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陆首部巴克斯特(James K.Baxter)译诗集《耶路撒冷十四行诗•秋之书》(白鲸文丛系列)由...

 置身于宁静 2021-12-08

白鲸文丛重磅推出,大陆首部巴克斯特译诗集



图片

本译诗集收录了巴克斯特晚年两部极为重要的诗集《耶路撒冷十四行诗》(39首)和《秋之书》(48首),此外还选译了他同时期的十四行诗28首,一共115首。

巴克斯特(James K.Baxter,1926-1972)是新西兰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过多部诗集、评论集和散文集。巴克斯特在去世前几年里,大部分时间住在“耶路撒冷”——新西兰位于旺阿努伊河边的一个毛利族人聚集区,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耶路撒冷十四行诗》和《秋之书》就是居留在那里所写的,也是他晚年成就的集中体现。用《巴克斯特诗选》编者约翰·威尔的话说,巴克斯特的这些晚期诗作“放弃了修辞”,“他的貌似简单的词汇和短语显示了语言的精通,它们也摹写了他在自己生命中渴望的简单与自由”,可谓洗尽铅华,呈现出内敛了丰厚生命智慧和高超诗歌技艺的沉着气度与简练风格。有评论称:“巴克斯特在我们的文学和历史中高耸如一棵大树,空中的鸟雀捡枝而栖”。

目  录

巴克斯特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约翰·威尔)

耶路撒冷十四行诗(39首)

秋之书(48首)

其他十四行诗选译(28首)

译后记

附:译后记张桃洲)
 
最早读到的巴克斯特的诗,应该是1988年某期《诗刊》上登载的诗人西川的两首译诗。随后,199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外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精华》(王家新、唐晓渡编)里,一下子收录了西川翻译的十七首巴克斯特的诗。这本诗选我留存至今,闲暇时不时拿出来翻阅。巴克斯特诗歌的高迈、隽永的气质,连同“编者按”里引用的两句评论“巴克斯特在我们的文学和历史中高耸如一棵大树,空中的鸟雀捡枝而栖”,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多年来,我除了经常重读这些诗篇外,还不断寻找巴克斯特的其他作品。

目前巴克斯特在中文世界里流传最广的就是西川翻译的这十七首诗,它们分别出自巴克斯特晚年的两部重要诗集《耶路撒冷十四行诗》和《秋之书》,这两部诗集也是巴克斯特的晚期代表作,体现了其成熟期的成就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优秀诗人和译者的西川,应该是巴克斯特诗歌的十分合适的译者,二者有不少契合之处,比如对包括宗教、神话在内的神秘文化的喜好,个性与诗歌中略带自我嘲讽的幽默风格和喜剧精神,箴言式语句的运用等。(当然反过来说,这些相似点可能缘于西川受到了巴克斯特的影响。)不过,今天看来,坦率地说西川译诗的不足亦很明显:除一些有意无意的误译外,最主要的便是它们过于风格化,或者说“西川化”,也就是西川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基于自己的写作习惯,强化甚至重新塑造了巴克斯特诗歌风格的某些方面;这些译诗会让人误以为巴克斯特是一位高蹈、隐逸的诗人,这样的误解极大地削弱了巴克斯特诗歌的内在锋芒和力度。实际上,巴克斯特毕生都是社会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晚年退隐到偏远的毛利人聚居地、创建耶路撒冷社区,无疑是其社会革新运动的重要实践(和组成部分)。他决不是一个避世者。然而,巴克斯特尽管有着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但在诗歌中却非常克制,用《巴克斯特诗选》编者约翰·威尔的话说,巴克斯特的晚期诗作“放弃了修辞”,“他的貌似简单的词汇和短语显示了语言的精通,它们也摹写了他在自己生命中渴望的简单与自由,可谓洗尽铅华,呈现出内敛了丰厚生命智慧和高超诗歌技艺的沉着气度与简练风格,与那种清高(或故作清高)的田园诗、“玄诗”无涉。

当我买到约翰·威尔编选的《巴克斯特诗选》(牛津大学出版社1980年初版、1995年精装本)及关于巴克斯特的研究资料后,在反复研读中萌生了自己翻译《耶路撒冷十四行诗》和《秋之书》的念头。今年初,在修改完一篇筹划多年、篇幅较长的论文后,一时无心再写新的文章,加上要陪伴家里小子大象迎接一次小考,便着手翻译这两部诗集。现在,大象的小考已经结束,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但也算是迈过了人生中第一道小坎。可以说,这本译诗集是在这大半年的一种调整和等待的状态中完成的,或可纪念这段不长的时光。

需要说明的是,巴克斯特的这两部诗集虽然“貌似简单”,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宗教信息和毛利文化,他在一些词语的使用上有自己的特别用法和含义(往往是不常见的),并且好用一些跨三、四个诗节的从句,这些都为翻译增加了难度。当然最费踌躇的还是揣摩他诗歌的语感和语式。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解之处,得到了张子清教授的热情指点,在此谨致谢忱。同时,要感谢诗人宋琳和同事冯新华博士在旅美期间,分别代为购得四卷本的《巴克斯特散文全集》和《巴克斯特诗选》,感谢诗人冯娜在其供职的中山大学图书馆代为查找相关资料。感谢“白鲸”文丛的同仁们,将这部译诗集列入出版计划。这些不成熟的译作只是我研读巴克斯特的一点体会的小结,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2018年8月于北京恩济里


张桃洲,1971年生于湖北天门,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等论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