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上历史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的,但什么是宏观尺度呢?依我看,就算不以千年计,至少也要以五百年计,小于这个尺度的话就是微观,而微观层面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中国放在五百年的宏观尺度上是必然要统一的,但是在这五百年中,是第一年就统一,还是第五百年才统一,就要看能够带领大家统一的那个“英雄”什么时间出现了,这是随机的,微观层面上英雄史观有压倒性优势。 就宋朝而言,为什么没能统一?说白了,就是运气不好,有本事统一的人死得太早,这就是随机事件,没什么规律好讲。 都有谁能统一呢?其实还不止赵匡胤,他的老板柴荣就很有可能实现统一,可惜早死,三十八岁就病死了,在位仅仅五年。别看在位时间短,在这短短五年中,刚一即位便击败北汉,包围太原,可惜连续阴雨天气,加上粮草不继,被迫退兵。后来先后击败西蜀和南唐,后方基本平定。最后北伐幽州,四十二天兵不血刃直抵幽州,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突发疾病,几个月后病逝……能说什么呢?只能说命不好,以他当时积累的武功和声望,有赵匡胤辅佐,前途一片大好,可惜了。 接着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么一来起点一下子就归零了,所谓的得国不正,篡位是其中最不正的一种,没有之一。但是篡位之后也未必就一定不行,虽然起点低,但是只要努力,还可以逐渐把声望拉上去,努力做什么呢?还是笼络人心,善待百姓是必须的,但是只有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因为大家都愿意跟着强者,如果你只是个老好人,今天是对大家好了,可明天就被人家灭了,人心依然不会跟你,只有一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建国之初最重要的还是武功,毕竟不挨打才能安居乐业嘛。 赵匡胤的武功怎么样呢?其实发展势头还是很不错的,先易后难,南边大后方很快就平定了,剩下的事就是北边的北汉和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其实北汉主要是太原城,幽州主要是燕京城,两座城拿下中国的核心疆域就完整了,这个武功带来的威望就可以算是如日中天了。有了这个威望,在国内基本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推进什么改革都不是难事。 可惜跟柴荣一样,太原还是没打下来,第一次被辽国派兵救了,第二次赵匡胤亲征,引汾水灌了太原城,城墙都被泡塌了,可惜运气还是不那么好,被人家又给堵上了,加上自己这边又开始流行瘟疫,眼看着摇摇欲坠的太原城硬是没有拿下来。结果,就在准备第三次亲征之前,离奇死亡,年仅五十岁。 三年之后赵光义三征太原,摧枯拉朽灭了北汉,乘胜围攻燕京,可惜兵败高梁河。赵光义是玩政治的高手,可以入相,但不能出将,军队是需要军功积累声望的,以他在军中的声望,对军队的掌控力与赵匡胤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给赵匡胤三年阳寿,征太原伐幽州的是身经百战的赵匡胤而不是皇位都有争议的赵光义,结果是不是会有所不同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这之后就再也没出现过能够一统中国的人物,不但北宋没有,辽、金也没有,到了南宋,岳飞倒是个英雄,但是架不住皇帝是狗熊,被猪队友坑死了。 最后被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只不过蒙古人不汉化,在这片土地上不汉化就呆不住,中华文明是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迭代出来的最优解。所以,元朝不到百年而亡,接下来就是朱元璋了。别看宋朝最后也没能统一,但是大一统的观念已经通过儒家教育深入人心,别看打不过,但到死都在喊着北伐。所以到了元末明初,统一几乎就是唯一选择,老朱的脑子里从来没有割据这种选项。 明末李自成也是有些可惜,如果吴三桂不献关,最后的结局还真不好说。从满人入关之后的举措来看,他们似乎对这件事都没有准备,更不要说统一中国了。还是借了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的光,打进北京之后,江淮望风而降,那时候的地方根本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在乎谁当县令。 当然满人的汉化是足够彻底的,到现在满语几乎绝迹,满族这个文明基本算是宣告灭绝了,中华文明直到那时,仍然还是最优解。直到近代西方入侵,这个曾经的最优解才被发现是局部最优陷阱,于是我们开始了对西学的消化吸收。 好在天佑中华,这个时候教员出现了,他真的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只在物质方面,更是在精神方面,这使得我们仅仅用了几十年就把西学消化吸收并为我所用,如果没有教员,这个过程需要三百年还是五百年,谁能说的清呢? 时至今日,当我们用理性对中华文明进行萃取之后,赫然发现,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也是一个局部最优陷阱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