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士出身、清末国师陆应谷,主持咸丰皇陵卜选

 陈益峰地理 2021-12-11

  文/陈益峰

  江西巡抚陆应谷,道光十二年进士,清朝末期地理国师,曾经主持相度咸丰皇陵,最后定址在东陵的太平峪。

  陆应谷,部分史书称其为:陆应榖(gǔ),榖和谷读音相近,所以榖,常常简化为谷。

  1、陆应谷简介

  陆应谷(1804-1857),字树嘉,一字稼堂,云南蒙自人。

  嘉庆九年(1804)生于云南省蒙自东村一户没落世家,薄有田产,生母早逝,少年时由伯父陆祥抚养。陆祥,是当地有名的堪舆(风水)先生。陆应谷自幼跟随伯父研究地理技术,后代成为一代国师。

  陆应谷,道光二年(1822)中举,十二年(1833)参加壬辰恩科会试,中进士,因文学优良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从1842年至1853年间,先后出任山西朔平知府,太原知府,江西巡抚,河南巡抚。1853年九月,入皖围剿太平军,因防堵不力,被革职。后被升为直隶按察使。

  在太原知府任上,政余之暇,他据伯父陆祥生前传授的的地理知识,写成《地理或问》一书,道光二十八年戍申(1848)自刻于太原府署。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廷修建皇陵,陆应谷因《地理或问》一书闻名朝中,被推荐参与其事,并勘修陵区内河道,从太原调到京城,奔忙于河北易县的西陵和昌平县的东陵间,同年初夏,升任顺天府尹。

  陆应谷从伯父学习堪舆,富有经验,精通地理,于道光末年撰《地理或问》,风行海内。

  咸丰元年,特诏进京卜陵,主持千秋大业。同时,他推荐了弋阳县教谕、举人彭定澜,同行卜选皇陵。咸丰九年四月初二日,以履勘平安峪万年吉地出力,赠故直隶按察使陆应谷巡抚衔。参与皇陵卜选,精通地理的官员和文人,近二十人。

清末国师、进士出身,巡抚江西地方兼理军务陆应谷,主持相度,将咸丰皇陵不选在清东陵的太平峪。延续了清朝的家运,在奕?、慈禧、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下,甚至有回光返照之象,同光中兴。

太平峪皇陵,后山水道系由艮方出源,绕平安峪山后,转入西大河,环抱山向之前,归于东南兴隆口而出。

  2、陆应谷相度咸丰皇陵过程

  (1)、咸丰元年九月初四,咸丰江西巡抚陆应谷来京,相度皇陵

  咸丰元年九月初四,咸丰皇帝,听说江西巡抚陆应谷(gǔ),精通地理之术,要求其来京相度皇陵,令刑部左侍郎王植,代其江西巡抚职。并且在他江西巡抚管辖的范围内,带一两个精通地理的绅民,一同前来。

  咸丰元年(1851 年)八月二十九日,江西巡抚陆应榖曾经上奏折《题为广信府弋阳县教谕彭定澜俸满验看堪膺保荐事》 ,向朝廷举荐弋阳县教谕彭定澜。

  《大清文宗景皇帝咸丰实录》记载:

  咸丰元年九月初四

  谕军机大臣等,昨面谕定郡王载铨、工部右侍郎彭蕴章、内务府大臣基溥相度万年吉地。闻陆应谷于地理之学素所讲求,本日已明降谕旨,令该抚来京陛见。

  陆应谷接奉此旨,交卸后即行来京。协同载铨等详细相度,并著延访江西绅民中精晓堪舆者一二人,带同进京,以资商酌,将此谕令知之。

  (2)、咸丰二年二月初一,咸丰命陆众多相度大臣和陆应谷再次相度已选位置

  相度大臣定郡王载铨、工部侍郎彭蕴章、总管内务府大臣署刑部侍郎基溥,领着江西巡抚署刑部侍郎陆应谷、弋阳县教谕彭定澜等人,此次在东西陵选择了六个地方。然后上报给咸丰皇帝,咸丰对成子峪和平安峪最为满意。

