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中华长江文学奖国际赛】参赛:112号吴晓霞

 世界文艺图书馆 2021-12-11



美丽旅行之白沙
作者 吴晓霞(黎族)
 

一  偶遇罗帅

2021年三月的第一个周末,受乐东当前最有影响力的90后黎族女作家李星青的邀请,我和乐东黎族诗人刘圣贺随同星青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从乐东县城出发,沿着海乐高速驱车前往革命根据地白沙黎族自治县去参加白沙县作协的文学采风活动。
我们驱车潜入海南三月的春雨中,一边收听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进展情况,一边一路向北行走。海乐高速像一条长龙蜿蜒盘绕在群山之间,一张张轻纱覆盖着还未睡醒的山峦,太阳今天也似乎很知趣,舍不得早早的打扰这片山峦的宁静。
行走了一个小时后,我们在什运互通下高速,沿着七拐八弯的山路向西爬行,很快就进入了鹦哥岭风景区。鹦哥岭山脉是黎族头领王国兴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圣地。此时,未见有雨水,雾散了,云也轻了,太阳露出她温暖的笑脸,照在鹦哥岭葳蕤的山林间,显得格外的美。在茂盛而静谧的原始森林中,放下车窗,让徐徐的微风拂面,深深的吸一口气,一股香甜的清流缓缓的经过鼻腔进入体内,感觉全身的五脏六腑都被清洗过一遍,舒爽、沁人心脾。
过了琼中的 “奔内阁”就是白沙境内了,真是“一路美丽到白沙”。在林海中,时不时遇上花开得正艳的木棉,如穿着黎锦的白沙少女站在路边热烈欢迎着各路来宾。红的、黄的或者粉色的一朵朵硕大的木棉花在树上迎着三月的春光,展现着她们的美丽,即使凋落也是一地的红,让人禁不住要弯下腰去拾起并捧在手心,久久不舍得丢弃。
车在山中缓慢的穿行,我们分不清东南西北,星青和小圣一心想看鹦歌岭瀑布,可惜路上看不到明显的路标,导致我们错过了鹦歌岭瀑布。
过了鹦歌天桥就是下坡路,车左拐右弯的缓缓行驶着,在一个稍微平缓的上坡路段,星青突然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叫起来:“罗帅!罗帅村,我们进去看看怎么样?”在公路的左手边竖立着一扇仿古木做的大门,门楣上刻着大大的“罗帅村”字样。经大家一致同意后,我们冒昧的闯入了“罗帅村”。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山路,大约十几分钟后,在一处山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两层小楼,小楼左侧高高的竖立着“罗帅村党群支部”的牌子。不用猜,这栋小楼就是罗帅村党支部办公楼了。车从一个比较陡的斜坡往下溜,在稍些平坦的罗帅村党群党支部办公楼前停靠。在这儿已经有不少的车辆停靠,最显眼的是一辆从海口来的旅游大巴,车上的乘客均已下车。从党群支部办公楼往南,一条整洁的水泥路带着我们来到依山而建的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前,楼房的设计风格很特别:“金”字外形,上下两层,墙壁上、大门和窗户上都贴有黎族图腾,每一排楼房前都修有一条水泥路,房前屋后都种有不少的荔枝树。在村口的道路两边分别有两张长木桌,木桌上整齐摆放五斤装白色塑料桶的红色或黄色糯米酒,还有一小罐罐“鱼茶”,只有一个妇人坐在摊位前打电话,她应该就是摊主了。
