银元,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款。于是,村民们决定按照肖寅卿的建议,开始分割铜鼎。

可是,当大家尝试分割铜鼎时才发现,铜鼎极为坚硬,哪怕是使用德国进口的锯条,也仅仅勉强锯了一道沟痕。当用废了七八根锯条,换了好几波人后,村民们决定放弃了用锯条肢解的办法,而是改用铁锤砸。起初,铁锤抡到铜鼎上时,犹如敲打在铜鼓上一般,声音在夜空中传得老远。一锤砸下去,便不敢再抡第二锤了,生怕把日军招来。

后来,村民们想出了办法:用被子蒙上铜鼎,然后再在鼎耳处垫上鞋底子,这样砸下去后声音便小了很多。换了五六个人,前后砸了几十锤后,终于将鼎耳砸掉了。就这样,原本已残缺一耳的铜鼎,仅剩的那支鼎耳也被砸掉了。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当鼎耳被砸掉的那一刻,吴培文坐不住了。他赶紧制止了大伙儿,毕竟如此暴力地破坏“神炉”,也有违当时毁祖坟、挖宝贝的初衷。同时,农民们考虑到古董商临走时并未留下定金,如果就这么直愣愣地肢解了铜器,万一对方反悔,岂不是既毁坏了宝物,又蒙受了损失?

幸而吴培文叫停了肢解铜鼎的计划,否则后果定会一发不可收拾。然而,铜鼎的劫难尚未逃脱,日本兵果然还是前来夺宝了。

日军第一次进村夺宝时,吴培文机智地从院子里躲了出去。根据吴培文后来的回忆,那次铜鼎躲过一劫,还真有些解释不清的偶然因素,或者说是“异象”:就在日军准备搜索铜鼎时,突然从西北起了一阵狂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不少树都被折断了。这场黑风,有可能是春天的龙卷风,但在吴培文心中,却觉得是“大炉有灵,天助我也”。但不管如何,铜鼎躲过了日军的初次搜查,没有被掠走。

吴培文是个聪明的小伙儿,他深知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又想了个计策,从古董商手中买了件青铜器赝品,然后将它藏在自己家的炕洞里,准备用其糊弄日本人。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不久,日军在伪军的带领下,又一次冲进了吴培文家,并带走了炕洞里的那件铜器。日本人的初衷便是夺宝,加之前来夺宝的日军对古董并不了解,因而并未当场意识到被骗。日军虽然得意洋洋地离去了,但伪军却十分狡猾,他们反而更加怀疑吴培文藏有更珍贵的宝物,因而加紧监视吴家。

为了守护铜鼎和躲避汉奸、日军的纠缠,吴培文找来几个靠谱的兄弟,将铜鼎埋在吴家大院的东屋,然后离开了故乡,跑到外地逃难去了。由于吴培文不知去向,伪军、汉奸们也就放弃了继续追查,铜鼎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培文返回家乡,又与当初一并挖鼎的几个人商议出售铜鼎。结果,当时安阳县政府的一个陈姓官员,听到了关于铜鼎的传闻。1946年6月,当地官员、警察,在国民党军队的助威下,从吴家大院东屋挖出了铜鼎,之后又从吴培文堂兄手中取走了被砸掉的鼎耳。

后母戊方鼎鼎耳(已修复)

这一年,又适逢蒋介石要过六十大寿。当时驻扎在新乡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正琢磨着给自己的上峰献礼,便亲自将铜鼎押运到了南京。但蒋介石对是否接受这件铜鼎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仅让人将它放到了当时的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关于蒋介石为何没直接接受铜鼎,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铜鼎公诸于世时,曾在安阳当地引发了强烈反响,当时的《国民报》在报道此事时提到“观看者动以千记,盛况空前”。显然,暂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自然有避嫌之考虑。

及至1948年5月29日,铜鼎在南京首次展出时,蒋介石与夫人亲临参观。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此鼎的重视程度。次年,蒋介石亦有将铜鼎运往台湾的打算,但因铜鼎过于笨重,未及装机运走,解放军已渡江并解放南京,铜鼎得以留在大陆。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蒋介石参观铜鼎

吴培文与村民们从自家祖坟下挖出的这件“神炉”,可谓历经坎坷,但幸运的是,虽然几经危难,最后均化险为夷。其实,村民们口中的“神炉”,实际上是一件大铜鼎,亦即大名鼎鼎的司母戊大方鼎,现更名为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系四足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被列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顶级国宝文物之一。

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轮廓方直,口沿厚实,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浑厚之感,除鼎身四面的中央没有纹饰后,其他各部分均有精美纹饰,且腹部筑有“后母戊”(此前释作“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所铸。专家分析,铸造一件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原料当在1000公斤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反映出商代铸造业的发达和技术水平的高超。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正因后母戊鼎高大厚重,吴培文当年从挖掘此鼎时,请了四十余人帮忙,并动用了三匹牲口,耗时三个晚上才将其运到家中。不过,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认知水平,武官村的掘宝者们,称其为“神炉”,并希望出售给古董商,确有一些不理智的想法和行为;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些淳朴的村民没有向日军、伪军屈服,在危难时刻藏宝,避免了铜鼎落入敌手,同样令人钦佩。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吴培文触碰铜鼎

新中国成立后,后母戊大方鼎先存放于南京博物院,及至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它随即被移至北京,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05年,河南举行了隆重的“司母戊大方鼎故里展”(当时仍释为“司母戊”)。在展览上,耄耋之年的吴培文与铜鼎再次相遇,而这位老人也特许可以触摸顶级国宝,成为展览史上感人至深的一幕。

2006年,也就是距吴培文从祖坟下挖出“神炉”67年后,安阳市人民政府给予吴培文同志记三等功奖励,并颁发了荣誉证书。此时,当年参与挖宝、护宝的其他村民均已离世,而八十五岁高龄的吴培文,看着铜鼎受到国家最高级别的收藏和保护,内心无比欣慰。

1939年,一农村小伙从祖坟下挖出一件“神炉”,67年后被记三等功

吴培文被记三等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