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34. 夷陵之战后,曹丕对孙权发动了全面进攻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了,夷陵之战刘备惨败,逃回白帝城。我个人认为,刘备在战争期间,一直在等曹丕加入,但曹丕却按兵不动。而当刘备失败之后,曹丕立即挥军南下,讨伐孙权。曹、孙两家的这次对决,其战线之长,规模之大,名将之多,兵马之众,在三国时代,恐怕只有赤壁之战可与相列。并且,我以为,这次对决(谓之为“战争”似当量不够,谓之为“战役”又盖不住,故我称其为“对决”),才是真正奠定了三国战略格局的定鼎之战。


公元222年,闰六月,刘备兵败猇亭(湖北省枝江县西猇亭镇。猇读如肖),逃到秭归(湖北省秭归县),收拾残兵败将,丢弃舟船,由陆路回到鱼复,将鱼复改名为永安(重庆市奉节县东,即白帝城)。东吴方面派将军李异、刘阿等一路尾随,屯驻南山。
东吴将领徐盛、潘璋、宋谦等人争相上表,表示应继续进攻,一定能活捉刘大耳朵,孙权就此问询陆逊等人的意见。陆逊和朱然、骆统等上书说:
曹丕正在调集军队,表面上宣称是帮助我们讨伐刘备,实际包藏祸心,请您下令全军退回。
徐盛等人上书继续攻打刘备,孙权是断不可能同意的。为什么呢?因为刘备不可以打。原因有二:一是未必打得下来。刘备当年入蜀,是刘璋请进去的,没有受到抵抗,然而还用了好几年才拿下益州。如果东吴继续进攻,最大的可能是会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淖。二是必须防备曹丕来犯。曹丕接受孙权称臣,条件是孙权长子孙登入朝当人质,这是硬杠杠。而孙权从来就没打算真送孙登到洛阳,他从一开始就在忽悠曹丕,这个他比谁都清楚。你不送孙登,曹丕必然挥军南下。因此,孙权问陆逊等人该不该打刘备,只是一种姿态。陆逊等人都是老江湖,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说曹丕包藏祸心,是给老板找个台阶儿下,到底谁包藏祸心,大家都心知肚明。
孙权整了一份“夷陵之战总结报告”,派人给曹丕送过去了。
曹丕自然对孙权一通夸奖,但同时,继续催促孙权送孙登到洛阳工作,又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出使东吴,与孙权盟誓,顺便把孙登带回洛阳。
孙权拒绝。
曹丕于是怒了,九月,下令从洞口、濡须、南郡三处,同时向孙权发起进攻。
孙权立即作出反应,派军抵御。
对这个孙十万,真的是不服不行,能屈能伸的功力让人叹为观止。当时扬州、南越一带还有少数民族的叛乱,一时半会儿无法平定,孙权就一边备战,一边又给曹丕上书,说:
我知道我有罪,希望陛下能够宽佑我,如果我的罪过真的难以消除,陛下没办法赦免我,我愿意把土地和人民都上交给朝廷,我自己去交州找个地儿养养大象、种种荔枝,终老余年。