  咸丰二年二月初一,咸丰命定郡王载铨、大学士裕诚、礼部尚书奕湘、总管内务府大臣署刑部侍郎基溥、工部侍郎彭蕴章,会同江西巡抚署刑部侍郎陆应谷,带领地理名家,再次相度成子峪和平安峪等两处情形,细心考核,奏备采择。

  此次相度大臣,咸丰增加了两人,大学士裕诚、礼部尚书奕湘。

  《大清文宗景皇帝咸丰实录》记载:

  咸丰二年二月初一

  谕内阁,我朝景运延长,列圣相承,均于登极之初。选建万年吉地。朕绍登大宝,恪遵成宪,于上年特派载铨、彭蕴章、基溥前往东陵相度,并谕令陆应谷来京协同选择。

  兹据该王大臣等先后奏称,现于东西两陵择有吉壤数处,仍宜详加勘度,以昭慎重。著派定郡王载铨、大学士裕诚、礼部尚书奕湘、总管内务府大臣署刑部侍郎基溥、工部侍郎彭蕴章,会同江西巡抚署刑部侍郎陆应谷,各带谙习堪舆之人,敬谨覆看。绘图呈我,以定福基,用副朕缵承先绪,垂裕后昆至意。

  (3)、咸丰二年九月,咸丰亲自相度东陵成子峪与平安峪辅君山,陆应谷的穴位,与其他风水师,有冲突。咸丰命陆应谷,仔细相度,真穴到底在哪里?

  咸丰帝还在二年(1852 年)九月,借谒陵之便,查看了东陵的三处吉地,十五日查看了成子峪与平安峪,十六日查看了辅君山,又查看了一遍平安峪,咸丰帝对平安峪最为满意。

  但是关于穴位的位置,众多风水官有很大的冲突。陆应谷所立标记在上,奕湘另立标记在其南十五丈平坦之处,堪舆甘熙等六员又称穴在中间,北距陆应谷标记九丈余,南距奕湘标记五丈余。咸丰亲自询问众多风水官,大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因此咸丰下旨给陆应谷,让他平心体察,真龙真穴,究竟在何处?

  《大清文宗景皇帝咸丰实录》记载:

  九月十五(壬戌日)

  上幸成子峪、平安峪,阅视山势。

  九月十六(癸亥日),上幸辅君山、平安峪,阅视山势。

  九月十八(乙丑日),谕军机大臣等:

  朕于本月十五十六日亲至平安峪阅看。陆应谷所立标记在上,奕湘另立标记在其南十五丈平坦之处,堪舆甘熙等六员又称穴在中间,北距陆应谷标记九丈余,南距奕湘标记五丈余。

  朕亲加诘问,令与奕湘所带堪舆郑锡申等各抒所见,呈递说帖,各执一词。

  著陆应谷平心体察,真龙真穴,究在何处。务期考核精详,勿涉游移两可之见。裕诚等摺片,并甘熙等说帖,俱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是日,驻跸白涧行宫。

  (4)、咸丰二年十月初五,咸丰回应陆应谷覆奏,自己的穴法,系印证古书。同时对平安峪的水石问题、成子峪的立向问题,比较疑惑

  对于穴位的问题,三拨风水官的意见不统一。咸丰要求陆应谷细细体察真穴到底在哪里?陆应谷回应,说自己的穴法是印证古书、斟酌形气,并且担心平安峪穴位有巨石和水的问题。

  成子峪,载铨等,在咸丰元年,相度以为可用,陆应谷覆看,也觉得可用。但是都是定戌山辰向,而道光年间相度时候,认为成子峪应该立辛山乙向。咸丰希望知道,如果成子峪立辛山乙向,其前准对何山,一切形势理气,较平安峪如何?著陆应谷细心考核,据实陈奏。

  《大清文宗景皇帝咸丰实录》记载:

  咸丰二年十月初五,壬午日

  谕军机大臣等:

