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甜三门之旅:岙楼村-下岙方村-岩下潘村-涛头村

 窗前有树905 2021-12-13

山海协奏,唱响鲜甜生活

去台州乡村,寻找别样风景

岙楼村-岙楼楼氏宗祠

潘家小镇

岙楼村

岩下潘村

本报记者王佳丽文/摄

岙,意为山间平地。台州多山,于是山间平地就成了十分宝贵的资源。

岙楼村的楼氏先祖原本是居住在娄坑。因娄坑村域狭小,楼氏先祖翻越摩天岭十八窟,来到狮峰山下岙里,建起楼氏新基业,因而这里被叫作“岙楼”。

据说岙楼是三门乃至台州最早的楼氏村落。在村里,还留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的岙楼宗祠。宗祠还存有名匾、长联、戏台等重要文化遗迹,是楼氏宗族的精神家园。

关于岙楼村,还有另一个关键词,就是“红色文化研学”。

岙楼村距离亭旁集镇仅2公里。历史上,岙楼村曾是亭旁周边最繁华的集市,如今,它是亭旁镇红色文化教育和旅游的重要一站。

来到岙楼村,最先看到的便是醒目的红色村标,上面写着“人人都是护旗手”“红色文化研学村”等字样。步入岙楼村坑下片,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徽派小楼鳞次栉比,在青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清秀。

村里拥有红色主题的餐厅、民宿和户外扩展基地。近年来,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的契机下,岙楼村吸引了不少团队前来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本地村民创业致富的同时,也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从岙楼村前往岩下潘村,可以驾车沿着亭流线行驶,沿途都是山路,风光极美。车子在树林间穿行,常常会遇见“U”字形、“Z”字形大弯,一个大弯过去,眼前豁然开朗,溪流、稻田、竹林、村庄、果实……依次出现在眼前,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野画卷。

背靠大科山,面向杉树林湾,岩下潘村就掩映于群山之中。

多山,在从前,意味着贫穷和闭塞,而在今天,则意味着资源和优势。

十多年的时间,村里早已旧貌换新颜。一条清溪穿村而过,一座双龙桥横跨河道。清溪的一边,是统一规划、整齐有序的新民居,清净雅致,另一边是展示特色民俗文化的水坊街,热闹喧哗。

就在不远处,还有一个情人谷景区。景区以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题,不仅有落差131.4米的比翼双飞情侣旱滑道,还有总长419米的玻璃景观悬索桥。玻璃景观悬索桥又被称为“鹊桥”,横跨牛郎峰、织女峰之间。站在玻璃桥上,你可以俯瞰脚下的村庄,也可以欣赏远处的风光。

挑战玻璃桥,你可能需要一些勇气。但在另一个高地——龙头山观景平台,你可以十分“安全”地欣赏到独特美景——阡陌纵横的海塘,崭新连片的村落,以及连绵起伏的群山。

下岙方村就在龙头山山脚下。近年来,下岙方村发展“山湾桔”种植,做强特色产业。金灿灿、甜蜜蜜的“山湾桔”,是三门柑橘一块响当当的牌子,不仅是美丽风光的一部分,也是美丽经济的重要助力。

除了“山湾桔”,村子另一大特色就是“耕海牧渔”。下岙方村里设有农耕博物馆,陈列着农耕及捕鱼工具,讲述渔民们辛勤劳作的故事。来此游玩的游客,还能亲自体验一把原汁原味的渔家生活——撑着竹排捞海鲜,在滩涂捡拾小海鲜,当一回渔民。

而在20公里外的涛头村,则演绎另一种海塘风情。

千亩海塘连成片,在阳光照射下,每块海塘呈现不同颜色。这些海塘里藏着涛头村勤劳致富的秘密——血蛤、青蟹、小白虾、蛏子等在此安家落户,给渔民带来了美滋滋的生活。但渔民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还在寻找更科学的养殖方式,建设异地养殖基地,甚至将目光望向了国外。2016年,青蟹的跨国试养开始。随后,一批批青蟹远渡海外,先后在马来西亚和莫桑比克找到了“新家”。

如果说小海鲜是涛头村的“金名片”,那么畲乡文化就是涛头村的“活招牌”。

涛头村,是全国唯一在海边的畲乡。漫步村中,墙上、岩壁、长廊……无不体现畲族文化元素;走在畲街,游人还可体验畲乡特色美食和当地特色农渔产品。近年来,涛头村通过举办海上畬乡文化周、海上畲乡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打响“海上畲乡”文化品牌,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