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有的眼泪, 都流到了南京。 又是一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想必大家已经在不同的地方刷到了“勿忘国耻”,或是“珍爱和平”几个字。 但说实话,如果不是这几个字的提醒,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起这是一个什么日子。 除了南京人。 这一天的南京,全城默哀。 10点一到,城市的上空是响彻整个南京的防空警报声,汽车、轮船、火车在鸣笛,而在街道之上,是无数低头默哀的市民。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总要在这一天掀一次伤疤?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伤痛,重新出发? 为什么有人会问出这种问题? 因为时隔84年,漫长到早已让许多人已经无法直接体会到那种无力、绝望与残酷。 但我想,这些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 有无数人,给出了属于他们的答案。 恰是因为这些人,我们也就有了绝不遗忘的理由。 9月19日,9月20日,10月19日...... 这是几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毫不起眼的日期。 也是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开的日子。 他们是黄刘氏、傅兆增、马秀英。 图 | 黄刘氏、傅兆增、马秀英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规律,谁都要遵守。 但,这群幸存者是那么的独特。 84年前,他们避过了日本捅过来的刺刀,躲过了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 相对于那30多万亡灵,他们算是幸运者。 但如果你当面为他们贴上「幸运者」的标签,他们一定不会接受。 父母在他们面前惨死,姐妹被日军凌辱,兄弟被活埋,家和国被焚烧,那种痛苦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记忆里,终其一生。 截至这一天,幸存者的数字,定格在了61。 图 | 源于节目《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 这些老人还有人经常做噩梦惊醒,还有人在等一句道歉。 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德寿回忆说: 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个日本兵,要找花姑娘,当时家里只有奶奶和姑姑,日本兵把我姑姑拖到房间。我在旁边看到她拿出刺刀朝我姑母大腿戳了一刀,后来又在身上戳了5刀。 姑母躺在血水里,她说,太疼了,想喝糖水,等奶奶拿来糖水,姑母已经断气了。 图 | 幸存者陈德寿 说到这里,老人低下了头。 他说:“每次讲完回去,我都要难过好几天,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小时候的画面。但是我还要一直讲,希望这段历史让更多人知道。” 80多年过去,硝烟早散去。 有一群人,他们的往后余生却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 他们说,“希望这段历史让更多人知道”。 我不敢让他们失望。 她是第一个起诉日军性侵的人。 如果没有她,日军对慰安妇做过的暴行可能至今都不为人知。 一开始,幸存者没有人愿意去控诉日军罪行。她们认为,被强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就像《二十二》纪录片里的那句话:“不讲了,讲的难受。” 图 | 源于《二十二》 可是,万爱花站出来了。 1943年,日军对羊泉村进行扫荡。万爱花躲在一条水沟里,很快就被日军抓住了。 这一年,她才14岁,和另外4名少女消失在村庄里。 在日军据点里,这些姑娘被实施惨无人道的强奸。 一段时间后,她逃跑了,可是再次被日本兵抓住。他们揪着她的头发,提了起来,皮鞭打得她死去活来。 这次,她每天都要被日本兵蹂躏,直到她胯骨、肋骨多处骨折,以至于腰身陷进盆骨,颈部缩紧胸腔,身高从165厘米萎缩至147厘米,终生不育。 整整三年,她不能走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 沉默了半个世纪的她,留下了第一份中国慰安妇受害者的证言。 1992年,万爱花成了第一批到东京法院作证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她脱掉上衣,向所有在场的人,展示伤痕,含泪控诉直至昏倒在地。这一场面震惊世界。 1998年,万爱花与赵润梅、杨秀莲等16名受害者联合向日本提起诉讼。