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杠房、抬杠、杠头、杠夫的由来

 顺遂吉祥 2021-12-08

01 杠夫的来历

随着清王朝入关,老北京的一些旧行业因为与“皇家”沾边而重新来到了大众眼前,杠夫就是其中之一,说起杠夫,您可能不太熟悉,但说起抬棺的人,你一定一下就明白了,杠夫是旧时殡葬时抬棺的工人。


当时的杠夫主要为杠房与杠铺服务,两者都提供丧事所需物品,包括棺材、纸钱、纸扎、丧乐、召集杠夫等服务,不同的是杠房为达官显贵服务,杠铺为平民百姓服务。

杠房在北京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明成祖时期,那时朱棣预备从南京迁都到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兴土木,鸠工庀材,准备了十一年,花费了三年的时间,修出一个紫禁城,工程之大之考究不必多说。


而当时为了修建紫禁城从全国范围内征集了工匠、木匠、瓦匠,谁知道工人却远远不够。


于是朱棣选择与北京相邻的山西抽调工兵与民工来修建紫禁城,可紫禁城修建结束后,不到九个月的时间竟遭遇雷击火灾,于是工兵只好继续留在北京修复宫殿,所以,这紫禁城前前后后花费三十五年的时间,才彻底完工。

当所有的工程都结束之后,山西抽调来的工兵需要在北京安置,一来是为了防止紫禁城再有需要修缮的地方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况,二来是因为紫禁城这项工程耗时太久了,工兵需要有地方安家,于是朱棣大笔一挥设立了官营杠房。


所以,杠房其实一开始是做木匠建筑活的地方,直到后来清兵入关杠房才真正开始他的抬杠事业。但这只是一种杠房起源的说法,真假无从考证。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杠房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部下有很多山西人,这些山西人因受到李自成照顾多数都从事银钱业,可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之后,他们因舍不得家业,没有和李自成一起退出北京,于是就被清兵抓走充当杂役。

当时清朝尚不稳定,战争频发,被安排做杂役的山西人就负责去战场上清理尸体,慢慢地他们累积了经验,后来就干起了专门同尸体打交道的职业。杠房这个行业也在那个时候开始有了规模,这也是后来从事杠夫这个职业的人当中,为何以山西人居多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人的生前四大乐事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那人死后的大事一定与置办的丧事是否风光有关,而杠夫就是与丧事一起兴盛起来的职业。


在老北京里有这样一种说法:丧事有十,八杠二材,意思是说,丧事如果一共有十分,那八分的工夫在用杠抬棺上,两分的工夫用在寿材采买上,因为用杠抬棺可以走街串巷,办得热闹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真正诠释了死后风光。


以前老北京丧礼上的杠夫也是挺厉害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皇室的丧事了,在皇家,有专门的御杠房也称吉祥所,专门负责皇家的丧事,吉祥所中存放的专门为皇亲国戚制作棺材的寿木称为“吉祥板”,杠叫“皇杠”,绳叫“黄绳”。


吉祥所中皇帝的棺椁是精挑细选的金丝楠木,选好后整根木头运输过来,再由专人细心雕刻,浑饰七七四十九道金漆,棺椁底部有大小珍珠铺上,再放上杉木制作的宝床,宝床上铺金织九龙黄缎褥、绣龙缎褥、闪缎褥各一条。


放上遗体后,上盖织金梵字陀罗尼咒黄缎衾单一层,锈九龙黄缎衾单一层,织金梵字陀罗尼缎五幅分红、黄、蓝、白、黑五色,织金龙彩缎八幅分黄、红、紫、蓝、绿、白、粉、黑八色,总盖衾十五层,最后将织龙黄锦缎套在整个棺椁外面后准备出殡。


古代人们认为,死后的陵墓如果布置得和生前一样,那么人在死后也会享受和生前同样的待遇,因此死后安息是一个重大的事情,皇帝的棺椁在布置好后,有专人将遗体入殓,再由杠夫抬,整个过程必须平稳,遗体不能有一丝晃动。


不论过的门是高是矮,是宽是窄,多少台阶,棺椁能移动,但遗体不能动,为了能抬好皇帝的棺椁,杠夫们需要提前十天被召集到德胜门演习,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


到出殡当天先由七十二人将棺椁抬出东华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轮流抬送,抬杠的全过程棺材都不能落地,如果御杠房的杠夫不够用,宫内会从民间的杠房调来一些人,称为“传白差”。