  陆应谷覆奏,平安峪定穴,系印证古书、斟酌形气一摺。

  览奏均悉,惟所称知其有石,故请浅为开凿。恐其有水,故请用土培筑等语。是否能臻巩固?若不慎重于先,恐开工时多所掣肘。

  因思成子峪一处,上年载铨等相度以为可用,迨陆应谷覆看,亦以为合法。惟所定皆戌山辰向,前据马兰镇总兵庆锡呈递道光年间奏案,当时曾经钦派大臣,相度成子峪,拟定辛山乙向。并称查看四面土色,皆系红黄,并无大石等语。

  又据彭蕴章面奏,陆应谷于成子峪虽拟戌山辰向,亦曾言辛山乙向均属可用。傥成子峪定作辛山乙向,其前准对何山,一切形势理气,较平安峪如何?著陆应谷细心考核,据实指陈,以备采择。将此谕令知之。

  (5)、咸丰二年十月二十六日,陆应榖提交奏折《奏报遵查平安峪等处地形情形事》,奏报复查平安峪水石、成子峪立向问题

  关于平安峪穴位巨石和水的问题,陆应榖再三相度之后,认为平安峪即使有小石,内有妨碍,大师担心离穴位数丈可能会有连山大石。但是关于穴位有水的问题,如若在穴位左右开凿太深,也难保不会出现水。同时陆应榖解释了成子峪立向的问题,立向技术有天星二十四山立向、三合立向、天星辅星水法立向三种而已。

  咸丰二年十月二十六日陆应榖的奏折 《奏报遵查平安峪等处地形情形事》原文如下:

  陆应榖奏遵查平安峪等地情形,十月二十六日

  谕陆应榖:平安峪定穴系印证古书,斟酌形气一折览均悉,惟新知其有石,故请浅为开凿,恐其有水,故请用土培筑等语。是否能臻巩固,若不慎重于先,恐开工时多所掣肘。

  因思成子峪一处,上年载铨等相度,以为可用,造誌。应榖复看,亦以为合法,惟所定旨戌山辰向。前按马兰镇总兵钦派大臣相度成子峪,拟定辛山乙向,并称查得四面土色,皆係红黄,并无大石等语。又按彭蕴章面奏,陆应榖于成子峪,虽拟戌山辰向,亦曾言辛山乙向均属可用。倘成子峪定作辛山乙向,其前准对何山,一切形势理气较平安峪如何,著陆应榖细心考核,按实指陈,以备采择,此谕令知之,钦此钦遵。

  寄信前来,臣俯读之下仰见圣虑周详,万世永赖。臣虽至愚,敢不罄竭所知,以冀仰副高深于万一。

  查平安峪,经臣再四审度,龙穴砂水似无疑义,惟石水不无可虑。夫阴阳冲和之气结为真穴,纵有小石,亦晶莹润泽,必不至有石窒碍,惟去穴数丈,难保无连山大石。

  真穴自无水泉,惟穴之左右开凿太深,难保无水泉浸润,既虑水石,不能不用培法,是其能否巩固,虽係乎地势,而实在乎工程。然以理论之,藏于浅,比自不如藏于深;比之为固加高于土皮,比自不如培厚于土中,比之为固也。

  善立向之说,其法不一,有以天星相配比,如紫薇在亥,天市在艮,太微在丙,故亥龙当立艮丙向此是也;

  有以八卦相配者,如震庚亥未正配巽辛,次配兑丁巳丑之类是也;

  有以净阴阳相配者,如杂壬寅戌等十二阳龙立阳向,震庚亥未等十二阴龙立阴向是也;

  有以纳甲相配,比如乾甲坤乙互为立向之类是也;

