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山下(散文)

 探秘桂北 2021-12-07

毕自荣

红河州9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传承人中,弥勒阿细人红万村的毕摩何玉忠和凤凰村的跳月高手段正荣名列其间。足见阿细文化在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份量。这是我于2018年写的旧作,应几位微友要我重发,只好尊命而行。

——笔者

很多很多年前,有对火红色的大鸟翱翔于原始森林的上空,绚丽多彩的尾羽很长很美,无不彰显着鸟中之王的威仪,最后栖息于神山。这时,从天边走来个长老,他捋一捋花白的胡须,连连称赞说:“凤凰山将人杰地灵。”从此,这个山寨取汉语名为“凤凰山”。这是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据《滇南志略》载:“路南大兴铜厂……凤凰红坡铜厂(注:今凤凰村“阿章玻采”(彝族阿细语,地名)与散坡村“磨它邓玻”(彝族阿细语,地名)交界),在州境内,距城六十里,明时开采,乾隆六年(1741年)复开。”民国六年的《民国路南县志》上写:“阿细在城东南八十里凤凰山等处。”我终于知道凤凰山的最早记载。

抗战前夕,西南联大部分师生走入凤凰山村,那时还不到180户,900来人。凤凰小学的教书先生段文彩是袁家骅先生的好朋友,盛情邀请袁家骅来采风调研,那些教授、学者慕名而来凤凰山村。供职于路南县立中学的光未然就是其中一位,在那冷雨苦风的年代,他在凤凰山村阿细人的火塘边收集整理阿细文化,为后来编辑阿细史诗《阿细的先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所得所获也许留给了那个岁月,留给了阿细人,留给了历史。

不知是人杰地灵,还是有什么特殊的山寨遗传基因,凤凰山在弥勒阿细地区很有名气,其人口数位居榜首,同时,也走出了一个个称得上是阿细精英的人物。

01

1946年4月,中共地下党到弥勒西山片传播革命火种,年仅14岁的寇文辉积极加入了儿童团。1948年3月,朱家璧、张子斋等人在西山诺糯四头山组建起省工委领导下的“一支人民的军队,”寇文辉报名参军,翻开了他人生的新纪元。1951年,为组建空军,率先在部队里秘密选拔了第一批战斗机飞行员,他被选中送到航校学习成为飞行员,驾驶战鹰在祖国的万里天空翱翔。体格健壮、反应机敏的他在航校学习5年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经被空军评为“雷锋式的好干部。”1978年5月出席空军第五次党代会的合影。期间,受到邓小平、叶俭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时的合影。在村民心中,寇文辉是一位走出大山的传奇人物。他笃学上进,敢于拼搏,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为建设空军的忠诚担当,他永远是凤凰山人的自豪和骄傲。

1950年,中央慰问团带着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关怀来到凤凰山村,能歌善舞、弹奏大三弦挥洒自如的段家兴,很幸运地被推荐到中央民族学院读书,扛着他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日特做到一把大三弦来到中央民族学院读书。一次演出结束时,毛主席走过来,赞许地拍拍他的肩膀。他特地为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演奏大三弦。1952年,段家兴扛着自制的大三弦随中央赴朝慰问团前往战火连天的战场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要在坑道里为金日成等中朝将士演奏,因场地受限,段家兴的大三弦扛不进去坑道,只好在坑道外演奏,三弦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鼓舞了官兵士气。金日成走出坑道,亲切握着段家兴的手,好奇地抚摸着阿细大三弦连连称赞。

凤凰摔跤高手号称“矮个子跤王”的寇珍发曾风靡一时。五六十年代的弥勒、路南、泸西、陆良等地喜欢摔跤运动者,没有哪个不佩服他的摔跤技巧,没有哪个不竖起拇指夸赞。

穿麻布衣裳当小学校长的段志明,始终保持阿细男人的威严与风格,也充分体现了阿细妇女心灵手巧的织麻布工艺。

离休干部毕光明从五十年代初任过县统计科长后又到基层工作,任劳任怨,体现了默默无闻的公仆情怀。

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寇正义,为人师表,成为凤凰人的楷模和骄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提升,凤凰山走出了一个个阿细人,奔向人生精彩的舞台,段正荣就是其中一个。

02

段正荣的曾祖父段自有不但喜欢跳月,更是一个无人与他比肩的拉三胡的高手。祖父段福能是阿细“毕摩”兼民间草医,很喜欢阿细先基和阿细跳月。父亲段治廷也很热爱阿细先基和阿细跳月。

段正荣很幸运,从小受到祖辈吹、拉、弹、唱、说的熏陶。渐渐感悟和明白“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在读书之余,就像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一样,喜爱阿细民间歌舞。一有时间,就去琢磨、钻研、演奏、推敲。有时惹得母亲生气,父亲却带着鼓励的语气说,别管他,这是好事。12岁时基本学会吹笛、拉三胡、弹小三弦。高中辍学回家后,边劳动,边苦练,基本掌握家传的大部分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到20岁时就会自制三胡、三弦、笛子等阿细民间乐器,曾祖父留下的三胡筒经他加以改进,使音色、音质更为动听。他的演奏技巧具有曲目的传统性和独创性,熟悉阿细民间传统乐曲知识,在阿细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活是艺术所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艾青)段正荣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汲取和探索阿细民间乐器演技,把那些没有规律的东西加以总结、归纳、实践并赋予艺术美感。
弥勒市文旅局副局长毕开福告诉笔者:“当年我任西三公社团委书记时,每逢组织文艺演出或参加各种比赛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抽段正荣。因他爱动脑筋,也很活跃,更善于表演阿细民间歌舞,又能团结人,做人正派,我都要请他出谋划策。”当年,弥勒举行阿细跳月活动,时任阿细跳月团长的毕华老师经常指定段正荣为表演楷模做示范。