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一边是几位风烛残年的老大娘,一边是整个日本政府。 历时8年,三诉三败。 “我知道,日本人不承认这个错误,就是要拖,拖到我们都死掉。所以我不能死!”万大娘生前,多少次这样说过。 直到2013年去世,她还是没有等到日本人的道歉。 她已经等了70年,我想为了她,为了那些逐渐老去的人们,继续等下去。 他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第一人。 战争结束时,大家欢庆和平,他们只能饱受折磨,认了苦命。 「他们」,可能是战时强制劳工、“慰安妇”、细菌战受害者等因战争受伤的普通人,大多生活在底层,有的患上了ptsd,无法正常工作,有的身体残缺...... 大半个世纪过去,没有几个人想起他们,看到他们的愤懑、委屈和伤痛。 直到童增出现。 图 | 童增 1992年,童增带着万言书——《中国要求日本“受害赔偿”刻不容缓》见了人大代表。 就在当年,全国两会接受以万言书为基础的议案,引起巨大的社会震动。 饱受战争创伤的老人们都在寻找童增,诉说辛酸和痛苦。童增为了更好的收集信件,辞去大学教授,选择去了国家老龄委。 每一封信,都记载着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被毁灭的故事。 图 | 童增展示受害者来信 写信人李树清,他被日本人抓走并送往日本村庄的一个煤矿里干活,遭受毒打,食不果腹,最后,与之一起的400多个劳役苦工只有130个活了下来...... 无声的文字让人仿佛听到了死难者的哀嚎、幸存者的悲鸣还有对于正义的呼声。 历遍各人的苦难后,童增再也无法闭目不视。 1995年,他带领着731事件受害人、因日军轰炸失去一条手臂的高雄飞,开始了对日本政府的诉讼。 图 | 日军轰炸中国 整整30年,童增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到双鬓发白的中年人,依旧不放弃对日索赔诉讼。 他不断往返于中日之间,收集证据,安排受害者出庭的衣食住行等大量工作。 遗憾的是,他们遇到的阻力太大了,只取得了刘连仁案件一审胜诉,大部分案子败诉。 斗争仍在继续。 终于在2016年,日本三菱综合材料公司同意向二战中国受害劳工正式谢罪。并承诺支付接受谢罪的劳工或家属每人十万元人民币。 童增的振臂一呼,终于赢来了一个看得见的“好”的结果。 但这就完了吗? 并没有啊。 那些仍旧败诉的案件,那些等不到真相和赔偿便带着遗憾离开的人们,依然压在了童增的心上。 他已经坚守了几十年,他决定继续坚守下去。 我想和他一起坚守。 高文彬,是东京审判最后一位见证者,也是他,揪出了“百人斩”元凶。 1946年夏,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审判——东京审判开始了。中国作为二战最大的受害者,派出了中国检察官代表团。高文彬成了其中一员。 图 | 1946年,高文彬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门前 实际上,中国代表团当时处境极其艰难。由于审判用的法律是英美法系,并非中国人熟知的大陆法系,再加上审判地点在东京,寻找证据的工作的责任,大都是由中国代表团一力承担。 想想日军在中国犯下了多少罪行,一个中国代表团至多17人,他们需要耗费多少力量去寻找铁证,将这些罪犯定罪呢? 高文彬等人终日忙碌在书面证据的准备中。 1947年底的一天,他看到一张1937年东京《日日新闻》报纸,刊登着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开展“百人斩杀人竞赛”,最终向井以杀死106人“获胜”,而杀死105人的野田毅失败原因,仅仅是因为军刀“刀刃卷边”。还配上了这张让人不寒而栗的照片,两个杀人狂并肩跨立、军刀拄地,恶魔般地狞笑着。 悲愤至极的高文彬,立即将这份报纸复印3份,一份留在检察处办公室,另两份递交给国民政府。 经过近半年的持续搜寻,终于找到这两位沾满鲜血杀红眼的刽子手。 他们站在街边,做着小生意,和常人无异。但曾经做过的事,不会因为他们忘了,中国就忘了。 两人最终被带到南京刑场,处以枪决。 如果没有高文彬,这两位杀人魔可能真的会逍遥法外。 如果没有代表团的17个人,在持续两年的审判中,废寝忘食地努力。 图 | 东京审判 不知道又有多少战犯,逍遥法外。 我想记住他们。 同时记住,那些仍然缺席的正义。 直到今天,日本官方都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道歉。 日本教科书的审查十分严格,比如“侵略战争”,在课本里的描述都是“扩张战争”。而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在课本里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连一位日本学者,都觉得无法接受。 1965年,家永三郎起诉日本政府教科书。 图 | 家永三郎 一场30年的诉讼,拉开了序幕,他控诉日本政府歪曲历史,美化“南京大屠杀”,删除了日军强奸、屠杀等侵略事实。 