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每日优鲜,盒马生鲜这种电商平台火速蹿红,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究其追捧背后的原因,曾经采访过不同的消费者,一致回答都是——“因为新鲜”。 的确,拿烘焙行业来举例。《包装经理人》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关于短保烘焙食品包装体验的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消费者对短保烘焙食品的保质期有着非常显著的偏好。 调研数据显示:47%的消费者更青睐15天保质期以内的烘焙食品;38%的消费者更青睐15天—30天保质期的烘焙食品;13%的消费者更青睐30天—45天保质期的烘焙食品。 从数据可以看出,更多的消费者希望短保烘焙食品新鲜,因为新鲜代表着健康,口感好。 这里提到了一个词语“短保”,顾名思义,就是短保质期。保质期较短的食品一般分5天—10天,1个月—3个月不等,常规上把保质期在45天以内的工业化糕点,统统划为短保食品。 短保食品的保质期不断缩短,也将新鲜这一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倒推回去,新鲜=短保质期。 事实上,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在追求短保食品。 物流革命的演化 唐代时,杨贵妃素爱吃荔枝,但新鲜的荔枝在低温下保质期只有两三天。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不惜跑死了几匹马,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人换马,接力传送,才吃上新鲜的荔枝。 当时从盛产荔枝的岭南到长安,路程大约2100多公里以上。苏轼的《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这是苏轼对运送荔枝的描写,排除文学因素,和当时的场景大致不差。 2100多公里,在现代坐飞机只需要2个多小时,来不及打个盹就已经到达目的地。所以,交通不便,长远距离对于短保食品来说是“致命伤”。 1997年曾有一位《经济学人》的专栏作家提出了“距离之死”的概念,即交通的便利和低成本投递服务,使得住在偏远区域的人们,也能享受到原本只在大城市才能够享受到的便捷服务。 中国的物流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版“距离之死”的演绎。 从“畜力主导物流”,“机械主导物流”到“互联网主导物流”,三次革命的区别,除了物流载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科技的巨大进步,尤其互联网主导的第三次物流革命,如果没有移动定位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的支持,恐怕很难达到。 而供应链作为商业世界的基础设施,当基础设施有了变革或大幅提升时,整个产业也会随之变化,而且机会也在这个过程中。 比如桃李面包,则是这个过程的受益者。已有25年发展史的面包品牌,目前是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短保面包品牌,市场占有率29.4%。 桃李的商业模式是“中央工厂+连锁门店”和“中央工厂+批发”,由于短保面包具有代餐性质,新鲜尤其重要,所以生产方面需要企业大量投入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资产,销售方面也需要企业建立优质的渠道使得产品在保质期内快速销售。 这两种模式,前者缩短了运输半径,后者利用较低成本分发到经销商和商超便能实现快速渗透。 ▲图源:桃李面包官网 在这种模式下,2015年至今,桃李的全国生产基地从14个增长至19个,全国零售终端布局从9万个增长至29万个,由此形成了非常高的配送密度和配送频次,并逐步与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 而这种全国网络布局打造的高周转供应链体系,对企业产品的曝光也是很明显的。根据凯度发布的《2020年亚洲品牌足迹报告》,桃李品牌消费者触及数高达2.57亿,在食品细分品类中位列第一。 综上概括的说,中国的超级物流和冷链缩短了商品在途的保鲜时间,城际距离不再是隔离;成熟的电商环境拉近了商家和消费者的距离,保质期不再是问题,同时推动渠道和卖场更及时的反应动作,添加剂减少和新鲜度作为产品的新卖点,让生鲜、鲜奶、水果、蛋糕等鲜做食品小众品牌得到崛起的机会,市场更趋近于细分。 这也是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在这两年为什么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中国人对“新鲜”两个字特别买账。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带动下,每日优鲜2月份的业务收入已经突破10亿元,约为月平均收入的3倍,如今每日优鲜APP+小程序的月活也已突破2500万。如此显性的成功也揭示了当代人群的消费需求,同样也在不断的“进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