早闻“鱼茶”是白沙的特色菜品之一,连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寻找美食频道的记者都有来白沙做过关于“鱼茶”制作的专访。第一次品尝白沙“鱼茶”是十多年前在海口一个特别钟爱“鱼茶”的同学家宴上,她说海口有一家黎家饭店,有白沙“鱼茶”出售,她是那儿的常客,想吃“鱼茶”就去那儿买一两罐回来过过嘴瘾。她还把“鱼茶”介绍给北方来的朋友,北方的朋友也因此爱上了白沙“鱼茶”。从那以后,白沙“鱼茶”就在我的心中驻足,一直想找个机会到白沙品尝一道正宗的“白沙鱼茶”,看看味道是不是和在海口吃的一样。
道路整洁,楼房划一,房前屋后的树木花草修剪有序,窗净几明。我跟走在旁边的爱人嘀咕着:“这是村落吗?还是旅游景点?搞不好又是哪个财团把这儿给承包了,然后装模作样的挂上村落的名称用来炒作的?”
“好像是吧?一个山村的环境怎么会有这么干净整洁,一丝不苟的?”爱人也有些疑惑。
在路口的一块牌匾上,刻着有关于“罗帅”的介绍:罗帅乃黎语,“罗”是老的意思,“帅”为荔枝树,这片山原来盛产荔枝,故取名为“罗帅村”。
我们沿着一条人工引水沟往山的方向走,清清的山泉水沿着水沟潺潺的往北面的稻田流去,灌溉着一片农田,养育着一代代的“罗帅”人。一阵山风扑面而来,带来了一股肉和糯米饭的香味,刹那间,搅动了我的味蕾,突然感觉肚子饿得不行。远远听见斩刀和案板的碰撞声,声声都有诱人的味道。一群明显看出是城里来的孩子和家长们在不是很深的溪水中戏水,孩子的嬉闹声和父母的笑声在这个小村落的上空回荡着,显得热闹非凡。岸边有一排四面通风的屋棚,屋棚下一字排开的摆放着圆饭桌。屋棚的另一头,有几个村民在忙活着,两个大约有四、五十岁的男人正操刀在偌大的案板上斩着已经煮熟的山鸡肉和溪水中养大的鸭子肉,女人们有的在旁边洗洗刷刷碗筷,有的在忙着照看正在酿制的米酒。看得出他们是在为在溪水中嬉戏的城里人准备午餐呢。
沿着沟渠两旁均有小摊位,摆卖着糯米酒、鱼茶、蜂蜜和地瓜等当地出的农产品。道路的尽头竖着一块大大的牌子:人民公社食堂。摆摊的村民看到我们走过,都很热情的招呼我们买一些当地的特产带回家。因为我们来白沙的目的并不是“罗帅”,为了赶时间,我们匆匆而过,并没有在“罗帅”停留得太久,也没有带走罗帅的一草一木,甚至一路的摊位都来不及多看一眼,就这样在催促中匆匆别过。但是,“罗帅”的山鸡肉和糯米饭的飘香让人回味无穷,以及正在蒸锅里酿制的米酒也是那么的让人垂涎欲滴。
“罗帅”,我们还会来的,下一次,是专程来拜访您,把您的山山水水看个够,把您酿制的米酒喝个够,坐下来细细的品尝您的山鸡肉和 “鱼茶”,然后用您的清泉泡一壶薄纱绿茶,坐在庭院前的荔枝树下,聆听您的故事……
 
