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侵华日军731部队细菌战资料选编》(上)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本书由编译者历经十余年时间,搜集整理大量来自日本、美国、苏联的资料,揭露了日军731部队在侵华战争期间实施细菌战的残忍罪行。

细菌战的特点

1,消耗敌国

细菌战是一种新式战争,目的是利用病原性微生物作为武器,将传染性疾病作为战争方向。

在和平时期,也可通过间谍携带细菌武器进入敌国,传染该国人民、家畜和农作物,起到破坏作用。

无论效果如何,在国民中散播细的细菌将影响他们的士气。如果各地都发生了疫情,目标国家必将耗费大量人员和资源去控制,从而大幅度地降低该国的军事能力。

2,延迟爆发

病原微生物并不使人立即感染或致病,而是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症状。所以,发动细菌战攻击后,效果并不会立即表现出来。

这种滞后特点将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扩大。加上现代社会最忌讳传染病,患病者又常常隐瞒情况。这使隐匿的患者成了新的传染源,并将传染病扩散到周边区域,加大了防疫的难度。

3,破坏社会

细菌战最大的残暴性,也许就是造成社会的崩溃。

患者患上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个人肉体和精神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更加残忍的是,细菌战给该地区居民带来了心理上的恐慌。

出现患者的家庭被当地社会排斥,他们既要面临传染的危险,还要忍受看护病人的恐惧。疫区居民之间的相互怀疑,将破坏了正常的生活和秩序。

以上可见,细菌战是一种隐匿性强、打击面广、传播性烈的特殊作战形态,在和平时期亦可使用 ,在打击敌国士气,消耗作战潜能,离间社会团结上有特别效果。

日军细菌战部队

1,神秘部队

日本很早就注重细菌战的研究,一直寻求能引起人体,特别是陆军,和军队周围的动物患上多种猛烈爆发流行病的细菌,以及消灭不同种类的谷物和蔬菜的细菌。日本所有大学都有进行细菌战调查研究的实验室,最重要的实验室是位于东京的传染病研究实验室。

1931年日本占领满洲后,就将其变成进攻苏联的基地。关东军成立了代号为“东乡部队”的细菌实验室,由残忍的细菌战思想家和组织者之一的石井四郎主持。

1936年,日本加紧了对苏作战的军事准备。日军参谋本部遵照裕仁的敕令在满洲境内建立了两个细菌机构,即“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和“关东军兽疫预防部”。其目的是探究进行细菌战的方法,制造供日军使用的细菌武器。

第731部队拥有包括许多日本最著名细菌学家在内的3000名工作人员。细菌部队及其各支队均直接受日本关东军总司令管辖,使用细菌武器的命令由帝国大本营颁发,制造细菌战武器的费用由日本统帅部拨款。

731部队主要作战对象是苏联,也对付中国和蒙古。二战的中后期,日军也准备在太平洋战争以及本土决战中,对盟军实施细菌战。

其本部设在哈尔滨,是因为与苏联远东地区的气候一致,而且满洲地域辽阔,可能获得大量非日籍的活人来做进行细菌实验的材料。

2,残忍的实验

为了开发的细菌武器,731部队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实验。他们给活体注射各种细菌,然后检查细菌感染的效力,比如,人失去多少水分仍可以生存,在低压的情况下人的变化,和动物的血交换能产生什么结果,X光长期照射的后果,黑人、白人以及黄种人在生理反应上的不同等。在1940到1945年间,731部队对中国人、苏联人、美国人所做的感染实验及冻伤实验,造成至少3000人致死。

日军根本没有进行过善待俘虏的《日内瓦公约》的教育,而且亚洲人认为投降或作俘虏是可耻行为,于是就更加轻蔑他们。日本人对白种人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又把他们扭曲成虐待狂。加之,为了发泄由日军的上下绝对服从而产生的不满和仇恨,俘虏也成为施暴和转嫁的对象。因此,日军总是把英美俘虏当作憎恨的敌人对待,从来不给予人道待遇。