03

“生活就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屠格涅夫·苏联著名作家)40多年来,段正荣通过他的学习和钻研,现已全面掌握“阿细跳月”老人舞和青年舞的基本套路及动作要领,能够娴熟演奏“阿细跳月”伴奏乐器大三弦、小三弦、三胡、四弦、长笛、短笛、闷笛、唢呐等。他大胆摸索大三弦的上弦、中弦、下弦的演奏技巧,即做到伴奏、和弦、低音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三胡的指法与弓法横竖巧妙结合,演奏出来的乐曲有特殊的韵味和人情味。他的表演独具风格,无论是青年舞的粗犷豪放疯狂夸张,还是老年舞的含蓄悠扬委婉,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今,凤凰山村组建了四个阿细跳月文艺表演队。段正荣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和节日,不断举办短期农民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不断提高阿细歌舞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水准,为凤凰村和周边学校、村寨讲授表演技艺。还向石林管理处的撒尼同胞传授演奏大三弦、小三弦、三胡和吹笛技巧。在他带动下,凤凰村已经有15位先后获得州市阿细文化传承人。

段正荣长期坚持带徒传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600余人。他教会了不少阿细人,走出乡村,进入城市,传播阿细歌舞,传播阿细文化,有时也参加一些商业演出。

段正荣越来越向更高层次发展,他走出县走出省,到过北京、内蒙、西安、广州、成都、贵州、呼和浩特、北戴河、山海关、峨眉山等地参加各种文艺展演。1982年9月,参加了在内蒙古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演出,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国家领导的接见并合影。1988年受到云南民族艺术节的表彰。1992年羊城中华博览会“西部土风舞”表演获奖。2002年,省文化厅和省民委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称号。2009年被州文化局评为“非遗优秀传承人”。从2011年至2016年7年间,被市文体局考核评为一等奖。2012年起,多次获得云南民族村“最佳传统奖”。2013年,弥勒市政府授予“非遗考核一等奖”。2015年参加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培训。还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民族风情歌舞表演等国家、省、州级大型文艺演出活动30余次。

2018年5月11日,云南省文化厅组团16位少数民族演员(其中阿细人13人)参加在德国举行的“云南文化周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段正荣培养出来的凤凰村民王永祥、石剑峰就是其中的2位。他辅导的部分学生仍然在京、沪、昆等地作商业演出。他在阿细人村赛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群众公认的“阿细跳月”民间舞蹈传承的突出代表性人物。

04

2018年5月8日,段正荣获得国家级阿细民间歌舞传承人称号。堂堂阿细汉子的他却羞涩地说,他自己也料想不到,他只是做了自己最喜爱的阿细民间歌舞表演演奏,国家却给了他那么大的荣誉,他感到需要自己做的事很多很多,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不过,他对阿细跳月和民间乐器演奏随时充满信心,充满力量。他说,一定不辜负阿细人的希望,一定不辜负父老乡亲的希望,一定要把传承工作做好。

段正荣的生活谈不上波澜壮阔,但他对阿细民族文化的执着是令人敬佩的。当我采访他时,他用四弦、大三弦、小三弦、三胡、长笛、短笛、闷笛、唢呐等悦耳动听的声音告诉了我。他家中一张张奖状证书正说明了他曾经的艰辛付出。段正荣是幸福的,因为阿细跳跃的旋律召唤着他。在一个物欲横流、内心彷徨的世界里,他没有失控,也没有摇晃,阿细文化使他保持平衡。他的歌舞人生,文化人生,欢乐人生,充分表明了只要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不多的他却成了国家级的阿细跳月传承领军人物。

段正荣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样热情奔放,在他的身上,好像有一股用不完的力气。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我感动。在凤凰山的生活了60年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气质依旧,坚守的就是这种民族情怀。

一位哲学家说过:“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段正荣是农民,他需要养家糊口,但又十分喜爱阿细文化。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不矛盾,也不冲突,每一份职业背后都有一份情怀。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鲁迅)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值得人们如此留恋?如此执着?又为什么要坚守。也许,段正荣平凡的人生正好诠释了这一系列的追问。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个阿细山乡,也染红了美丽的山寨。在晚风习习的陪伴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凤凰山。回头看去,晚霞辉映,凤凰山渐渐沐浴在一片绚烂和静谧之中。

(原载2018年8月23日《弥勒周末》,2018年10月29日《红河日报》,2018年第3期《红河彝族》,2018年8月27日《城市弥勒》,2018年第4期《弥勒文化》,2019年第一期《红河文化》,2021年编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阿细山乡》上册。有2张为网络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