【上交州养大象去】

曹丕回信说:
仲谋啊,我晓得你是很有志向的人,你能够屈尊报效国家,做得很好。你能够按规定向朝廷进贡,又立下讨伐刘备的大功,朝廷对你是满意的。但是,做人,说话要算数诶,你三番五次说要送儿子孙登入朝工作,但至今我也没见到孙登的影子,你这种作派,古之君子会引以为耻诶。朕和你,君臣大义已定,我难道吃撑了非要劳师远征你吗?三公多次上书,向我报告你的过失,一桩一件,写得明明白白。他们言之有据,但我还是希望他们说的是错的,毕竟,那不是国家之福啊。因此,我先是遣使犒劳你,又派尚书、侍中和你完成约定,确定任子(即孙登入朝为人质)。而你摆出各种各样的奇葩理由,就是不送孙登入朝,群臣对你的做法,颇多议论。之前,都尉浩周劝你送儿子入朝,大臣们多认为你不会遵守约定(浩周以全家百余口性命担保孙权一定会送孙登入朝,详见拙文《夷陵之战:孙权埋下了一枚“卧底”,彻底把曹丕忽悠瘸了)。果然,你是满嘴跑火车,口口声声说忠于朝廷,但就是不见行动。你的来信,写的很好,读得我深受感动。我呢,也不是不讲情面之人,今天我就下诏,敕令大军深沟高垒,但不得擅自发兵。如果你真的效忠朝廷,愿意消除大家对你的疑虑,就早点把孙登送来。我把话搁这儿,孙登早上到达朝廷,我晚上就下令撤回大军。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孙十万看了曹丕的信,知道这回是糊弄不过去了,自己难不成真跑交州那个鬼地方去养大象啊,于是,改年号为黄武,下决心与曹丕死磕。
曹丕下令各路大军发动进攻。
孙十万有意思,他虽然改了年号,但并没有称帝。而且这个年号也有意思,魏帝曹丕年号黄初,汉帝刘备年号章武,孙权各取一个字,年号黄武,呵呵。
对曹丕此次南征,历来多有批评,大多数人认为,曹丕你早干嘛去了?夷陵之战时,孙、刘打得满头包、满脸血,多好的机会,那时候你不出兵,现在人家都打完了,孙权也缓过劲儿来了,你倒发兵了,你这不是有毛病吗!我们之前也分析过曹丕当时没有出兵的原因,特别强调了侍中刘晔的意见,刘晔认为,曹丕当时如果出兵,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一定不会帮着孙权抵抗曹丕,而是会与曹丕心照不宣一块儿打孙权,曹、刘两家三下五除二就把东吴给刮分了,云云。但是,我们回头再想,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战略目的是什么?以刘备的实力,想一口吃掉孙权恐怕不现实,刘备几十岁的人了,想来不会那么天真。刘备的真实想法,很可能就是想把荆州失地夺回来。而荆州能不能夺回来,事关孔明的隆中对策,所以,我个人认为,孔明也是支持刘备出兵的。刘晔的意思是,曹丕从东边打,刘备从西边打,两家用不了十天半月就把东吴给灭了。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只要曹丕一出兵,刘备就抓住机会和孙权谈判,从谈判桌上把荆州失地拿回来呢?早在公元215年时,孙、刘双方也是为了争夺荆州剑拔弩张,眼见就要打起来了,曹操突然征讨汉中,搞得刘备很紧张,立即和孙权谈判,双方把荆州对半儿分了,关羽丢掉的荆州领土,就是那次谈判确定下来的。因此,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磨磨唧唧、拖拖拉拉,很有可能就是等曹丕出兵,借曹丕的外部压力,以外交手段收回失地,这样,对刘备而言,成本最低,效果最好。从这个角度看,曹丕没有出兵,未见得就是一个错误。至少,孙、刘两家在夷陵之战中死伤数万人马,对曹魏而言,是好事儿。

