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下)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饥饿的盛世

然而,乾隆中前期所达到的盛世,在短短十多年后,就已经沧海桑田,不复当年模样。

一个丁忧官员尹壮图在往返老家云南和京城的途中,发现当地官员大多贪污腐败,贫民遍地,几乎各省都有财政亏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乾隆朝的政治局面出现了如此翻天覆地之变化?

1,宽仁求稳

晚年的乾隆失去了严厉和进取心,只是被动求稳。

他放松了对贪官污吏的惩治,还常常大额减免税收,毫不顾忌乾隆末期财政已并不十分宽裕。

皇帝既然宽仁为尚,不愿杀人,官员中老好人自然越来越多。随着官僚体系的废弛,乾隆晚年社会治安迅速恶化。

2,收藏家皇帝

皇帝虽然富有四海,却并不能任意支配国库来满足个人消费,皇帝的个人财富来源只能靠内务府的打理和各地的进贡。

为了敛财,乾隆朝还有饱受争议的“议罪银”,即官员缴纳罚金抵罪。而这笔钱也是收入皇帝的小金库之中。

乾隆年轻时还拒绝进贡,但他从来都对物质享受情有独钟,而且品味极高。作为盛世之巅的太平天子,晚年的他比一般帝王更有享受的资本和条件。

因此,乾隆皇帝的诸多历史第一中,就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中既有中国的字画,也有西洋的玩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随着老皇帝越来越贪婪,越来越多的封疆大吏把其他政务推到一边,集中精力为皇帝购买制造奢侈品。

3,官员贪腐

因为进贡之风的盛行,进贡的大臣令下属帮助其“购买物件”,以“孝敬皇上”,并趁机从中贪污腐败。进贡热也带动了官场奢侈之风及送礼之风的兴起。然而官员的俸禄却有限,促使了贪腐的泛滥。

此外,从雍正时期到嘉庆时期,由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大清物价上涨了三倍。按道理,物价上涨之后,官员的俸禄起码也应该同步上涨。然而,乾隆和嘉庆以“守祖制”为由,没有给官员们加过一次薪。由此可见,大量官吏的贪污也有现实的原因。

4,财政危机

虽然嘉庆年间的物价已经比乾隆初年上涨了三倍,但固守康熙皇帝做出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承诺,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却没有根据人口的爆增而同比例增长。这是各级政府出现巨额财政亏空的重要原因。

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各地政府只能拼命向老百姓层层加码。社会矛盾和危机越积越深,有组织的游民开始大量出现,各种冲突动乱不断。

5,固步自封

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强大起来,英国人需要全世界的商品,更需要把自己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卖到全世界。

由于十三行的限制,多年来中英贸易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中国的茶叶越来越成为欧洲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物品,但英国人的棉纺织品在中国的销路不佳。英国人只能拿白银买中国的茶叶,而世界的白银产量有限,已不能满足中英贸易的需要。

英国政府派出使团,希望直接与中国政府建立联系,解决中英间的贸易问题,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

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震惊地发现,这个外表繁荣富庶的盛世大国竟然有着难以想象的贫穷。

他们看到,悲惨的中国人常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以任何食物果腹,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由于人口压力和贫困,弃婴随处可见。

虽然中国人从来都是十分勤劳的,粮食的收获率也非常高,但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乾隆盛世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饥饿的盛世。

英国使团的来访有力击破了马可·波罗以来一直流行在欧洲的中国富强说,西方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从此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此后,为了服务于帝国主义的种族征服,西方开始妖魔化中国,也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准备了思想武器。

长期执政的人容易变成自己权力的俘虏。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这样则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许多官员在掌握权力之前,其行为和做派都很正常,甚至不乏理智精明,而一旦握了重权,马上就忘乎所以,判断失策了。

此时的乾隆就是如此,他对外界的发展知之甚少,依然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看不到也不承认饥饿的盛世。

失败的改革

针对乾隆朝留下的腐败问题、财政问题、人口问题,继任者嘉庆皇帝根据祖先们的遗训,提出了一套中规中矩的治理方案。

1,运动式反腐

嘉庆采取了运动式的惩贪措施,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原因之一,是与腐败官员的总数比起来,被发现和惩处者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腐败收益实在太高,而腐败风险实在太低。

原因之二,是腐败已经成了官僚体系的常态,贪污成了官员生活的主要来源。一个人如果不贪污,则无法打点上司,结好同级,甚至无法在官僚体系中生存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打老虎”已经演变成“水过地皮湿”,震慑力越来越低。

同样,因为大清王朝此时的腐败是典型的制度性腐败,靠教育官员和树立清官模范也无效。

2,财政改革

僵化的财政制度、失灵的监督体系、贪渎的文化传统是嘉庆时政治腐败的三大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则是财政制度。要解决腐败问题,就要与财政改革结合起来,大幅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给官员加薪,把灰色收入变成正规收入。

然而,嘉庆皇帝坚决反对财政改革,他害怕增加税收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明代万历皇帝为了战争加派“三饷”,动摇了大明帝国的根基。所以,清朝历代皇帝一再强调,明朝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

治理财政困难,嘉庆皇帝的方针是大力提倡节俭。可惜,这种做法后来证明对解决财政困难作用不大。

3,应对人口增长

乾隆朝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猛增使传统社会机制的承受能力达到临界点。若要把这个盛世延续下去,必须在“祖制旧法”之外寻找全新的出路。事实上,任何挑战,同时都是机遇。

欧洲国家正是通过大力发展工商业来吸纳过剩人口,以工业化和城镇化来解决人口压力,从而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如果中国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把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发展海外殖民作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那么中国完全有可能搭上刚刚开起的全球化之车,主动打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门。

通过解禁南洋贸易和开矿,就可以吸纳过剩的人口就业,但保守的嘉庆皇帝却没有这么做。

于是,乾隆时代的盛世衰落了,饥饿也越来越严重,直至帝国的结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