  有以三合相配,此如艮丙辛、寅午戌互为立向之类是也。

  二十四山以亥居彼龙之首,二十四向以子午居南北之中,其余四维八干十二支各有取用,要在审龙定局消砂纳水,固通活满,本不能拘于一定。

  查成子峪到头杏花山下一峡系戌字出脉,前拟立戌山辰向,阴阳纯净,且面对金星山,

  水口出辰,纯归垣局。此定郡王载铨等初定之向,臣即因之而不改也。

  惟尔时臣与王正谊等在穴场商酌,亦有立辛山乙向兼戌辰之义。缘戌辰係四库向,力重而气浊,不如辛乙之天干向较为清纯。灵城精义云:气有乘本脉而不露他杂。

  此今成子峪到头,戌峡本属阳脉,立辰向固为阳向,立乙向亦为阳向。阴阳既无驳杂,按之纳甲、三合、八卦皆属相合,而水城亦无碍此前议,所以有立辛山乙向之故也。

  至于前对金星山原立辰向,本係侧朝,如改立乙向,则朝山应在金星山之左,别为一山。但远山叠叠环拱,前因林木葱郁,仅露峰尖,未明确名。伏乞饬下王大臣,今原派随带堪舆甘熙、王正谊等再至穴场,较定罗经,细心审视则准对何山,不虽一商而知也。

  以臣愚见,平安峪恐有石水,成子峪土色红黄,并无连山大石,若论龙穴端正,堂局整齐,以平安峪为优。至于土厚水深,万年永固,则成子峪亦甚为妥协。

  臣谨按实具奏,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咸丰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署理河南巡抚陆应榖

  咸丰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奉朱批:钦此。

  (6)、咸丰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咸丰冬天就批示,相度大臣再去看平安峪土色,看成子峪辛山乙向,面对何山?

  咸丰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收到陆应榖的奏报《奏报遵查平安峪等处地形情形事》,咸丰帝当天就给内阁下了谕旨。令裕诚、奕湘、彭蕴章、基溥等相度大臣,带堪舆官员,前往东陵,再次相度平安峪与成子峪。主要查看平安峪有无石、水。成子峪如立辛山乙向,前对朝山是何山?当时载铨因病告假,陆应榖已经回到在河南巡抚任上。

  1850年年底,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1年(咸丰元年),秋,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

  1852年(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军江忠源部拦截,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后伤重死亡。5月19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所以咸丰二年十月,陆应榖相度完东陵之后,赶紧回到河南巡抚任上,布置防范太平军。

  《大清文宗景皇帝咸丰实录》记载:

  咸丰二年十月二十六,癸卯日

  谕内阁:

  陆应谷覆奏:平安峪、成子峪两处地形一摺。所有原派相度之王大臣,除载铨现告病假外,著裕诚、奕湘、彭蕴章、基溥各带堪舆,前往该二处,再行公同相度。其平安峪穴旁地面,此时可否先行开看土色?抑俟来春再行开视?

  著裕诚等悉心酌度办理。成子峪如立辛山乙向,前面准对何山?一并阅看,详细覆奏。所有载铨、陆应谷前带堪舆各员,著裕诚等一并随带前往。

  (7)、咸丰四年三月初四日,咸丰下令柏葰、庆锡带、陆应谷等,再次前往相度平安峪

  咸丰四年三月初四日,咸丰皇帝,派柏葰和陆应榖等,查勘迁安县桑园山银矿,然后前往东陵平安峪详细履勘。

  《大清文宗景皇帝咸丰实录》记载:

  咸丰四年三月初四日

  谕军机大臣等:

  平安峪吉壤,本系陆应谷等选择。前年朕亲往履看,复令裕诚等前往覆勘。其时陆应谷在河南巡抚任内,未及随同前往.