二  品味白沙“鱼茶”
 
别过罗帅,我们直奔白沙县城,在“天艺”酒店的大堂,除了符昌贤老师和负责接待我们的金妹姑娘外,没有其他人了。我疑惑的问星青:“来参加采风的其他人呢?”星青说其他人都没有空来了,就等保亭作协的金戈(郑朝能)和梅莹了。
“那么白沙本地的文友呢?”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次来采风就我们这几个人。
“都没空来,符总也在海口忙着他的工作,没空回来呢!”星青很肯定的回答。星青提到的“符总”就是这次采风活动的赞助人——五指山黎族文化研究会的老总符文忠先生。
在我的想象中,这次来革命根据地白沙采风,来的人应该会很多,怎么也得坐满一辆大巴车吧?可是目前到场的人还不满十人!
等金戈和梅莹到齐后,我们八个一行人一起在天艺酒店隔壁的小饭馆用午餐。上的第一道菜竟然是星青一路心心念念的“鱼茶”。这可乐坏了星青了。不动!先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吧,色泽这么美的“鱼茶”不发个朋友圈怎么行啊,呵呵呵!吃货们把手上的筷子暂时放下,掏出手机,咔、咔、咔的拍照上传朋友圈,不一会儿,点赞率还是挺高的。
所谓的“鱼茶”,其实是腌酸了的鱼。通常是把新鲜的河鱼清理干净,用食用盐腌制至少十二个小时左右,然后用清水冲洗多余的盐分,把水控干,再和蒸熟了的米饭均匀搅拌后装入瓮或者瓦罐中密封,在阴凉处放置半个月至二十天左右。等米饭把鱼发酵成熟后就可以直接食用,或者加点小米椒蒸熟,或者和其他你喜欢的食材一起煮酸鱼汤都可以,各种吃法要看个人的喜好而定。
这道刚端上了的“鱼茶”,发酵过的米饭和刚出锅的米饭色差不大,手指头大小的鱼身还保存完整,色泽鲜亮的,犹如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新鲜鱼儿一般。夹一尾鱼入口,酸味不算很重,轻轻的咀嚼,鱼肉糯糯的,感觉不到鱼骨头的存在,鱼皮有些嚼劲。再夹一小筷和鱼一起发酵过的米饭,入口即化,酸味爽口。如果能吃辣的,再蘸一点儿小米椒做的辣椒酱料,那真是一道绝配的黎家菜品了。没吃过“鱼茶”的人会难于接受它的味道,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敢于尝鲜的人,不免勇敢一点儿,来白沙或者到某个黎乡人家做客,你可以品尝一小口,也许从此以后你会爱上黎家的“鱼茶”呢,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白沙的“鱼茶”满大街小巷都有出售,就连罗帅那样藏在深闺中,家家户户门前都有“鱼茶”出售,而且听说整个白沙县境内的大小饭店都一定不能少了这道黎家味道。这真是难得一见。在我们老家,“鱼茶”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菜品,大部分黎家厨房的角落里总会有一两罐“鱼茶”孤寂的等候喜好它的食客。它也是我打娘胎里就吃到大的“妈妈的味道”,可是,每次吃“鱼茶”总觉得那是一道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怪味”,吃的时候也要等左邻右舍不在家才敢偷偷的拿出来品一品,像极了偷吃的猫。这次来白沙,才发现,“鱼茶”竟然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在饭桌上和其他美食抢占一席之位,它还成了白沙县的一道特色美食,白沙人可以挺起腰杆很骄傲的竖起大拇指:“我们白沙鱼茶是圣哒哒!”
 