在此期间,日本右翼和极端主义者对家永三郎和家人发出死亡威胁,甚至夜晚敲锣打鼓、高呼口号,不让他入睡。 也是因为他的关注,国内有更多人才知道了日本人篡改教科书的丑陋行为。 舆论哗然,引起了更多的人关注,最终,文部省大臣被免职。 可是,35年的漫长诉讼,拖垮了他的身体。83岁的家永三郎体重只有39公斤,并且他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和抑郁症。 尽管如此,他还在坚持参加各种演讲和集会,让人们讲述历史的事实。 图 | 家永三郎著——《检定不合格日本史》 家永三郎在追寻历史真相的路上,十分孤单寂寞,但他说过,只要坚持正确的事,就什么都不怕了。 他无愧于「学者」二字。 每一个坚持追寻真相的人,都在提醒我们: 真相尚未被所有人看到,我们怎能遗忘? 还有一位外国友人,值得被提及。 他叫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中,是他拯救了25万多平民。 1937年12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撤走了一切,就在同一天,日军向大使馆发出通告:要求一切外国人离开南京。 但拉贝拒绝了。 12月13日,南京沦陷。拉贝组建安全区,收留大量的难民。他想方设法弄来食物和药品,为惊恐的市民提供安全保障。 在他的全力抢救下,南京共有25万平民,在那场惨绝人寰的的大屠杀中,幸免于难。 图 | 源于电影《约翰·拉贝》 他还在日记里记录下了,他所看到的真相: 昨天夜里约有1000名姑娘和妇女遭到奸杀,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处,就有100多名姑娘遭到侮辱。此时听到的声音全是强奸。 ——《拉贝日记》 回国后,他因揭露日军罪行而受纳粹迫害。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20多万条人命。 就在新冠疫情最困难时期,当拉贝后人向中国求助时,南京政府短短时间内,不远万里送去620瓶指定药品、30000只口罩和200套防护服。 80多年过去,南京人没有忘记过拉贝。 因为每一个南京人,都绝不愿意忘记那段历史。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学术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几乎是空缺的。 人们只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词,却不懂它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 只有南京大学教授——高兴祖,在埋头研究。 1960 年,高兴祖带着7名学生,在南大周边人群进行调查。 1962年,高兴祖写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书稿完成,这是新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最早书稿。 然后直到1979年3月,这本书稿才终于出版。 这时,中国学术界的学者们,才慢慢发现了更多即将被彻底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事实。当年中学历史课本,才开始首次记载了“南京大屠杀”。 那一天起,他成了南京大屠杀研究第一人,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章001号获得者。 正是他通过实地调研、笔录,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比如30万死难者的数字,正是由他不断发掘、整理、统计后才逐渐明晰的。 他无愧于这个名头。 2001年1月8日,原本身体壮硕的高兴祖突然发病去世。 他的女儿高宁曾说:“父亲活着,似乎就是为了研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 连他的遗愿,都是 “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后人不忘历史”。 为了真相,高兴祖至死不渝,我们怎么能忘,我们怎么敢忘? 图 | 高兴祖教授(右2) 同样地,南京大屠杀事件在西方世界,长达几十年时间里,几乎是一片空白。 西方人都知道法西斯血洗犹太人,却不知道在同一时间东方世界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是张纯如,将血淋淋的真相,将日本残暴的真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1937年12月,日军长达6周的大屠杀开始了。南京瞬间成为人间炼狱。 她的书,将人拉回那个恐怖的时空。 图 | 张纯如 他们把遇难者活埋到腰部,让德国犬把他们撕扯成碎片。 