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

 孙维宏的图书馆 2021-12-11

浅谈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

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小学  孙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教育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目前还是以前那种应试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人们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普遍不满,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本人就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教育创新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的教育活动有具体的教育目标,总的来看,教育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创新活动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

教育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教材以至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等,几乎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我认为我国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教育评价创新

应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不彻底改革应试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无法进行。

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考试压力过大,是我国中小学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时间上,考试压力过大,要投入记忆、背诵的时间就多,用于重复性学习的时间就要增加,课业负担过重,自由思考的时间就被挤掉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需要充分的时间作保障的,其二,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绝大多数学校都会过度训练。而兴趣是创新最重要的内在动机之一,过度重复训练,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很多学生“越学越不想学”就是这个原因。自然也就很难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三,虽然课程改革后,很多地方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由于班级大,教学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不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只要求注意听讲,被动接受和消化知识。而思辨、质疑、表达能力,却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格。这样,创造性人格自然就会遭遇发展的障碍。

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死记硬背,刻板地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须知,人类文明是阔步前行的,再高效率的亦步亦趋、跟踪发展,也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头进行模仿,没有任何创新。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应试教育束缚了人的头脑,摧毁了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根基。

当前的考试形式以闭卷形式为主,开卷形式少;以笔试为主,口试和答辩的方式少;以理论考试形式为主,却缺乏对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考试;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统一的考试形式,缺乏因材施教。这种考试形式,不但压抑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也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受到标准化方式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试卷中,题型都是选择、判断、填空等客观性测试题型,缺乏使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和分析论证的主观提醒,同时,这些题型的答案都是唯一的,根本没有学生创新的空间。阻碍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育评价创新就是要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以着重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需要进行全程的考核,将期末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考核相结合,期末的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积累和评价,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随堂测验,这种随堂训练,能够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督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把期末的一次性考试,转变为全过程的考核,不仅增强了对学生考核的科学性,也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也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平时的考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使考试充分发挥出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作用,出题的范围和题型也要创新,不光考要知识,更重要的是考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命题,监考以及阅卷等多个环节的管理,使考试过程变得规范和科学。

教育观念创新

以往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都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基础知识,而学习基础知识就要多读多写,死记硬背。当然,基础知识扎实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强项,为世界所称道。但知识本身不会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点子、新创意。创新人才的素质,不仅要有知识,而且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而这些品格的形成,中小学是关键期。虽然成年以后也能发展,但关键期错过了,就会事倍功半。这是中外有关创造力研究的共同结果。例如美国现代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但与创新人格最紧密相关的5种人格,包括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奋和自我认同,其发展阶段都在18岁以前。”北师大发展心理学资深教授林崇德的研究成果证明:“初中二年级是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性的逻辑思维过度的关键时期;高中二年级是定型时期。”有人做过一项关于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比较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出创造性问题的能力、想象能力、对产品进行创造性改进的能力、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趋势,12岁-17岁的英国青少年均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创新教育不能错过最佳时期,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尽快与世界接轨。

所以,本人认为比死记硬背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掌握各种学习工具:查字典、各种输入法、上网搜索、计算器、计算机……。学会提出、观察、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就可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手脑并用主动地学到的基础知识,记忆深刻,比死记硬背要掌握的牢。

三、教育内容创新

课程教材要抛弃教育内容越来越多的偏向,把着眼点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训练上,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软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限;突出“技术教育”,提高国民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素质教育既是学生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目的。为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精选教学内容、精简课程应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以发展个性及科学素质,适应国际化趋势。

改革现有教材的编排体制和表现形式,可根据各年级经精简后应掌握的知识点,从便于学生观察的事物入手,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进行探讨,通过观察、了解、想象、质疑、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学习掌握穿插其中的基础知识。按这样的表现形式编写出的创新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例如:我们从身边熟知的事物提出问题“水是一种什么物体?”通过看、闻、尝、加热、冷却等观察、实验,就可得出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加热可以蒸发成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可以凝结成水,冷却至0度以下,可以结成冰。通过用容器装、用秤称、用计算器算,可以知道水的比重。用计算机上网搜索还可以了解我国水的污染、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水利:三峡工程水力发电、南水北调工程;水害:洪水灾害等情况。通过讨论“怎样使水害变水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我们还可以运用发散思维,通过联想从以下角度分析:

