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的需肥规律 1. 水稻的矿物营养 (1)氮:水稻吸收的氮素有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和有机态氮,其中主要是铵态氮,其次是硝态氮。水稻氮肥多以铵态氮为主,到了生殖生长期,水稻根系呼吸作用的末端氧化酶以黄酶为主,有利于硝态氮的吸收。后期施用硝态氮肥有利于提高氧的浓度,保持根系活力。因此,后期施用硝态氮肥可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2)磷:水稻幼苗期和分蘖期磷的供应非常重要,此时缺磷肥会对以后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初期供磷充足,即使以后不施磷,因磷在作物体中有较强的重复利用能力,后期也不至于严重却磷。加之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流失少,故磷肥大多数作基肥施用。 水稻主要施用水溶性的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过量施用磷肥因磷、锌颃颃而导致缺锌。 (3)钾:当叶片中含钾低于1.5%时,光合能力锐减,光能利用率低。钾与氧化磷酸化有关,供钾充足能提高氮肥的吸收和利用率,对减少黑根有明显效果。 (4)锌:锌能促进生长素的合成,缺锌最明显的症状是植株矮小,叶片中脉变白,分蘖受阻,出叶速度慢,严重影响生产,因此,有人将锌列入仅次于氮、磷、钾的“第四要素”。缺锌与否与其有效性密切相关,其中,pH>6.5的土壤容易缺锌,盐碱地表明显。 (5)硅:水稻是代表性的喜硅作物。水稻茎叶含硅量为10%-20%。主要存在于茎叶表皮角质层中,充分吸收硅的水稻叶片角度小、直立,受光态势好,蒸腾速度降低。硅能增强根的吸收氧能力,减少二价铁或锰过量吸收对根系的毒害,并促进磷向穗转移。缺硅时,水稻体内可溶性氮和糖增加,抗病性减弱,穗率数和结实率降低,严重时变为白穗。水稻吸收的氮、磷、钾数量,常按收获物中的含量计算。 除三要素外,水稻吸收硅的数量很大,故有“硅酸植物”之称。水稻也需硫、钙、镁、铁以及锰、铜、钼、硼等微量元素,但不作为特别肥料施用。 二、稻田的供肥性能 1. 稻田土壤供肥量 水稻吸收的养分,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土壤供给的。其供给量主要取决土壤养分的贮存量及其有效状况。前者称为供应容量,后者则称为供应强度。供应容量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母质成分及灌溉水质等状况有关;供应强度则受土壤中有机质的性质、土壤结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组成及土壤温度等影像,尤其和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2. 稻田肥料的利用率 被吸收利用的部分占施入量的比率称为肥料利用率。肥料施入稻田后,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增加,但随着养分的被吸收利用、被固定和流失等,溶液中的养分浓度逐渐降低到原来的程度,其经历的时间称为肥效期。 水稻的肥料,一般氮肥的利用率为30%-50%,磷肥为12%-20%,钾肥为40%-60%。氮素化肥在稻田中的利用率,以硫酸铵为最高,其次是尿素。有机肥料分解慢,释放养分量少,但肥效稳定。各种有机肥料因其C/N及腐熟程度不同,其利用率有很大差别。 三、稻田施肥技术 1. 高产稻田的施肥量 水稻大体上按2:1:3的比率吸收氮、磷、钾,其吸收的数量相当于收获物中的含量。因此,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查明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 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所需肥料-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 2. 施肥时期 (1)基肥:播种前或栽秧前结合整地施入的肥料称为基肥。一般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花费,其中磷、钾肥一次施入。 (2)追肥 ①蘖肥:移栽水稻返青后或直播水稻三叶期至分蘖期间追施的肥料称为分蘖肥。 ②穗肥:在水稻幼穗开始分化至穗粒形成期追施的肥料称为穗肥。此时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在幼穗分化初期追肥,有巩固有效分蘖和增加颍花数的作用,则称促化肥,但应注意避免最后3片叶和基部3个伸长节间过分伸长,否则群体冠层结构郁闭,结实率降低。孕穗期追肥,可减少颖花退化,对提高结实率和籽粒灌浆有一定作用,则称为保花肥。对于生育期长的品种,这两次施肥,増粒效果明显。 ③粒肥:在水稻齐穗前后追肥的肥料称为粒肥。此期施肥可防止根系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生产力,从而增加结实粒数并提高粒重。此时水稻根部吸收能力减弱,根外追肥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追肥方式。 3. 施肥方法:稻田施肥的一般原则是:施足基肥,普施面肥,早施追肥。 (1)攻前、保后施肥法:重施基肥,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80%以上,并早施、重施分蘖肥,酌情施用穗肥,达到“前期轰得起、中期稳得住,后期健而壮”的要求。 (2)前促、中控施肥法:重施基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70%-80%,并重视分蘖肥和穗肥,在分蘖末。穗分化开始控制施肥,即所谓“攻头、保尾,控中间”,一般中稻常用这种施肥方法。 (3)前稳、中促施肥法:即适量施用基肥和分蘖肥,中期重穗肥,后期酌情施粒肥,即“前稳、中重、后补足”,达到早生稳长,前期不疯、后期不衰的要求。这种施肥法,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粒多、粒饱。 (4)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一般采用“重视基肥,早施重施追肥,中后期看苗追肥”,这种施肥法,能形成穗、粒并重的产量结构,并能保证青秆黄熟、高产、不倒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