那些残暴的行径,超越了人类能够想象的极限。 光是看文字、图片就痛彻心扉,80多年前,我们的同胞,却真实地遭受了灭绝人性的对待。 书中,大量黑白图片里,被砍下的头颅、堆砌的尸体、裸体女性....... 即使只看到一部分,都让人无比窒息。 难以想象,张纯如每天听亲历者的描述,看到无数图片和史料,该受到多大的刺激。她开始严重失眠,脱发,体重下降。 但她从未放弃。张纯如说:“她怕最后一个亲历者离开人世,这段历史就永远被掩盖了。” 《南京大屠杀》一出版,就被译成15种语言;美国议会要求教科书增加南京大屠杀相关内容。 她的书让全世界陷入反思。只有日本的反应是暴跳如雷。 她受到了日本右翼势力长期监视,收到过两颗子弹。 在那之后,她的状态几近崩溃,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2004年11月9日,年仅36岁的张纯如,开车驶向荒僻的公路,停下,开枪自杀。 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是“南京大屠杀关我什么事?” 张纯如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舍弃了原本平静光鲜的生活,一头扎进最沉痛的至暗时刻,用生命撕破侵略者的丑陋面纱——只为了留住这段历史。 因为她相信——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 她用她的生与死,来提醒着我们: 别忘记今天的和平,浸润着同胞们的鲜血。 叮咚,叮咚,在拥挤的南京纪念馆中,水滴落下的声音异常清晰,每隔12秒,一滴水就从高空落下,掉进黑色的“水面”。 这意味着,30多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在那场持续6周的浩劫里,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 他们是战士,更多的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有的是南京人,有的是外地旅客。 但正如张纯如说:人经历过两次死亡,一次是肉体死亡,一次是人记忆里的彻底烟消云散。 幸运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 84年间,他们留在了影像中—— 1987年,第一部电影《屠城血证》诞生了,该片在当时填补了中国电影史上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一大空白,影片浓缩了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种种灾难; ●他们留在了诗里—— 日寇屠城去,至今江水腥。 冤魂三十万,呐喊化雷霆! ——王宜早《公祭献词》 ●他们留在了画里—— 1991年,油画家李自健连续八十个日夜,创作了《南京大屠杀》这幅被称为“历史见证”的作品。 他将1937年日本人侵占南京,屠杀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历史场面呈现在世人眼前。 画中尸体成堆,日本士兵狞笑着杀人取乐,和尚在收敛尸体,尸堆上尚存的一个小孩,仰头对着天空哭喊的景象令人惨不忍睹,战争的残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画作极赋艺术性和渲染力。 ●他们还留在—— 每个爱好和平的人心里,只有知道战争有多痛,才能珍惜和平。 为什么我们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 因为那曾经死去的30多万人,是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的同胞,正如你我。 每一年的这一天,对南京人来说都是特别的。 高空中的防空警报,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报纸上是黑色的封面,路上是默哀的行人。 每一个南京人,都在努力记住。 记住遇难的人,记住幸存的人,记住那些为之奔走的人。 对于此刻在看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而言,其实也是一样的。 我们或许不是南京人,但我们是血肉相连的同胞。 那些受尽折磨的无辜受害者,那些曾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那些为了真相与良知大声疾呼的人们...... 他们都是我们应该努力记住的人。 他们,亦是我们绝不遗忘的理由。 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这一天,我们要牢牢记住。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秀英去世,在世幸存者仅剩61位》 2、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