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087字,按照“非正规-非学历-非正式”逻辑,探究三者“实施机构如何?组织性谁强谁弱?对象范围谁大谁小?常见内容形式如何?” 关键词:非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 摘 要:非正规教育是社会面向全体有意愿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教育活动。非学历教育是学校提供的面向成人的知识和技能性培训。非正式教育是个体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接受的潜在性、弥散性、随机性的教育。 “非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是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基于一定的框架,辨析其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非正规:社会有组织的系统性校外教育项目 美国学者菲利浦·库姆斯是非正规教育的最早倡导者。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认为,非正规教育不是一个与正规教育相平行的、清楚的和独立的教育体制。非正规教育的含义是:任何在正规教育体制之外所进行的,为人口中的特定类型、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因此,非正规教育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计划,成人识字计划,在正规教育以外所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具有教育性质和目的的青年俱乐部,以及有关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合作团体等各种社区教学计划。[1]菲利浦·库姆斯从非正规教育对象的角度对非正规教育做了阐释。 欧洲委员会认为,非正规教育是发生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的没有固定构成的教育活动,通常由国家提供和支持,有初级到高级的等级划分。非正规教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教育活动发生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二是通过参与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获取经验。[2] 日本学者市川昭午认为,非正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外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种非正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处于固有的“正规教育”,即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第二,虽然是彻底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然而与通过接触环境及人生经验、社会经验等“偶发性学习”不同。第三,是有形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有别于家庭教育和无组织、不成形的“非正式教育”。也就是说,从一切学习经验中排除了学校教育、非正式教育、偶发性学习之后,剩下的就是非正规教育。[3] 我国学者对非正规教育主要从“正规教育的反面”来认识。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张明礼的解释,他认为,正规教育相当于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是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非正规教育以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为依托,需要教育场地,但不如正规教育那样严格;有人才培养目标,但比正规教育更灵活;有教师和学生,但不如正规教育那样固定;有一定的教学周期,但不如正规教育那样稳定。[4] 可见,目前学术界普遍将非正规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反面来认识,它具有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但是在关于“非正规教育”的具体研究中,学者们又存在着概念混淆的问题,非正规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概念交叉混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学术界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由此带来对于非正规教育的两级分化的认识。一种是将非正规教育看成是广义的“学校教育的反面”,认为只要区别于学校教育就是非正规教育;另一种是将非正规教育看成是狭义的“学校教育的反面”,具有更多更严格的规定性。相对而言,狭义的理解更加科学,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更像是学术概念而非生活概念。所以,“非正规教育”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有学习欲望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教育活动。例如校外私人组织开办的兴趣班或技能培训班、线上付费与免费的课程等。非正规教育的活动空间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非正规教育的载体形式可以是校外的兴趣班或培训班,也可以是活动于校内但非学校实施的课程或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系统组织的德、智、体、美、劳等领域的教育,也可以是能够促进学习者身心和谐发展的学科或非学科领域教育内容。 二、非学历:学校面向成人的知识和技能性培训 庞本认为高校非学历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出国留学培训、求职就业辅导、升学深造等考前辅导等。[5]陈双等认为高校非学历教育主要是指发生在高校的培训、进修和陶冶教育等,不能被授予学历证书,不属于国家统一学制范围。[6]王慧认为非学历教育是由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开展的,面向成人(主要是在职从业人员)的,不授予学位学历的继续教育或培训项目。[7] 因此,在我国语境之下,非学历教育特指面向成人的知识和技能性培训,它与能授予学历的学校教育相对立,是学校教育之外且不能授予学历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正规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学生”和“学校”方面具有明显区别。在“学生”方面,非正规教育不限定学习者的年龄和学历等身份特征,但非学历教育特指成人的继续教育。在“学校”方面,非正规教育的办学主体往往不是政府,主要由个人和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而非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往往是普通高校,主要由政府举办。 三、非正式:工作生活中潜在性弥散性随机教育 张明礼指出,非正式教育是指个人从社会经历和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增强修养的活动过程。非正式教育在学校外进行,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活动的过程主要是自学和潜移默化。非正式教育具有随机性、自发性和广泛性,没有固定的场所、明确的教师、稳定的周期,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或者通过参观、访问、交往等一切感知渠道,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的过程,都属于非正式教育。[8]因此,非正式教育立足于广义的“教育”视野,只排除掉学校教育,其他具有教育“意蕴”的活动都可算作非正式教育。 陈乃林与孙孔懿认为,所谓“非正式教育”,一般是指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即每个人从日常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娱乐中,从家人和朋友的榜样和态度中,从旅游、读报、看书、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这种教育具有潜在性、弥散性、随机性等特点。[9] 由此可见,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的“组织性”和“教育主体”方面。一方面,非正规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而非正式教育具有极大的随意性、生活性,具有无组织、无计划,潜移默化等特点与优势。另一方面,在教育主体方面,非正规教育主要还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非正式教育则将侧重点放在“学的活动”,其教育主体主要是学习者本身。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可以用表格的形式,简要呈现非正规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区别。 表1“非正规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的区别 [2]徐林.非正规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5(9):14. [3]平冢盖德.世界教育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9:107. [4]张明礼.科学认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0(3):7. [5]庞本.浅谈高校非学历教育的管理[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6):44-45. [6]陈双,刘小娟.发达国家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71-75. [7]王慧.我国高校成人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30-32. [8]张明礼.科学认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0(3):7. [9]陈乃林,孙孔懿.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J].教育研究,2000(4):2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