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约的一首应诏诗,清新自然,蕴意深刻,值得一读

 江山携手 2021-12-13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然如米粒般微小,但依然像高贵的牡丹那样热烈绽放。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蓬蒿里的小松从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它只须用将来的高入云霄证实自己的不同俗流。

每一个高光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至暗时光。

艰辛也好,困苦也罢,总之,你要相信自己,并为之蓄力,直到你可以站在聚光灯下优雅绽放的那一刻。

莫欺少年穷。沈约是南朝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曾历仕宋、梁、齐三朝,政绩卓越,著述颇丰。

但是,在这些光环背后,沈约也有一段悲苦的人生经历,幸运的是,他敢于在艰苦的岁月里努力跋涉,从而最终把自己活成了那道最耀眼的光。

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下面我们就从他这首《咏新荷应诏》一诗中,来领略他的顽强拼搏和积极向上的抗争精神。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南北朝 沈约《咏新荷应诏》

简译:不要因为荷花是草本花卉就不重视它,当它有幸植根于皇宫的池塘里时,那一定就会更受世人瞩目。

刚刚才伸出水面的小荷显得那么稚嫩细小,短小的荷茎还没有高开水面,就连风都不能使它摇动。

但是,你可知道,那短茎里所寓含的花蕾和胚芽,却孕育着一个万紫千红的将来。


赏析:这是一首应诏诗,就是遵从皇帝的诏命而作的,所以沈约把荷花生长的荷塘写作天池,其实它就是皇宫里的荷池。

诗的前两句以议论入题,因为荷花是草本花卉,有人就对它持有偏见的态度,不重视它。

但若它们有幸被移入皇宫的莲池里,自然就与其他山川河泽中的草卉身份有所不同,也就格外受人瞩目。

诗的三、四句描写新荷初生时的状态,根细茎弱,荷柄未伸,嫩叶未展,不是弱不禁风,而是连风都摇它不起。

三、四句极言新荷生之初的细微弱小,及至到了五、六句,诗人却实然笔锋一转拔高了气势,他让荷花就那么热烈灿烂地绽放在读者的眼前。

原来,之前的所有卑微渺小都是在蓄势待力,只不过是在悄悄地成长已,待到花期一到,立刻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整首诗清新自然,语短言深,蕴意深刻,咏物抒情,一气呵成,诗中犹自凝聚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读了心生希望和美好。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沈约

这是沈约另一首咏荷花的诗,其中寄托的寓意就更明显了,他一直在等一个让自己大放光芒的时机。

自己就是那株河泽中的草本荷花,只要皇上你把我移入你的莲池,我就一定会大放异彩,送给你满园芬芳,决不会让你失望的。

幸被诗人言中,后来的沈约的确没有让欣赏提携他的人失望,其不仅进入“天池”,被封侯拜相,历仕宋、齐、梁三朝,成为当世首屈一指的大学者、大手笔,真正的做到了又“红”又“紫”。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夭。荷花又叫莲花,芙蓉,本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最爱。

沈约之所以说荷花因是草本花卉就有人不重视它,这应该是与他自己的身世有关,是有所寄托的。

据《粱书·沈约传》记载,沈约出身江东大族吴兴沈氏,家族社会地位显赫。

奈何天意弄人,因父亲遭诛而被迫孤贫流寓,后虽被赦免,但家道中落,幼年的沈约吃尽了人生的苦楚。

但他这个人能吃苦,志向坚定,热爱学习,且为了学习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所以,青年时期的沈约就已经“博通群籍”,且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沈约的才华逐渐被时人所熟知,并得到郢州刺史蔡兴宗的赏识,遂被引荐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从而开启了他三朝老臣的宦海生涯。


写在后面:

沈约的这首《咏新荷》,既是咏物,也是抒怀,他吟咏的是新荷,抒发的是自己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抗争精神。

所以,诗人看到新荷初出时卑微弱小的模样,就想起了自己幼时所经历的苦难和辛酸,不禁一时感慨万千。

于是,自信满满的他坚定地说:“虽然彼时的新荷因为弱小为人们所轻贱,但是来日可期,将来的它一定会是姹紫嫣红的谛造者。”

“勿言草卉贱”,“宁知寸心里”,如此语气强烈的诗句,其实就是作者内心深处最倔强的呐喊,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值得我们学习。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