【曹丕可不是傻子】

我一直认为,历史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不仅读史的人做不到,写史的人也做不到,而那些历史中人,更是如此。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我们的衡量标准,都是我们有意无意预设在头脑中的。
曹丕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极为豪华。我们看一下双方的力量部署:
曹方兵分三路,东路出洞口,中路出濡须,西路出江陵,战线千里以上:
东路由征东大将军曹休率领,将领包括臧霸、张辽、赵俨等人。

【曹操评价曹休:此吾家千里驹也。】

中路由大司马曹仁率领,将领包括蒋济、曹泰、常雕等人。

【曹魏第一勇将】

西路由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率领,将领包括张郃、徐晃、辛毗等人。

【上军大将军曹真】

【这个夏侯尚显得有点笨】

另外还有江夏太守文聘率军占据沔口(汉口),支援江陵。
东吴方面,阵容也很豪华。孙权命吕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五军在洞口抵抗曹休,贺齐在后方接应;朱桓率骆统、严圭镇守濡须,对抗曹仁;朱然固守江陵,诸葛瑾、潘璋、杨粲等率军援助,将军孙盛占据中洲。
这份儿名单并不完全,但已经可以看出,曹、孙双方,那些能叫得出名字的将领,基本上都来了。
双方参战人数,史书没有明确记录,粗略统计,曹魏方可能在二十万上下,东吴方如果没个十来万人,好意思跟人家PK吗?
论规模,三国的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只有赤壁勉强可有一比。
但是,我们突然发现,东吴方面有个重量级的人物,竟然不在!
谁啊?刚刚暴打了皇叔的大都督陆逊啊!
这位爷在哪儿呢?
跟夷陵呆着呢。
陆逊没有参与,我想,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此次对决,由孙十万亲自挂帅,而夷陵之战则是由陆逊全权负责的,显然,孙十万对此战的重视程度,远超夷陵之战。之所以此战名气不大,很可能是因为并没出现一边儿倒的战局,话题性不够。再一个是,陆逊挟新胜之余威,防范刘备出兵。尽管刘备出兵的概率不大,但孙权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派陆逊这位大咖防范,可圈可点。
曹丕从许昌出发,亲自指挥大军南下征讨,又把郢州恢复为荆州。
十一月十一日,曹丕到达宛县。
我们分别看看三个战场的情况。
东路洞口
洞口全称为洞浦口,曹魏方称其为洞浦,东吴方称其为洞口。一般认为,洞口在现在安徽省和县南长江渡口,我感觉恐怕不对。理由有二:一是离濡须太近。濡须在今安徽省含山县一带,含山跟和县相距几十里地,没道理派出两路大军,一支偏师足矣;二是据《三国志·张辽传》载,孙权反叛,曹丕派张辽与曹休至海陵,临江驻扎。海陵县属今江苏泰州市,在镇江东北方向,两地隔江相望。因此,我认为,洞口应该在今天镇江附近某地。

