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乡情丨虎头沟—水泉沟村落遗址掠影

 友声访古 2021-12-08

春节假期,去探访了虎头沟—水泉沟一线的村落遗址。

行走其中,见房屋院落,残垣断壁,早已废弃多年,仅余建筑基础。墙缝中的荒草在寒风中摇晃,人语湮没,鸡犬不闻,山川静默,让人有一种怀古伤今的苦痛。

这些房屋自民国以后,逐渐废弃,虽然屋主都是普通农户,但是其消失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却也是人口增减流动的折射和社会发展的反映。

村落人口的发展规律基本遵循着,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又缓慢下降的原则。而影响这个规律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的,社会的,内部的,外部的,多种多样。

本地在清初时期,原住人口不多,自清中期以后,山东河北移民落户,人口逐渐增加,村落渐成。经过几代繁衍生息,人口猛增,房屋数量增加,村落规模扩大。

日伪时期,统治严苛,颁布法令,集家并屯,虽未殃及本地,但是,依旧不允许在深山沟内居住,限令日期,必须搬出。水泉沟内的部分房屋遗址,即是由此而来。

山头沟谷,地势崎岖,适合建造房屋的土地很少,初来落户,勉强可以,随着人口增加,房屋需求增加,只能另选地址。而山前平原,河谷漫滩,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适合居住,所以这些地方便成为了人们造屋建院的首选之地,而那些原来的房屋便逐渐废弃了。这种情况,很普遍,并且基本奠定了今天所看到的村落分布的形式。比如,围屏山南山,大屯和下边。

上面说的情况基本属于区域内人口流动,而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流动的情况也很常见。民国年间社会动荡,兵匪猖獗,走投无路之际,背井离乡,房屋废弃。

及至今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新生人口不断减少,年轻人向城市流动,本地房屋需求自然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老龄化严重,老人去世之后,子女不回,房屋多有废弃。此种情形,正不断上升,愈演愈烈。比如虎头沟废弃的房屋。

房屋的增减,只是表象,其背后是一系列经济,人口等社会问题,而这也是目前很棘手的问题。他虽然来的不是那么猛烈,但是却在一点点的不断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