三  探访白沙县民族博物馆
 
午饭后,休息了一个小时,下午两点半,司机已经在楼下等候,符总派了两辆车专门带我们这一个“小分队”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小分队”这个名词由来是保亭黎族诗人金戈命名的(金戈,原名郑朝能,是保亭县作协副主席,诗人。),因为来采风的人就我们五个,加上白沙的符昌贤老师,一共才六个人,所以金戈就把我们这一行人称为“小分队”。
符总给我们安排的两位司机都很年轻帅气,憨厚,责任心强,待我们如上宾,一路上话语不多,只管把我们安全送达目的地,没有一句怨言。我们一行“小分队”在两天的行程中理所当然的享受了高规格的待遇,心里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下午,在符昌贤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第一站是去探访白沙黎族自治县的民族博物馆。博物馆不算大,物品也不多,但是却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有在白沙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锛和石臼等古人类当时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这能不能说明黎族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在这个岛屿上生存呢?
博物馆里还收藏有上百年前黎族妇女使用过的纺织工具、黎族妇女服饰、树皮衣、鹿皮拖鞋、黎族妇女用的发簪、项圈、耳环和手镯等。无论是骨制发簪或者银制发簪、银项圈或者珍珠项圈、上玄月般的大银耳环、小手指头粗细的银手镯或者玉镯等饰品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就是以今天人们的审美观来衡量,它们的华丽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当今的工业饰品。一百年前,海南黎族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结构主要还是依靠自给自足,属于半原始社会状态,身上穿的衣物几乎都是依赖于黎族妇女用树皮纤维或者棉花进行手工编织。从这些摆件上看,可以想象在当年能拥有这些物件的女主人的身份是多么的高贵与美丽。
秋天,山栏稻谷刚收割后的某一个龙日的午后,一个皮肤白净、腰身婀娜的年轻阿妹穿上自己亲自编织的艳丽筒裙,后脑勺盘着一头厚厚的乌发,左边插上情人刻意为她雕刻的动物骨发簪,右边插上作为部落首领的父亲特意为她准备的刻有凤尾的银发簪,脖颈上佩戴闪闪发亮、挂有一排铃铛的弯月形银项圈,两耳垂挂上如上玄月的银耳环,两只纤细的手腕再配上一对银镯子,脚上绑着鹿皮鞋,静静地坐在“隆闺”中,等待着接亲的人吃饱喝足了,然后把她接回她未来的家,那儿有她日思夜想的阿哥正翘首盼望着她的到来。今天是她和她的阿哥成亲的日子,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新娘子了。细细的嚼着一口槟榔,染红了饱满的双唇,白皙的脸颊上也泛着红晕,也许是嚼槟榔的缘故,也许是想到几个小时后就可以和她亲爱的阿哥琴瑟和鸣而娇羞。她的思绪不自觉的飞回她和她亲爱的阿哥初次相知相识的情景上:
在三月木棉花开时节的某一天,她和姐妹们来到河边洗綄,小河对岸,一群年轻阿哥隔空和她们对着情歌。其中一个阿哥的歌声婉约缠绵、情真意切,感动了树上的甘共鸟,也感动了正含苞待放的木棉花,惹得它们为他争奇斗艳,阿妹的心儿啊也禁不住悄悄的为他敞开。
夜幕降临后,阿妹坐在“隆闺”中边编织着她的锦,边侧耳倾听远处是否有阿哥来赴约的脚步声。心儿突突乱跳,禁不住吟唱一曲思念情人的歌儿,期盼自己的歌声能随着风儿飘进阿哥的耳边,好让他能快快来到自己身边互诉情衷。她似乎看到她健壮的阿哥头顶上用她送给他的锦布条盘着乌发,背挎弓箭,腰挂长刀,轻骑着一匹白马来到她的面前,时刻的阿妹啊,是何等的激动和幸福啊……
 
四 九架岭观赏三月木棉花
 
“三月木棉花/青春又灿烂/鸟儿欢/蜂儿恋/依依忘归巢/朵朵染枝头……”黎族歌手刘洪余的《木棉花之恋》在耳边缠绕,车子缓缓的在九架岭木棉花观赏亭停靠,我们一行“小分队”均下车。观赏亭上已经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那儿摆首弄姿拍照打卡,发朋友圈。观赏亭上正好有一棵百年老木棉树,粉红色的木棉花挂满枝头,一部分花儿凋落在亭台地上,近处和远处的山岭一片火红。保亭来的文友梅莹惊呼:“哇,那是一片红霞从天上掉落啊!”
符昌贤老师介绍:“九架”原为“九嫁”,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妇女接连嫁了九个夫婿,均因夫婿早亡而心力交瘁,最后幻化成这座山岭,故这座山被后人称为“九嫁岭”,乃今天的“九架岭”。她的衣裳幻化成了木棉花,在每年的三月,阿哥阿妹相约对歌的时节,木棉花就会漫山遍野的开放,犹如她曾经穿戴艳丽的黎锦和恋人约会。故事有些让人心酸,但是九架岭竞相开放的一朵朵木棉花,如美丽的红色云彩飘落山头,红绿相间,和天上的白云蓝天相呼相应,构成一幅海南春天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忍不住要多拍几张相片,发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共享。
 