当年光绪皇帝驾崩时,皇室在民间征集了七千九百二十名杠夫,从北京到皇陵之间有二百四十多里路,一百二十八人分为一班,每天六十班轮班替换,日夜兼程将光绪的尸体往回抬,这才将光绪在指定好的时辰稳稳当当地送到皇陵下葬

在送葬过程中,杠夫有明确分工:目、旗、幌、跟、夫,其中目是最高等级,又被称为“响尺头目”,他们手持“响尺”指挥全体杠夫及执事人员的行动。


起杠前以乱打响尺为全体人员集合的信号,杠夫及执事人员,听到响尺信号,便拿好各人应拿的工具,各就各位,响尺头目在各杠夫、执事都做好准备后,再敲一声响尺,杠夫便一齐上肩将杠抬起开始走步。走动时不准互相说话。


如果有人坏了规矩,响尺头目可用尺照头打下去,被打的人即使头破血流也不能出声,就算打死,也不能追究责任,响尺打一声长、两声短的尺声,是缓慢向前移动的信号,响尺横打几下,是让杠夫调换肩膀的信号,连打数声,杠夫就要加快步伐了。

到达墓穴处,响尺头目则又横打响尺,全体一齐摘肩落地。至于下葬,另有负责人员。棺木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平衡,不斜不倾。这一切动作,全靠响尺头目指挥得当。


“旗”是指在棺椁行进时,棺罩四周打旗的人,又称“旗夫”,“旗夫”的旗杆顶端有叉形铁刃,路上遇到树枝等障碍物可以用它拨开。“幌”是指拉住棺罩四角,不让棺罩被大风吹走的人,又称“幌夫”。


“跟”是指赤手空拳跟在“旗夫”和“幌夫”后面的人,是“旗夫”和“幌夫”排除障碍的辅助工具,当遇到树枝时将其挑开,如果下雨就用油布盖在棺罩上。“夫”就是指抬杠的杠夫。送葬的人就这样分工合作保证整个送葬队伍的前行顺畅无阻。

北京杠夫的抬杠过程中,无论路途远近,都用杠绳捆绑,且绝不会松开,到达墓穴后,杠夫拉动绳头,杠绳上的所有结扣就会全部解开,所有结扣不会有一个死结。


02 杠夫的辉煌时代

因为北京杠夫的技艺高超,故有人会将他们请到外地抬杠,如被称为“中国实业之父”的盛宣怀出殡时,就是专门请了曾被传过白差的杠房到上海来,按照一品大员的规格用了“王杠”。


出殡那天,灵柩由十六人从灵堂抬出,到了门前换成六十四人大杠,队伍从盛家公馆出发,由静安寺路、南京路折入广西路、福州路,直达外滩,蜿蜒数里之遥,先头队伍已经抵达外滩了,而公馆的队伍还未全部出完。


张宗昌父亲出殡,也是专门派人来京,聘请北京杠房的杠夫携带设备,去大连出殡,整个过程除了付杠费外,还管路费和食宿。

当然,能被外地请去的杠房,都是有名的字号,例如北新桥的永利杠房、西四牌楼的日升杠房、东城灯市口的永胜杠房、西华门外的德胜杠房等,当时曾被宫内传过白差的永利杠房是北京城里的金字招牌,生意兴隆时同时开着九间店铺。


当时老北京的杠房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山西人经营的杠房,一种是河北或北京本地人开的杠房,还有一种是专卖棺材的杠房。


山西人经营的杠房称为“山西屋子”,这种杠房大多把门面装点得富丽堂皇,牌匾也用金漆撰写,主要服务于清王朝的贵族,而河北或本地人开的杠房被称为“直隶屋子”,这类杠房没有“山西屋子”这么讲究门面,一般只在门口放几根杠子别人就明白他的营生了。

而专门卖棺材的杠房被称为“半个屋子”,因其不管召集杠夫,只管丧事其他事宜,如丧乐、纸扎等,故不算“一个屋子”。


在清代,对满汉官民仪仗等级有严格划分,其中皇帝、皇后等尊贵人物要用一百二十杠的“皇杠”,王公、贝勒等一品大员用八十杠的“王杠”,稍次的二品官员用六十四杠的“头品杠”,再次的三、四品官员用四十八杠的“二品杠”。


