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的发生

 心戒定慧 2021-12-07

黄帝向岐伯问道: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风、雨、寒、暑、清、湿等外邪的侵袭,以及喜怒哀乐等情志的伤害有关。如果喜怒不加节制,就会损伤人体的内脏;风雨从外侵袭,就会伤害人体的上部;感受寒湿邪气,则会伤害人体的下部。对人体上、中、下三部分造成伤害的邪气各不相同,希望听您讲讲大概的道理。

黄帝向岐伯请教各种邪气造成人体上、中、下三部分伤害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喜怒、风雨、清湿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相同,有的病先生于阴分,有的病先发生于阳分,请让我讲一讲它的大概情况。凡是喜怒过度而不加节制的,病都发于内部,向内损伤五脏,五脏为阴,所以脏伤则病起于阴;清湿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下部虚弱之处,所以病起于下;风雨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上部的虚弱之处,所以病起于上。这是依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划分的三个部位。至于邪气蔓延深入,侵害人体所造成的各种症状,其复杂的情况就不可胜数了。

黄帝说:我正是因为对千变万化的病变不能尽数了解才想向您请教,希望您把其中的道理全部告诉我。

岐伯说:风雨寒暑,如果未形成致病的邪气,是不会独自伤害人体而致病的。有人突然遭遇到疾风暴雨而没有生病,大多是因为未形成致病的邪气,所以邪气通常无法独自使人生病。因此,凡疾病的发生,必然是身体虚弱,又受到了贼风邪气的侵袭,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邪气才能伤害人体,而使人发生疾病。如果身体健壮,肌肉坚实,又遇到四时正常气候,人就不会轻易得病。所以说,凡是疾病的发生,既决定于四季气候是否正常,也取决于人的体质的强弱,也就是说,如果人体内的正气缺乏,同时邪气又很旺盛,二者相互结合,就会发生严重的疾病。邪气一般都根据其性质不同而侵袭人体的固定部位,我们通常依据邪气侵袭的部位确定其名称。从纵向的角度来说,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从横向的角度来说,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

所以贼风邪气侵害人体时,首先侵犯皮肤,皮肤松弛就会导致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从毛孔侵入,邪气侵入后就会逐渐向深处侵犯,这时会出现寒栗、毛发竖起的现象。毛发竖起,皮肤也会感到寒栗和疼痛。邪气如果滞留不散,就会渐渐传入络脉。当脉络中有邪气渗入的时候,肌肉会出现疼痛,如果肌肉的疼痛停止,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由经脉代络脉受其邪。如果不能将病邪驱除,它就会在经脉中停留下来。邪气在经脉滞留不去,就会时常发生寒颤和惊悸。邪气如果仍然滞留不散,就会传入并潜伏在输脉。邪气留滞在输脉的时候,会损伤到足太阳经的六经腧穴,并堵塞六经之气的传输路径,六经之气因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就会造成四肢关节疼痛,腰脊也会感到僵硬而不能屈伸。邪气如果滞留不能祛除,则传入人脊里的冲脉中,冲脉受到损害,就会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邪气如果继续滞留而不能祛除,就会进一步传入并隐藏在肠胃,邪气在肠胃的时候,会出现肠鸣腹胀等症状。寒邪旺盛,则会发生腹泻、饮食不消化等病;热邪旺盛,则会发生泻痢等病。邪气如果继续滞留而不能祛除,就会渗入位于肠胃之外、半表半里间的募原,留着于血脉之中。邪气如果留着于血脉而不能去除,就与气血相互凝结,时间一长就会形成积块。总之,邪气侵入人体后,要么留着于小的孙络,要么留着于络脉,要么留着于经脉,要么留着于输脉,要么留着于伏冲之脉,要么留着于膂筋,要么留着于肠胃外的募原,要么留着于缓筋。邪气在人体各个组织中渗入、蔓延、泛滥,出现的病变类型各异,变化多端,不可尽述。