(1)小和大:从滴水汇成大海,积少成多,联系到重视积累或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 。

(2)上和下:从地上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联系到于细微之处也能见精神。

(3)此与彼:从水装在什么样的盛器之中,它就成为什么样的形状,联系到人要善于适应环境;从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联系到得民心与失民心的问题。

有句名言说得好:“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教材从身边熟知的事物提出问题入手,运用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想象、质疑、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对穿插其中的基础知识,不但学习掌握得牢,还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四、教育方法创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

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展的一种能力。创造性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都具有天赋潜能,它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多接触新鲜事物,鼓励学生试一试。尊重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善于引导学生的兴趣,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学生的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玩的时间,不要惩罚学生的淘气。

(二)创造创新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抛弃 一 切不利于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心目中不存在优等生和差生的区别,一视同仁。教学过程中衣着得体,风趣自然,和爱可亲,让学生感受不到台上台下,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建立一种亲密无间,师生平等的融洽关系,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去感受,去联想,这才有利于学生思维敏捷,大胆创新。

(2):建立新型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设框框,不给学生限定答案。不把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强加给学生,向学生提开放性的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资源。让学生能抛开束缚,跳出圈圈 ,大胆设想,还可以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引导性想象。允许学生奇思妙想,鼓励学生编故事。欣赏学生的涂鸦。让学生有一颗爱幻想的心。正确对待和评价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无论是正确的,片面的,还是错误的都要给与肯定,并做出评价,保证学生思维活跃,有创新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表现。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大胆质疑是产生独到见解的前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思考,把握知识要点,领会精神实质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1)选准切入点,理清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让学生进入角色,根据学生实际,提供丰富的生活环境,精心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仅是回答问题,而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教育学生在求知过程敢于质疑,给学生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生学会反向思维。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破除权威,敢于提出疑问,不轻易附和,接收别人,甚至是教师的某种观点、见解和看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进行科学分析,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至于实验验证。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树立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尤其重要,创新是艰苦的,需要付出劳动和汗水,但只要也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有所突破,有所贡献。

(1)树立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勇气。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高科技和新发明,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这些成果的来之不易,包含着科学家们的心血,他们在探讨一些基本知识和理论时所经历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道路曲折漫长,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诺贝尔为发明硝化甘油,他的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被迫把实验移到一只船上,最后终于研制出雷汞引爆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学家们的奋斗历程,可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的伟大,勇敢,光彩照人,时时激励着他们,培养学生有信心,有勇气,敢为人先,不畏劳苦的创新精神。

(2)树立责任感。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赤潮现象,白色污染,水土污染等等。通过这些现实可使同学们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为共同的地球,为人类美好的生活而刻苦学习,勇于探索。

(五)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

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思维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优化学生思维结构,在思考问题时有所创见,有新意,见解独特,与众不同,逐步树立求异意识和创新观念。

(1)鼓励学生创新思考。欣赏学生的新发现。

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欣赏学生标新立异的创新举动。容忍学生的破坏,允许学生模仿。鼓励学生的非标准化答案,欣赏学生的创新成果。

(2)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力训练

创造性人才 = 创新思维 + 创造性人格。

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推理、形象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收敛思维、组合思维、创造思维。

创造性人格:包括思维清晰、自信、想象力丰富、思维发散、灵活、爱思考、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挑战、独立自主、意志坚定。

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以上9种创新思维训练和10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五、教育手段创新: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形式与条件的总和。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使用黑板、粉笔、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批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当务之急。为激发学生兴趣、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投 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光盘、计算机等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加大信息量,丰富教材内容,通过事先制作好的动画、视频资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更加形象直观、更具吸引力。以其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有优势,缩短时空距离,把远方的东西呈现在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缩短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作者详细通讯地址: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小学  孙静

邮编:433122

工作单位: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小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