这些俘虏都被关在监狱内的两座房屋里,接受致命病菌的传染。如果幸而痊愈,也不免要受接二连三的实验,直到因传染病死去才结束。为了研究各种治疗法,日军也会对已受传染的人加以治疗,给予正常的饭食。等到他们身体完全复原之后,再用于另一种细菌的实验。无论如何,从来都没有一个人能活着走出这个杀人工厂的。死人的尸体经过检验后,就被焚化。

3,研究作战手段

731部队通过对十几种细菌的研究,发现炭疽热能被大量繁殖,抵抗力强,病毒感染时间久,死亡率可达80%~90%,是最理想的感染体。内部装有炭疽菌的炸弹将威力大增,另外一种能够用于实战的细菌是鼠疫菌。

日军将细菌战的具体攻击目标分为以下八种:

(1)军队 (2)营地后方 (3)要塞  (4)城镇 

(5)蓄水与供水系统 (6)工厂 (7)家畜饲养地 (8)农作物

在突击阵地或者撤退防御中,以空投、喷洒和散播细菌方式进行作战。

使用细菌武器的基本方法和最有效方法,是从飞机上投放特制的细菌炸弹和在地面上直接释放细菌,传染蓄水池,牧场和牲畜。

细菌炸弹通常是同虫子,特别是跳蚤,之类混合在一起投掷的,感染鼠疫的跳蚤能顺利落到地面,也可减少飞机被敌方高射炮击落的危险。多叶类的蔬菜,如白菜,更易于用在细菌战中。块根类由于表面平滑,较少适用。把细菌注射到食品内部比表面播撒更有效。

日军特别注意攻击民生有关的物品和设施,如自来水源、食品、农作物、家畜、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工厂。同时,日军希望细菌能通过空气或皮肤进行传染,并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等要地爆发疫情,从而引起后方恐慌。

4,研究防御手段

日军同样考虑到自己进行细菌战后,一定要预防对方必然的报复。首要摧毁的是敌军生产细菌的工厂,其他的关键防御手段有:

(1),防止病毒传入

由于空中喷洒在细菌战中最常用,所以必须拥有制空权。

(2),清除传染性媒介

要尽量发现受到感染的地点和细菌媒介类型,并立即全面灭菌。

(3),切断传染通道

建立一些特殊的防空避难所,确保内外空气隔绝,内部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并能防止老鼠、苍蝇、蚊子和其他各种昆虫的进入。

对于战区里的水和粮食,均应事先经过细菌战地实验室检查正常后,才可以使用。此外,还须提高卫生水平,加强士兵和国民对细菌武器的认识,特别要宣传对传染病的预防。

(4),个人防护

预防接种可能是个人防护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接种后,也一定要使用防毒面具和防毒制服。

日军的生化实战

1,化学武器实战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谋本部下发了可以在华北使用催泪瓦斯,即绿弹的指示。

到1938年4月,参谋本部进一步升级,指示可以使用“红弹”(剂)。所谓的“红弹”(剂)即二苯氰胂毒气,是一种使人呕吐、打喷嚏的毒气。从1939年5月开始,化学武器的使用进一步升级,参谋本部允许日军使用被称为“黄弹”的糜烂性巨毒瓦斯,即芥子气、路易氏气等。

在浙赣作战中,日军的粮食和弹药补不及时,又遭遇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一时陷入苦战。为了突破阵地,日军迫击炮大队就曾发射过毒气弹。

2,细菌战

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略占领区域不断扩大。中国政府迁都重庆后,加强了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正面战场呈现胶着态势。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以华北为中心展开了游击战争,消耗后方日军的兵力。此时,中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面临着兵员消耗和物资不足的问题,缺乏现代武器也越来越严重。而细菌武器具有制造成本较低,且易于隐蔽的特点,得到了军方的重视。

早在1939年日军进攻苏蒙两国军队时,就使用过伤寒菌、副伤寒菌和赤痢菌等细菌武器。

在1942年的常德战役中,日军空投细菌炸弹。在极短时间内,致使当地多达1万人受害。

1942年日军在浙赣作战中,沿着晋江和浙赣之间的重要通讯线向水塘和小河空投了霍乱、伤寒症和痢疾病菌。

来源:金子顺一《感染鼠疫跳蚤之效果略算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