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那抹温柔的橘黄

 济宁文学 2021-12-13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难忘那抹温柔的橘黄

作者:邱素芬


一日外出晚归,经过市区的铁路桥。一列火车不知何故,正停靠在铁路桥上。车窗里散发着橘黄色温柔的光,安详静谧,偶尔能看到有人影在晃动。

心莫名就有了感动。

在如今动车高铁叱咤风云的年代,这种绿皮火车特有的橘黄越来越少了。曾几何时,我就是那抹温柔灯光里的人,伴随着咔嚓咔嚓铁轨碰撞的声音,感觉离父母越来越近了。

离家千里,平日忙工作,忙孩子,忙家庭,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总是屈指可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回家探亲是不舍得买卧铺票的。有个硬座,能一路坐着回家,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我来说,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临窗而坐,看似欣赏窗外的风景,澎湃的心早已跃到了千里之外。慢慢的,慢慢的,窗外的风景在模糊中渐渐隐退,夜幕降临了。车厢里刷的一下亮灯了,整个“长龙”变得通体透明,我的心一下子更兴奋了,意味着离家的行程已经过半。沐浴在橘黄色温柔灯光里,内心踏实而温暖。

生活充满七色阳光,但对父母那一代人,那抹橘黄却是他们永远生命的底色:温暖,坚强,执着……

小时候,为了方便我们学习,父亲破例在家里已经有一盏电灯的情况下,在炕梢的顶棚,为我们又按了一个灯泡。因为瓦数低(主要为了省电),灯光有些昏黄,晚上学习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灯泡垂的很低。很像谜语里说的,棚上掉下一个瓜。

于是,晚上家里经常是这样一幅画面:母亲在炕头就着昏黄的灯光,为我们纳鞋底或做针线活;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倒炕便睡,一会儿就能发出香甜的鼾声;炕梢那个低垂的“瓜”下,聚集着四个圆圆的小脑袋,每个人都在奋笔疾书,写着各自的作业。

那个时候,我们上学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出自母亲在灯光下的一针一线。母亲心灵手巧,常常独出心裁,记得给我做的一件粉色的的确良上衣,还绣着“天真活泼”几个字。让许多老师和同学们误以为那件衣服是买的。为此,我自豪了整个夏天。

那年冬天,父亲下岗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又找了个给乡里中学烧地炕的活儿。父亲为此非常珍惜。每天凌晨三点,随着“啪”的一声手拉电灯的声音,一抹橘黄的灯光在屋里氤氲开来,把父亲的睡意一扫无余,伴随着细碎的声音,父亲起床了。中学离家三四里路远,父亲必须赶在孩子们到教室之前,把地炕烧热烧暖。

窗外北风呼啸,伴随着手电筒那抹橘黄的光圈,时大时小,时深时浅,父亲的脚步踏实而坚毅。

记得有一次,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等早晨父亲推开门的那一刻,大雪已经没膝深了。但孩子们的取暖是万万耽误不得的。母亲不放心父亲一个人走这么深的雪路,执意陪着父亲一起去。两个人争执了几句很快就出门了。窗外北风烟雪,想象着父母互相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走三四里的路,不知不觉,我满脸都是泪水。伴随着厨房昏暗的灯光和刺骨的冰冷,我第一次起早,为家人做了第一次早饭,为的父母回来的时候能吃个现成的。

那一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种紫草能赚大钱,比种粮食收入要翻好几倍。父母也未能免去从众的心里,眼急心切,借遍了村上村下所有的亲戚邻居,投了资,把家里仅有的几亩地全部种了紫草,幻想挣了钱,还去本钱,剩下的给孩子们交学费。

紫草丰收了,紫草籽也被收购商收走了,可货款却迟迟没有兑现。那个原本经常在村里串来串去的收购商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村里人由开始的焦急,到慢慢的绝望,最后不得不承认被骗了。

母亲不信那个邪,说好的事情怎么能不兑现呢。冤有头债有主,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一家人的生活,孩子的学费全指望着它呢。一天,母亲决定到离家200多里的县城,找收购商所在的公司去讨债。

母亲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在那个不大的县城打听了一整天,一无所获。母亲不甘心就这样无功而返,准备第二天接着找。眼下最要紧的是解决住宿问题,母亲不舍得住店,忽然想起,父亲姨家的孩子在县城跑三轮。

在一个三轮车聚集的十字路口,母亲在不停的徘徊。昏黄的路灯,把她的影子拖得老长老长。每看见一辆三轮车经过,母亲就要上前去打听。可惜,她只知道亲戚的小名,问他具体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

在一次次的期望与失望的反复中,亲戚开着三轮车迎面而来,母亲一眼就认出了他。母亲后来给我们说,这就叫车到山前必有路,河道桥头必然直;这就叫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饿不死瞎眼鸟。

在亲戚家,奔波了一天的母亲虽然疲惫不堪,但仍一夜无眠。

也许是诚心感动了上帝。第二天,在亲戚的帮助下,母亲终于找到了那家隐藏在一个深宅大院里的公司,还碰巧遇到了那个老板。

在母亲的诉说中,不知哪句话戳到了老板的软肋。他坚定的对出纳说:“把她的帐全部结清”。

母亲好像做梦一样,怀揣着三千多元,恨不得立即飞回家。

夜幕再次降临,母亲仍然没有回来。我们盘算着,即使母亲坐最晚的班车,这个时候也该到家了。一家人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焦躁不安,空气也仿佛凝滞了一般。

门开了,母亲喜形于色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紧紧的赚着十元钱。原来,母亲下了车,等不到第二天,就按照途径的顺序,挨家挨户敲开了亲戚邻居的家门,把欠的帐一一还清。最后,最后,母亲手里只剩下了这十元钱。

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的脸幸福的跟花一样。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家探亲已成了家常便饭,但每每还是首选那趟绿皮火车。在那抹温柔的橘黄里,一切浮躁和膨胀都将归于宁静和自然。那抹铸就生命永恒的底色,熠熠生辉,永不退色。


作者简介:                                                     

邱素芬,山东兖矿集团职工,大学学历,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业余时间喜欢用手中的拙笔记录生活点滴,积累生活随笔、散文、小说等40余万字。作品散见《祝你幸福》《兖州日报》《兖矿新闻》《济宁文学》《税收文艺》《乌金潮》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