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一首荣获一等奖的诗

 南山友 2021-12-10

据《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日讯,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谭梨芳写的《睹烈士名墙有感·并序》从全国150所高校1665份稿件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七届“聂绀弩杯”大学生诗歌邀请赛一等奖。

下面就是谭同学获奖的作品:

睹烈士名墙有感·并序

辛丑五月,行至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厅中四壁刻满烈士姓名,更有不知名者无数。静默于壁前,眼泪纵横,深感今日和平之不易,愈发读书报国之志,愈明砥砺前行之心。

林寂云停飞雨轻,山中薄雾忍将凝。

百千名字同呼喊,为换今朝享太平。

努力加餐妻嘱咐,添衣还叫母叮咛。

常将松柏来播种,万万英魂共死生。

这是一首七言诗,押中华新韵,因为并没有注明体裁是七律,所以我们姑且不将其作为律诗来要求。但是,显然作者是刻意以七律的平仄格式来写的,因为全诗除第一句的“飞”字应该仄声外,其余都完全符合七律平仄韵律的要求。

不过,如果作为律诗来要求的话,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不符合对仗的要求的。在押韵没有什么问题的前提下(最好应该注明押中华新韵或者中华通韵),这首诗还应该注明是“古体”或者“古风”,否则的话,这首诗实在是叫人难以评价其是否合乎格律。

这样一首在诗歌形式上都模糊不清的诗,居然获得一等奖,这就让人匪夷所思。

现在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题目中的分隔号是多余的。序言简明扼要,文采斐然,情绪激昂,令人感慨。序言乃全诗的创作背景,为了使读者明了诗的内涵,序言是必要的。

首联起事,渲染了烈士陵园的悲壮肃穆的气氛,林寂、云停、雨飞、雾凝,四个意象符合在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的人们悲戚的心情。这是全诗最出彩的诗句,先声夺人,感染力很强。

作者在颔联极富想象力地写出了长眠于地下的先烈似乎在齐声呼唤,为了今天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的牺牲是值得的。此联承接首联,由悲而壮。不足之处是用词文采不足,稍显生硬。

问题比较多的是颈联。这一联如果“转”写正在陵园中祭奠先烈的人的心情或者感受,那是顺理成章的,但让人读不懂的是,这两句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我猜想,这是写现在的年轻一代养尊处优,与先烈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相比,应该感到羞愧。“妻嘱咐”与“母叮咛”是对偶的,让我们不由得猜想作者似乎是写一首七言律诗。否则的话,不必要为了对偶,硬生生地写出“妻嘱咐”这样与作者身份既不相干,又令人费解的句子。

尾联是“合”句,点明题旨,首尾呼应是最好的写法,但回应不足。这首诗的尾联可以理解作者的意思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经常地来陵园瞻仰和祭奠先烈,让烈士的精神永存。不过,结句“万万英魂共死生”所要表达的意思与作者的意图是牵强的。这显然是遣词造句方面功力欠缺的表现。

总体上来看,这首诗可以认为是一首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但是,150所高校参与,1665篇诗稿中,这首夺魁之作,我认为从体裁到内容,以及诗意表达的通畅等方面来看,这首诗还是差强人意的。因此我也油然而生杞人之忧:传统的诗歌创作——例如近体诗——在目前的高校学生中,是否出现了一个断层?我们不否认在高校中有一些对古代格律诗造诣很高的学生,例如在央视《诗词大会》节目中出现的一些佼佼者,但我不敢说这些佼佼者会成为一个足够让我们满意的有可观数量级的群体。

评一首荣获一等奖的诗

据报道,这首诗的作者谭梨芳生于湖北宜昌市樟村坪镇,在田野乡间长大,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热爱。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喜欢读书写作,记录田园野趣。关于写诗,她没有特别的心得,“有感于生活的点滴,随手写下长长短短的句子,便成了生活的诗。”美丽的风景、动人的电影、上课时飞进教室的小虫……都成为她的素材。例如:

山移

月亮在收麦子,

太阳在除杂草。

蚂蚁从我的脚下爬过,

雾气在山腰间奔跑。

上课时的偶感

冷冷寒风中,嗡嗡一小只。

飞来上课时,惊吓生与师。

慨叹武汉冬,蝇虫归家迟。

花开江城季,拣栖向阳枝。

下雪后的感叹

檐间雨落声,松下白雪泥。

东风草中过,白菜犹绿心。

问得何由此?层层相互依。

更有晴空日,暖阳争送迎。

读了这几首“生活的点滴”(一首现代自由诗,两首古体诗),我读出了一位女大学生感情的丰富和细腻,也看出了她对生活的敏感。这是诗人的潜质。我觉得,她写这样的诗,比他写《睹烈士名墙有感》显得轻松活泼多了,或许为烈士讴歌,对90后、00后的女大学生来说,这个题材过于沉重,沉重得让她力不从心。

评一首荣获一等奖的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