  现派柏葰、庆锡、带同陆应谷查勘迁安县桑园山银矿。著俟勘明后,柏葰即督同陆应谷,前往平安峪,覆加相度,详细履勘。前年所定标识处所,高下丈尺,是否合宜,并山向水法,一切形势,绘图贴说。由柏葰具奏,将此谕令知之。

咸丰皇陵相度风水官,圆明园苑丞 松瑞,提交咸丰的风水说贴提到:平安峪万年吉地来龙由昌瑞山分枝,平安峪数转,中心抽细峡起,金星顶落脉格局,亥字天皇龙结成垂乳穴星,贴身界水环绕到堂合襟,龙翔虎伏两砂相配。

 同治元年样式房绘制,奉旨留中的《定陵迤东普陀峪地势画样》,原图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咸丰皇陵相度的钦天监博士方达提交的说贴谈到:平安峪系昌瑞山分枝落脉,龙气旺盛,树木葱笼,砂水回环,明堂纯净。

  (8)、咸丰四年三月十三日,吏部尚书柏葰奏报平安峪结论,陆应榖提交《呈陆应榖看得平安峪吉壤形势说帖单》

  咸丰四年 三月十三日,吏部尚书柏葰奏报相度平安峪的结论,递交奏折《奏为遵旨复看平安峪吉壤形势事》和《呈陆应榖看得平安峪吉壤形势说帖单》。认为原定标识处所距土唇甚近,左砂微觉低凹,再移上二丈,气聚穴真,更为上吉。

  《奏为遵旨复看平安峪吉壤形势事》

  奴才柏葰跪奏,为复看平安峪吉壤形势恭折奏祈圣鉴事。

  奴才柏葰于本年三月初五日遵化州途次接到廷寄,奉上谕:平安峪吉壤,本系陆应榖等选择。前年朕亲往履看,复令裕诚等前往复勘,其时陆应榖在河南巡抚任内,未及随同前往。现派柏葰、庆锡带同陆应榖,查勘迁安县桑园山银矿。着俟勘明后,柏葰即督同陆应榖前往平安峪复加详细履勘。前年所定标识处所高下丈尺是否合宜,并山局水法,一切形势绘图帖说,由柏葰具奏,将此谕令知之,钦此。

  奴才柏葰即驰抵马兰峪诸陵叩谒后,同陆应榖同至平安峪连日相度。据陆言,原定标

  识处所距土唇甚近,目左砂微觉低凹。若再移上二丈,气聚穴真,更为上吉。当因奴才庆

  锡堆石为记,其上下左右详加丈量,山向水法绘图帖说并陆应榖原递说帖一并恭呈御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咸丰四年三月十三日

  吏部尚书柏葰

  《呈陆应榖看得平安峪吉壤形势说帖单》,为陆应榖所写形势说贴,由柏葰代为上呈。内容如下:

  陆应榖谨看得平安峪自昌瑞山右肩分支,特起大盖,座中抽出脉逶迤而下,结成微乳。左龙蜿蜒,右虎驯俯,贴身蝉翼牛角两砂隐约缠护,虾须金鱼二水界划分明。灵光凝聚,穴法甚真。前天台山作朝,盘龙岭作案,罗城周匝完密,毫无空缺。

  惟穴系眼木必就有芽处,扦之生气,方能承住所谓无论是金是木须寻助处者是也。上层脉脊透露中有节泡,本可点穴。惟石骨外现,恐不便工程。而新立标记处又逼近唇口,且左砂微凹,头耳不正,再四详审,拟于新立标识右停匀生气恰到较为尽善,立壬山丙向兼子午,收本身过堂之水,会大水出兴隆口,俱为合法,洵属上上吉地。

  吏部尚书柏

  咸丰四年 三月十三日

  (9)、咸丰七年(1857),陆应谷病卒于直隶按察使任所。
  (10)、咸丰九年四月初二,咸丰赠故陆应谷巡抚衔,陆保德,陆应谷之子升郎中

  《大清文宗景皇帝咸丰实录》记载:

  咸丰九年四月初二日

  咸丰九年的吏部奏折记载:

  以履勘平安峪万年吉地出力,赠故直隶按察使陆应谷巡抚衔,余升叙有差。

  原任按察使陆应榖深通地理之学,由巡抚内召,周历履勘,定兹吉壤,尤为出力,着加恩追赠巡抚衔。伊子候选郎中陆保德,着以郎中归部。

  3、陆应谷为官简历

  陆应谷,嘉庆九年(1804)出生于云南蒙自。

  道光二年(1822)中举。

  道光十二年(1833)参加壬辰恩科会试,中进士。因文学优良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四年(1835年),丁父忧,在家守丧。期间曾在云南五华书院执教。