五 芭蕉村观湖
 
翻过了九架岭,不知绕了多少个弯弯曲曲的山路,经过一片片橡胶林,橡胶树一排排、一行行的,高高的树干笔直而整齐,像极了正在接受检阅的士兵。越过橡胶林,我们终于见到了平坦的陆地,远远的就能看见一座座高高耸立的钢筋水泥构筑的建筑物,一格格、一层层的堆砌上去,这是沿海城市的味道,现代生活的浓重味道。站在高高的建筑物旁边有种被压迫的感觉,让人呼吸困难。建筑物的附近的道路左侧相对空旷的空地上,一群人在那儿摆摊,简陋的遮雨棚下,手推车或者三轮电动车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商品,有鞋子、帽子、衣物,有水果蔬菜等,摆摊的商贩和顾客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北方人。毋庸置疑,这地儿是房地产开发楼盘,专门出售给来海南过冬的北方老人了。来海南买房过冬的北方人一般很难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中来,他们还是保留着他们“北方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所以,无论是海南的哪个角落,只要是专门出售给北方人过冬的房地产楼盘,他们都有专门的生活用品采购区域和活动区域,就如孙悟空给唐僧划的圈圈一般。
继续沿着公路穿过楼房林立的小区尽头,有一扇用钢筋水泥仿制参天古木的大门,门楣上刻着“芭蕉村”字样,一条整洁的水泥路沿着一座小水库堤岸延伸到远处的村庄。道路两边都刻意做了绿化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道路右手边的农田边有一些芭蕉树,零零散散的不成规模,既然称为“芭蕉村”,那么村的周围就免不了得有些芭蕉树了。听符昌贤老师说,芭蕉村是白沙县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各级领导会经常来这个村视察或者参观学习。我们“小分队”没有到芭蕉村去参观学习,而是走上小水库的堤坝看风景。小水库围长大约有三四千米,水位不高,杂乱的水草不规则的浮在水面上,水库中央没有水草的区域有三三两两的人在那儿游泳。符昌贤老师介绍说这个小水库叫“芭蕉湖”,芭蕉村的老百姓就是得益于这片湖水的养育,芭蕉盛产,水田肥沃,家家户户都住进小洋楼,开小车,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在“芭蕉湖”里游泳的人,都是附近格子楼里的客人,说是“客人”,其实他们已经在这儿置地买房,是不是也算是这儿的“主人”了?游泳的人看上去大多是六十岁至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看得出他们很享受着芭蕉湖给他们带来的清凉和畅快。在这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的群山环绕间,芭蕉湖畅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了,他们不必要担心车尾气会让他们的气喘病复发,也不担心因为严寒而腿脚病会犯。在这儿,他们可以放松身心尽情的做深呼吸而不必要佩戴上口罩,让芭蕉湖清香的氧负离子把脾肺洗净,同时也净化了心灵,把一切纷繁复杂的过眼烟云抛开,让自己的身心轻松、恬静、舒适、快活。我想芭蕉湖能吸引人的最大亮点是:自然、生态、纯朴、静谧、干净、健康。
 