中等的五、六、七品官员用三十二杠,称“大杠”,最末位的八、九品以下的一般官员用二十四杠,而平民百姓最多可以用十六抬,被称为“吉祥杠”,其次为八抬的“小抬”,再次为三人抬的“牛头杠”、二人抬的“穿心杠”,小孩则用一人抬的“跨匣子”。


就像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胤禛平复江南水患回宫时,有人故意用皇帝规格的礼乐迎接他,这在当时是大不敬的,在清代有《大清会典》的限制,官员死后,必须按官员本人品级使用对应的仪仗执事,稍有逾矩就要小心项上人头了。

清朝灭亡之后,老北京没有了以前的等级制度,就没有哪个杠房是直属于贵族阶级的了,只要出得起价钱,杠房可以包办,只是价格可不一定便宜,当时孙中山先生去世,单单是召集杠夫就花了三千大洋。


孙中山先生的丧礼用了一百二十八抬的棺材,孙中山先生逝世当天,国民政府内便成立了近三百人的治丧办事处,专门料理孙中山先生的后事,采用国葬规制,用青铜打造的灵柩,重达半吨,这些都是请当时北京的老字号杠房日升杠房承办的,其中花费想必不少。

在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话,说杠夫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可这些钱被层层剥削下来,到了最底层的杠夫手里就寥寥无几了。


当时的人们认为杠夫属于下九流与乞丐无异。杠夫们经常会聚集在天桥、关厢一带,几十个人睡在一间大通铺的房子里,没有钱也没什么社会地位,杠夫在杠房没有别的活儿干时,还会到其他地方找些力气活干。

这样的杠夫也有祖师爷,他们封自己的祖师爷为穷神,一开始只有部分杠夫听说过穷神的传说,在清朝的小说《平鬼传》中有个穷鬼,这穷鬼本来也有房屋田地,但被混账鬼、下作鬼、讨债鬼们算计光了,变成了穷鬼,这个穷神就是解救穷鬼的。


穷神虽然面黄肌瘦,但身高八尺,头戴乌纱破帽,身穿狗皮亮纱,蟒袍,足蹬粉底盆靴,看着也像个官。杠夫们认为穷神是保护穷鬼的,自己不就是穷鬼吗?


所以杠夫们就把穷神奉为自己的祖师爷,就像戏子上台唱戏前会禀告祖师爷唐明皇一样,他们出门做事前也会求穷神保佑,虽然也没人知道穷神从何而来,姓甚名谁,但心里拜完神后也多份心安。

所谓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杠夫之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传十十传百,都纷纷信仰起“穷神”来,甚至有杠夫提议,为自家祖师爷盖一间庙,如果你恰好去过阜成门和西便门之间,护城河外大道以西约半里远的地方,你会看见一间小庙,那就是穷神庙。


穷神庙从外面看起来整体庙宇高不过七尺,进深只有三尺,看着有些寒酸,不到庙内实在很难看出供奉的是谁,就连地方史志上都没有它的记载,只有杠夫间祖祖辈辈口口相传。


03 杠夫现状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提倡白事新办,不再提倡大办丧事,像清代那样为了丧事花费万两白银的事绝不允许再出现,周总理死后就是火葬,将骨灰撒进大海,一切从简。

陈佩斯和赵丽蓉老师主演的《孝子贤孙伺候着》也反映了这样的情况。电影里的陈二小一家为了给母亲办丧事,听信舅舅的话,从母亲“去世”开始就大摆宴席,请人哭丧、念经、表演,还请人看风水等等,前前后后花费将近三万甚至把孩子的学费搭进去还不够用。


可母亲其实是假死,想看看儿子是否重视自己而已。这部电影就是讽刺那些为了所谓的“厚葬”而大办丧事,伺机从中牟取暴利的人。


现在响应法律号召推行大多数人死后都选择火葬,化作一抔骨灰,没了土葬的需要,杠夫也渐渐落寞了,可这种技艺可是还有一些老一辈的人还保留着。

曾经有导演把这些抬杠的绝活拍成了纪录片,其中有一个镜头是杠夫们训练的方法,杠夫们会抬着木头做的亭子,将盛满水的碗放在抬亭子的杠杆上,走过沟沟坎坎,曲曲折折的路,途中要换班,且碗里的水不能洒出来。


这些纪录片还曾经漂洋过海在国外播出过,也算是让杠夫这种技艺能被人记住,且继续活下去的方法吧。

虽然杠夫的职业渐渐落寞了,但他们曾经展示过的带着时代的印记的技巧依然被人们铭记着,这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历史洪流中值得记忆的一种独特行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