  清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返京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道光二十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深受内阁大学士潘世恩的勖勉和知遇。

  道光十九年八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十月,掌四川道监察御史。

  道光二十一年,任會試內場監試官(中和殿监试官)。

  道光二十一年,任稽查富新倉事務

  道光二十二年,授山西朔平府知府。

  道光二十三年,调太原府知府。

  在太原知府任上,政余之暇,他据伯父生前传授的的地理知识,写成《地理或问》一书,道光二十八年戍申(1848)自刻于太原府署。

  道光二十六年,任冀宁道。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任順天府府尹。

  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兼任順天鄉試監臨官。

  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廷修建皇陵,陆应谷因《地理或问》一书闻名朝中,被推荐参与其事,并勘修陵区内河道,从太原调到京城,奔忙于河北易县的西陵和昌平县的东陵间,同年初夏,升任顺天府尹。

  道光三十年,擢江西巡抚。

  咸丰元年,九月,咸丰召陆应谷来京,以陆应谷讲求地理之学,命协同定郡王载铨等相度万年吉地。二年正月,命恭勘东陵、西陵各河道,以应行疏浚,奏奉谕旨。旋署刑部右侍郎。

  咸丰元年,二月,充各直省乡试覆试阅卷大臣。四月,署河南巡抚。六月,兼署河东河道总督。

  咸丰二年二月,应谷遵旨前赴东陵、西陵协同选建万年吉地。至是,上以平安峪、成子峪两处均合法,复谕应谷将两处情形细心考核,奏备采择。应谷疏言:

  平安峪龙穴砂水似无疑义,惟石水不无可虑。成子峪堂局整齐,水深土厚,亦甚妥协。奏上,诏原派王大臣公同相度。

  咸丰二年十一月,捐备军饷,赏戴花翎。

  咸丰二年十一月,太平天国起义军窜至湖北,攻陷汉阳,直犯武昌省城,河南戒严。咸丰命陆应谷亲往要隘,督饬严防。

  咸丰二年十二月,仍授河南巡抚并谕令驻札南阳,筹办防剿事宜。

  清朝咸丰三年(1853)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北进,其主将李开芳、林凤祥从扬州出发,连克安徽凤阳、怀远等地,由毫县进入河南。5月又攻占豫东重镇归德(今河南商丘),乘胜进军开封。陆应谷殚思竭虑,组织重兵反扑,从南阳进兵,收复归德,解了开封之围。谁知太平军突然调头插向豫北涉县、永安,进入河北,威逼北京。

  清廷大为震动,宣布京城戒严。认为造成如此严重后果,乃陆应谷未能先事预防所致。

  咸丰三年九月,因为防堵太平军不力,被革职。

  咸丰四年,遵旨随同查勘银矿情形,并以平安峪吉壤系应谷等选择,命前往覆加相度。

  咸丰五年,赏六品顶带。

  咸丰六年七月,命随盛京将军庆祺前往查勘永陵河道情形,并应修各工。

  咸丰六年十一月,赏四品顶带,授直隶按察使,又升任刑部侍郎,户部侍郎。

  咸丰七年,陆应谷卒于直隶按察使任上。

  咸丰九年四月,平安峪万年吉地兴工,谕曰:

  平安峪建立万年吉地,已于本月十三日开工。原任直隶按察使陆应谷深通地理之学,由巡抚内召,周历履勘,定兹吉壤,尤为出力。著加恩追赠巡抚衔。伊子候选郎中陆葆德,著以郎中归部即选。

  直隶按察使之子,陆葆德,进士出身,后任四川荣昌县知县。

  4、陆应谷,与蒋大鸿、杨筠松没有关系

  网上各派师傅,把陆应谷归结为自己派别的宗师。有人说他是蒋大鸿的徒孙,是玄空滇南派风水宗师。也有人说他杨公风水传人,这些人都是睁着眼睛瞎说。他的《地理或问》书里,只说看过这些人的书籍而已。