黄帝说:我希望听您讲讲疾病形成的具体缘由和始终。

岐伯说:邪气留着在孙络而成的积证,疼痛点能够上下往来活动。这是由于积聚留着于孙络之处。孙络表皮肤浅,还很松散,不能使其固定不动,所以疼痛就带有可以游动的特点,因而会慢慢进入肠胃之间。如果积块积聚的周围有水液,水液渗透灌注于内,就会传出濯濯的水声。寒邪旺盛则阳不化水,上下不运,气机堵塞,腹部胀满,雷鸣之声不断,并有刀割一样的疼痛发生。邪气留着在阳明经脉而成的积证,积块通常位于脐的两旁,人饱食后,脉络粗大,积块会显得很大,腹中饥饿无物时,脉络细小,积块会显得小些。邪气留着在缓筋而成的积证,症状与阳明经脉之积证相似,饱食后则疼痛,饥饿时则不疼。邪气停留并形成积块的位置在肠胃募原之间时,疼痛有时会向外牵连到缓筋处,饱食时则不疼,饥饿时则感到疼痛。邪气留着在伏冲之脉而成的积证,用手对腹部进行切按,积块会随手跳动,并在跳动时产生一阵阵的疼痛,手离开时,病人会感觉有一股热气下行于两股之间,并在两股间散布出来,好像用热水浇灌一样难以忍受。邪气留着在膂筋而成的积证,积块滞留在肠胃后方,饥饿时可以见到,饱食后就见不到,用手也摸不到。邪气留着在输脉而成的积证,会导致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能上下布散,致使孔窍干涩、阻塞不畅。这些都是邪气从外部侵犯到内部,从上部而传变到下部的一般表现。

邪气侵犯的顺序

黄帝问:积证从开始发生到形成,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积证的开始,是由于受到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寒邪逆而上行,于是就产生了积证。

黄帝问:积证的具体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寒邪造成的厥逆之气,首先堵塞了足部阳气,使两足发生疼痛,行动不便,慢慢地就会引起小腿寒冷,小腿寒冷,就会导致血脉冻结凝滞,血脉凝滞的时间一长,寒邪之气就会从底部向上逆行进入肠胃。寒气进入肠胃,就会使其受寒而发生胀满,肠胃胀满就迫使肠胃之外的汁沫聚留不能消散,这样日复一日,就逐渐发展而形成积证。如果突然地暴饮暴食,使肠胃过于充满,或生活起居不节制谨慎,用力过度,就会使络脉损伤。如果上部的络脉受到损伤,则血液随伤处外溢,表现为鼻出血的症状;如果下部的络脉受到损伤,则血液随伤处内溢,就会出现便血。肠外的络脉受到损伤,血液就会流散到肠外,如果恰好肠外有寒邪,肠外的汁沫与溢出的血液相凝聚,两者合在一起,凝聚不能消散,就会发展成积证。如果突然外感寒邪,情绪出现忧思和忿怒,就会产生气机上逆,气机上逆则六经的气血运行不畅,使卫气无法正常运行,血液就会因得不到温暖而形成凝血,凝血郁结于内而不能散开,津液干涩而不能渗灌,这样长期留着而不得消散,就会形成积证。

积块的缘由

黄帝问:疾病发生在内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酒醉之后行房事,容易在出汗之后受风着凉,导致脾脏受伤。

岐伯说:忧愁思虑过度,则心脏受伤;外感寒外感寒邪再加上饮食寒冷,则肺脏受伤;忿恨恼怒过度,则肝脏受伤;酒醉后行房事,出汗之后当风受凉,则脾脏受伤;用力过度,或行房出汗后沐浴,则肾脏受伤。这就是身体内外上中下三部发生的疾病。

黄帝说:讲得好。这些疾病应当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审察其疼痛的部位,就可以知道病变所在的部位。根据正邪之气有余不足的虚实情况,运用补虚泻实的方法治疗,应当补的就用补法,应当泻的就用泻法。要遵循四时气候变化和脏腑间的相应关系,不要违反四时气候规律,这就是最好的治疗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