提到张辽,我们多说几句。此时的张辽可能已经身患重疾,曹丕对他十分关心,又是赐饮食衣服,又是派太医帮着瞧病,病还没好透,估计曹丕认为孙权有张辽恐惧症,所以派张辽给曹休当帮手。史称,孙权听说张辽也来了,心里就犯嘀咕,对诸将说,张辽虽然病了,那也不好惹,大家对这个家伙,一定要慎之又慎!洞口之战结束不久,张辽就病故了。
曹休上书说:
我愿率精锐士卒,像猛虎一样进军江南,夺取敌人的军用物资和粮食,我肯定能够成功,但如果不幸战死,请陛下不必挂念。
曹丕担心曹休迫不及待渡江会发生问题,急忙派人下令制止。侍中董昭对曹丕说:
陛下面有忧色,我猜是担心曹休渡江吧?其实,陛下不用太担心。渡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使曹休确有此意,他也不可能单独行动,还需要其他将领的支持。臧霸那些人,都是老油条了,他们地位尊贵,钱财也捞够了,人生理想都已实现,他们现在最希望的是,安安全全活着,顺顺利利退休,把自己的财富和爵位传给子孙,他们可不愿意投身险境、侥幸取胜。如果臧霸等人不支持渡江,曹休又岂能如愿?我甚至感觉,即使陛下命令他们渡江,他们也未必会坚决执行命令诶。
十一月,某日,狂风大作,把东吴船队的缆绳吹断了,东吴船只浩浩荡荡漂向曹军营垒附近,为曹军所获。有的船沉了,战士落于水中,见到己方船只,就扒着船边儿想爬上去。船上的士兵害怕船翻,就用矛把水中的战友捅下去。只有将领吾粲和黄渊下令把水里的兄弟们捞上来,手下说,不行啊,人多了船会翻啊。吾粲说,我靠,船翻了,大家都死!岂能眼睁睁看着兄弟被淹死!吾粲和黄渊救了百余人。
东吴官兵掉水里淹死的、被魏军斩杀的,有数千人。曹丕得到报告,下令军队迅速渡江。曹休派臧霸率五百余只轻船,搭载万余人的敢死队,攻击吴将徐陵,又斩杀数千人。吴将全琮、徐盛赶来救援,把臧霸打回去了,斩臧霸手下将领尹卢,斩杀魏军数百人。此一期间,孙权的弟弟孙朗,违反吕范的命令,放了一把大火,烧毁了好些个军用物资。吕范派人把孙朗送到孙权处,孙权气个半死,让孙朗改姓丁,终身不许做官。
此时,东吴形势严峻,孙权琢磨着刘备如果趁火打劫就糟糕了,于是,十二月前后,派太中大夫郑泉出使蜀汉,在白帝城拜见刘备,重修旧好。刘备同意,派太中大夫宗玮回访东吴,孙、刘于是再次成为好哥们儿。
《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孙权对手下说,最近刘备来信,向我承认他的错误,要求恢复旧好,云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按此说,两家通好,是刘备先递上的橄榄枝。我最初觉得可能是《江表传》给孙权贴金,皇叔先是丢荆州、失关羽,又在夷陵被东吴打成七级肺痨,按常理推断,他怎么可能先向孙权示好呢?但往深了想,也不是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时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刘备是政治人物,要从政治的高度考虑问题,他虽然对孙权恨得牙根儿发痒,但他更不愿看到是,曹丕把东吴给灭了,东吴如果完蛋了,蜀汉还能蹦跶几天?所以,刘备向孙权传递信号,表示小孙你放心和曹丕打,我不会在你背后捅刀子,这个可能性,我觉得不小。
另外,《三国志·陆逊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载,刘备听说魏军攻打孙权,就给陆逊写了封信,说,阿逊啊,曹军已经到了江陵,我打算再次顺江东下,配合他们一下,你意下如何呢?陆逊回信说,老刘同志啊,欢迎您来,只不过您刚被我砍得满身是血,伤口还没结痂哩,我觉得您还是跟家养伤更合适!当然,如果您非来不可,我手下的兄弟们肯定会好好招呼您的。
驻防江夏郡新市县的吴军将领贺齐,因为路远,到洞口晚了,所以没有受到损失。贺齐也是很能打的将领,这哥们儿据说相当奢侈,属于会享受生活的那种,不但其本人鲜衣怒马,非常精神,他对部队、舟船要求也很高,兵甲器械极为精良,所乘之船雕梁画栋,桅杆、桨橹,以及兵器上都饰有各种花纹,一看就上档次,弓弩箭矢,材料都是最上等的,蒙冲斗舰排列整齐,十分威风。曹休等人看到这个后来的家伙这份儿派头儿,似乎不好对付,就没有再次渡江。
中路濡须
公元222年,年底,魏国大司马曹仁率步、骑兵数万人进军濡须(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曹仁打算袭取濡须城,但先放出风声说向东进攻羡溪(一说羡溪位于濡须东三十公里处,我觉得不应该这么近),并派蒋济率军假装向羡溪进发,濡须守将朱桓派军紧急增援羡溪。援军已经出发,朱桓却听说曹仁率大军直扑濡须,急忙派人去追增援部队。部队尚未返回,曹仁已经杀到。当时,朱桓的守军仅有五千人,手下干部一片惶恐。朱桓对大家说:
两军交战,胜负的关键不在人数多寡,而要看将领的水平。诸位难道认为曹仁那个货比我朱桓还能打吗?兵法说“远来进攻的军队要超过当地防守军队的一倍(客倍而主人半者)”,是针对双方战斗力差不多,在平原旷野上作战,没有城池可以坚守的情况而言的。曹仁既没我聪明,也没我勇敢,他的兵将都胆小如鼠,再加上千里跋涉,人困马乏。我们据守坚城,南临长江,北靠山岭,以逸待劳,这种情况,即使曹丕亲自来,我也打得他找不着北,区区一个曹仁算得了什么!