六  阿罗多甘
 
别离了“芭蕉湖”已经是下午五点了,车原路返回,又经过了一片片的橡胶林。那些一排排、一行行的橡胶树依然整齐划一的站在那儿,在排排行行间穿插着一片片绿,那片绿就是套种的益智草。益智草属于多年生姜科植物,种子可以入药,即中药益智仁,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有温脾止泻、开胃、固精补肾、安神、改善记忆力等功效。益智草一般生长在阴湿林下,喜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土壤湿润的山坡地及排灌方便的沙壤土。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大多都是属于山坡,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土壤湿润,这些条件很适合益智的生长环境。前两年,在一档海南特有的扶贫夜校节目中看到,白沙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荐并引导当地农民在橡胶林下套种益智草,想凭借益智仁的收成提高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
橡胶原本是白沙县的一个规模产业,除了国营农场外,白沙县境内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有或多或少的橡胶树,橡胶成了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但是近几年,国际市场上橡胶价格暴跌,胶农几乎一夜之间失去了生活来源。因为橡胶价格低迷,很多胶农放弃割胶,无奈的选择携家带口出外打工养家糊口。橡胶经济曾经是白沙县的骄傲,但是近几年却成了白沙县难言的痛点。白沙县委县政府在想方设法的去“破局”,鼓励发展套种经济,茶叶种植,家禽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点醒了中国大地,也给白沙县指明了方向。白沙县近几年来很好的利用她独有的青山绿水,发展乡村旅游业。阿罗多甘的到来,宗旨就在于从“青山绿水中,挖出金山银山”。
从“芭蕉村”返回,符老师把我们领到一个被命名为“阿罗多甘”的生态园。咋一看高高刻在门楣上的“阿罗多甘”,在场的人都在猜测:阿罗多甘是什么意思?这儿又有什么故事?符昌贤一句话点开了我们的疑惑:“阿罗多甘是黎语,意思是精明的人会挣钱!”
司机去敲开了“阿罗多甘”的大门,把星青的介绍信拿给一个守门的保安,保安通报给应该是“阿罗多甘”负责人吧,他给我们安排了一辆观光车和一个讲解小姐。我们坐上观光车,边听着讲解小姐的介绍边游览一圈生态园。观光车司机首先在一个小山坡脚下的栈道边把我们放下,栈道顺着山坡的弧度而建,最高处有一个瞭望亭,视野比较开阔,可以欣赏周围橡胶园和绿水青山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栈道的修建本着不破坏生态,不影响生产,不占地经营的理念。参观完栈道,我们来到蔬菜种植区、家禽养殖区和野生动物参观区。家禽养殖区和野生动物参观区均是在橡胶林下的空隙间建设,并不影响橡胶林的生长或者收割。第三站是参观小客房,小客房均是仿木铁架拼装成的架空小房子,以不同的形状分散在橡胶林的间隙下,未有砍伐一棵橡胶树或者破坏橡胶林下的生态。一切都是以自然生态的形式存在着,完全的融入大自然,但也不摈弃现代的生活元素。小房子虽小,里面的布置却一应俱全,和城市里的酒店客房一样配套齐全,价格也不是很贵,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七 到陨石坑绿茶园寻找陨石坑
 
从“阿罗多甘”出来,梅莹、我和我爱人坐一辆车,星青、金戈和符老师坐另一辆车。车又在山路上兜兜转转的,分不清东南西北,我和梅莹也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是哪儿,司机把我们带到哪儿我们就去哪儿,一路上我们只管欣赏目不暇接的美丽风景。下午五点多将近六点的时候,车爬到山上的另一处木棉花观赏亭,司机把车停下,这时正好是夕阳西下,我和梅莹用镜头追随者落日的美景,红彤彤的落日和鲜红的木棉花遥相辉映,正是搔首弄姿、摆拍照片的好时机。夕阳的余光正从枝头的缝隙中穿过,投射到蛋黄色的观景平台上,影影绰绰的,美得让人惊呼。迎着渐渐落下的一团红光,我让梅莹摆了各种各样的姿势,用手机给她记录下美丽的瞬间。我俩沉迷于美景中不能自拔,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留意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以至于错过了去陨石坑观看茶园的时机。
在我俩正拍照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微信群里嘀嘀的传来陨石坑茶园的图片,梅莹惊呼:“哈,他们去陨石坑茶园,怎么没叫上我们呀?”此时,落日已经在西面的山头落下半个圆圈,并且正以秒的计时速度往下掉落。我们只得原路返回白沙县城,一路上嘀咕着,我们怎么错过了陨石坑茶园呢?
回到驻地时,星青他们还没回到,我和梅莹各自回各自的房间休息。等了一个小时后,已经全黑天了,星青他们那个“小分队”才回到。吃饭的时候,星青和金戈说,他们去陨石坑茶园寻找陨石坑,但是很遗憾没能找到传说中的那个陨石坑。难不成他们是在陨石坑中找坑吧?早听闻白沙县陨石坑的绿茶,那儿采摘回来的绿茶是最香的,一直想着找个机会去参观参观,顺便把陨石坑的绿茶带回家去品尝,但是,很遗憾,因为白沙一路上的风景实在太美,让人流连忘返,错过了和星青他们一同站在陨石坑中找坑的经历啊。下一次再约起吧,白沙陨石坑茶园,我们有缘再见。

 

作者简介:吴晓霞,女,黎族,70后,乐东大安镇人,乐东县作协会员。从小热爱文学,励志长大后成为一名黎族女作家,把本民族文化挖掘并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日渐消失的黎族特有文化。诗歌、散文和小说均有发表于海南比较有影响力的各个刊物。目前供职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政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