  从陆应谷《地理或问》中来看,陆应谷是峦头派的宗师,与江西派、广西派,福建派,没有关系,是他叔叔陆祥传授的。他的地理技术,主要是峦头技术,理气技术,都看过,不太信任,三合、天星龙法、辅星水法等等,都研究过,但是都不太信任。

  从陆应谷递交给咸丰皇陵的奏折《奏报遵查平安峪等处地形情形事》等,和后来咸丰太平峪皇陵的定向来看,他还是用的三合立向和三合风水分金技术。

  5、陆应谷,进士出身,是咸丰定陵的主要卜选人

  参与咸丰定陵卜选的,除了陆应谷,还有七个相度大臣,定郡王载铨、工部侍郎彭蕴章、总管内务府大臣署刑部侍郎基溥、大学士裕诚、礼部尚书奕湘、吏部尚书柏葰、马兰镇总兵庆锡等七人。

  十余个相度风水官:弋阳县教谕彭定澜、户部候补主事王正谊、钦天监挈壶正司智、钦天监博士方达、候补知州罗万象、文举人余福康、内务府郎中明新、圆明园苑丞松瑞、记名知府甘熙、候选知县郑锡申等人。

  有的学者,认为陆应谷是官员出身,看地理不专业,认为主要贡献是民间地理先生,这是错误的。文人出身的官员,长期生活在基层,一般都是酷爱地理,加上脑子好,比较理性,常常可以抓住地理的要害。民间地理先生,主要研究方向,多是如何忽悠人的技术,自古皆是如此。

  地方的很多发家的名坟,实际操作者,都是本地的乡绅或者文人,这些人,在本地有非常高的威望和信任。江湖派地理先生,多是依靠忽悠,四处打打游击,混点生活费而已,很难获得信任。随着笔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参与皇陵的卜选,基本全是文人出身的官员,多数得到重赏。

  6、现在看来,有正史记载的,民间江湖地理先生极少。个别确实参与皇陵卜选的,没有一个人得到封赏

  民间江湖风水师,参与之后,得到封赏的,至今没有发现一个。以前提到的明朝长陵卜选的刘玉渊,和献陵卜选的陈俊文,史书都提到,二人的身份是阴阳人身份。
  阴阳人刘玉渊,卜选长陵有功,升钦天监博士,九品。
  阴阳人陈俊文,卜选献陵有功,升钦天监掣壶正,从八品。
  刚开始笔者因为阴阳人,是民间地理先生,后来发现大错特错。
  明朝史书记载,阴阳人和天文生,是钦天监专门的技术人员,阴阳人基本上都是来源于阴阳户。
  阴阳人是阴阳户在钦天监内应承的差役,地方府、州、县内也有阴阳学官和阴阳生。阴阳人,最初钦天监是没有月粮,后照天文生例,发放一定的月粮。

  7、《地理或问》原文

  陆应谷自小跟随叔叔陆祥学习地理技术,道光二十三年,调太原府知府,在太原知府任上,政余之暇,他据伯父生前传授的的地理知识,写成《地理或问》一书,道光二十八年戍申(1848)自刻于太原府署。《地理或问》一书写的非常精深,当时刚刚出版,就闻名朝中,陆应谷很快就被推荐参与咸丰皇陵的卜选。

  本文将《地理或问》的原本全部附录后面,一共57页,其主要理论为寻龙点穴的峦头理论,关于理气的理论聊聊几页而已,供地理专业研究人员阅读。

  研究地理古籍,一定要看原版,不要看别人的解释,很多人的解释,都是添油加醋,按照自己的思想发挥、编造的,专门误导人的。

  全文完。

  作者:陈益峰,男,著名地理师傅,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研究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长期从事地理研究工作,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少林北美文化推广中心易学地理总顾问,长期从事传统地理学的实践、考察等研究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