【朱桓,相当猛】


朱桓的战前动员搞得不错,把曹仁说得跟弱鸡一样。要知道,大司马曹仁可以说是当时曹魏方第一勇将诶。
朱桓偃旗息鼓,向曹仁示弱,曹仁派儿子曹泰进攻濡须城。三月,曹仁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人率五千人,乘牛皮油船(就是牛皮筏,跟黄河上游的羊皮筏一样,不过在牛皮外再加上一层油漆,作为保护)袭击濡须附近的中洲(濡须水中小岛)。朱桓手下干部的老婆娃娃都住在中洲。
蒋济对曹仁说:
敌军据守长江西岸,船队停泊在上游,而我们却进攻中洲,如果他们顺江而下,我们就危险了。
曹仁不听,亲率一万人留驻橐皋(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区西北,橐读如驼),作为曹泰的后援部队。朱桓抗击曹泰,曹泰烧毁营盘退走;派骆统、严圭攻击常雕、王双,常雕战死,王双被擒,魏军淹死、战死的有千把人。
此处记述过于简略,不好分析,我们知道曹仁没攻下濡须即可。曹仁表现不佳,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即,他可能身患重病。曹丕于公元223年三月初下令撤军,十余天后,三月十九日,曹仁去世。
西路江陵
当初,吕蒙病重,孙权问他,如果你病情不能好转,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
吕蒙说,朱然胆略过人,注重节操,我认为他可接替我。
吕蒙去世后,孙权授予朱然符节,镇守江陵。
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攻打江陵,曹丕身在宛县,作为支援。孙权派将军孙盛率万人驻于中洲(江中小岛),修建工事,作为朱然的外援。张郃率军渡江,大破孙盛,占据中洲,切断了江陵与外界的联系。
孙权派潘璋、杨粲等解围,没有成功。又派诸葛瑾等人率军救援,再度被夏侯尚击退。《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载,诸葛瑾个性弘缓,善于讲个道理、定个计划唔的,冲锋陷阵、临敌应变,他不灵,率军解江陵之围,毫无起色。《三国志·夏侯尚传》载,诸葛瑾与夏侯尚在江面对阵,诸葛瑾率军上了中洲,又让水军停于江面。夏侯尚于夜间,率步、骑兵万余人,乘油船,从下游悄悄渡江,攻击诸葛瑾军,火烧吴军舟船,水陆并进,击败诸葛瑾。
江陵城内外断绝联系,城中许多士兵浮肿患病,有战斗力的只有五千人。曹真命令士兵堆土山、挖地道,又立起高台,向城中万箭齐发,东吴守城将士惊惧不已。而朱然却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不断激励将士,而且还抽冷子出城打下魏军两座营垒。魏军包围江陵前后逾六个月,江陵县县令姚泰防守北门,实在顶不住了,就打算向魏军投降,结果保密工作没做好,被朱然发觉后处死。
当时长江水浅,江面狭窄,夏侯尚企图乘船率步、骑兵进入江陵中洲驻扎,在江面上架设浮桥,以便和北岸来往,魏军参与计划的人,都认为江陵之破,指日可待。
这里我们需要明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曹军南征总是在冬天?原因就在于此时水浅、江窄,对曹魏而言,尽可能降低不善水战的劣势。换句话说,一旦春季到来,冰融雨降水涨,曹军将陷于不利的局面。
正当夏侯尚他们憧憬于攻克江陵的美好愿景时,东吴将领已经在酝酿一个吃掉中洲的完美计划。
夏侯尚率三万人,通过浮桥进驻中洲。连破吴军,气势大盛。吴将潘璋对手下说,魏军现在气势很盛,而且江水太浅,我们不能和他们硬拼。随后,潘璋率军到上游五十里处扎营,砍下芦苇数百万束,做成芦苇筏子,打算顺江而下,点起大火,烧掉浮桥,一旦实施,数万魏军全都变成瓮中之鳖。
远在宛县的董昭,发现了这个致使漏洞,给曹丕上书说:
武皇帝(曹操)智勇过人,用兵却很谨慎,哪敢像今天这样轻视敌人啊!打仗时,进兵容易,退兵难,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平原地带,没有险阻,退兵都困难,即使要深入进军,还要考虑撤退的便利。军队的进退,不能只按自己的想法来。现在,大军驻于江中岛上,可谓进军深入了;架设浮桥往来于江面,可谓危险;而在岸岛之间,只有浮桥这一条路可以通行,可谓狭路。这三者,都是军事大忌,我们一个也没落下。如果敌人攻击浮桥,我军稍有闪失,岛上的精锐部队,就不是我们魏国的了,而变成了吴国的了董昭的这句话,给我们一个感觉,被俘之兵成为敌人的有生力量,可能并不鲜见。似乎可以作为于禁手下的三万降卒,确实成为吴军的一个辅证)。我对此事非常忧虑,寝食不安,而谋划此事的人却很坦然,毫不担忧,真令人困惑不解!现在,长江水位正在上升,一旦暴涨,我军将如何防御?如果我们无法击败敌人,至少应该做到保全自己,为什么情势如此危险,而将领们丝毫不知恐惧呢?请陛下三思啊。

【肥猫居然演过董昭】


曹丕看后,出了一身冷汗,立即下诏命令夏侯尚等人迅速退出中洲。诸葛瑾等人进攻浮桥,魏军大队人马从浮桥退却,挤成一团,勉强撤回北岸。
潘璋的成百数千个芦苇筏子已经制成,正准备放出去火烧魏军浮桥,恰巧夏侯尚率兵退回,没能实施。十天之后,江水暴涨,曹丕对董昭说,老董,你真是料事如神啊!即使张良、陈平复生,也不过如此吧。
另外,讨逆将军文聘协助夏侯尚包围江陵,曹丕命文聘自率一支人马屯驻于沔口,因与吴军作战有功,升任后将军,封新野侯(原为长安乡侯)。文聘升后将军,由乡侯升为县侯,说明文聘立功不小。
各战场全部陷入僵持状态,又赶上闹瘟疫,曹丕下令,全线撤军。
曹丕发动这次大战,大面儿上应该算是胜了,但肯定没有实现其战略意图。此战之所以没什么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哪一方被打成残废。但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正是这次对抗,才真正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因为,三个老大在博弈之中都认识到,想要干掉谁都不容易。

【点赞、点“在看”,都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