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什么时候需要“意译”?

 家有学子 2021-12-09

那些需要意译的句子

提到文言文翻译,我们都对一句话耳熟能详,那就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逐一译出,尽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这种方法大家比较熟悉。意译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这种方式向来不被提倡在考试中使用。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可以意译而不用直译呢?读写菌为大家整理了以下情况。

01比喻修辞要意译

例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句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但直接翻译过来就成笑话了,这里必须译为“边防”之类,也就是把比喻的本体说清楚。

02借代修辞要意译

例2: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作指画及记事之用。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所以用“缙绅”代指官员。这里如果直接译作“腰带”,就太有内味了。

03委婉说法可意译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

例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日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4:“权起更衣”(《赤壁之战》)

“更衣”不能译成“换衣服”,应译成上厕所。

05使用典故要注意

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翻译的时候既要尽量保留典故本身,还要说出其内涵。

例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06专用名词看习惯

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但是各个领域中有一些的习惯用语,翻译时应该注意。

例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

其中“下车”不能译为“下了车子”,而是指官吏初到任。

例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其中“视事”不能译为“视查事情”,而是指到任工作。“乞骸骨”则是请求退休的意思。

07互文排比要灵活

有些句子,作者为了增强语势,故意用了互文、排比等手法,如果直译会显得太呆板。

例8:(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以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