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52. 诸葛亮废李严之谜(上)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按《通鉴》的说法,斩杀魏军三千余人,射杀车骑将军张郃,因军粮不济,撤军。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评功评奖,甚至根本就没有评功评奖,而是罢黜了当初与他并受托孤的二号人物李严。这个事件非常邪乎,李严被废掉的理由,荒唐到近乎弱智,让史家们都感到无法置喙。比如,田余庆先生在《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一文中说,李严的举动毕竟过于乖谬不符常情,丝毫不像一个素来“以才干称”、“有能名”、被誉为“部分如流,趋舍罔滞”,在蜀国地居分陕的人所为,颇疑其间另有文章。田先生的观点,大约可以代表多数史家的看法,即,诸葛废李严的直接原因并不让人信服,恐不真;李严被废的深层次原因当为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角力。

作为曾经调查过数百件案子的前纪检工作人员,我仔细研究了李严案的有关材料,发现调查报告翔实,调查结果可信,处理意见也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但是有瑕疵——没有当事人李严的口供笔录,也即,我所看到的,全是调查者的说法,李严这个被调查者是怎么说的,则一个字都没有。

这就很可疑


《通鉴》里对李严事件的记录太过简单,我们从《三国志·李严传》下手。

【个人认为,李严真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严,字正方,南阳(河南省南阳市)人,年青的时候,在郡里当差,以才干著称。荆州牧刘表很欣赏李严,让他到郡中各县任职锻炼。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进入荆州,李严时任秭归县(湖北省秭归县)县令,不愿降曹,就西逃入蜀,益州牧刘璋任命他为成都县县令。李严在成都干得风生水起,名声在外。

公元213年,刘璋任命李严为护军,在绵竹(四川省德阳市北黄许镇)抵抗刘备。李严当机立断,率众归降刘备,被刘备任命为裨将军。刘备拿下益州之后,任命李严为犍为郡(四川省彭山县)太守、兴业将军。

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人在郪县(属广汉郡,今四川省三台县)造反,部众达到数万人,行军至资中县(属犍为郡,今四川省资中县)。当时,刘备正在汉中和曹操掐架,管不过来,李严没用刘备支援,带郡里将士五千人击破叛军,斩马秦、高胜等人。之后,越巂郡(四川省西昌市。嶲读如西)夷人老大高定派军包围新道县(属越巂郡,位于越巂、犍为交界处),李严飞驰救援,打得叛军落花流水春去也。刘备加李严辅汉将军,仍任犍为太守。

公元222年,尚书令刘巴去世,刘备征召李严到永安(重庆市奉节县东,即白帝城),拜为尚书令。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李严和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公元226年,李严转任前将军。诸葛亮打算出军汉中,认为李严应当负责后方事务(当知后事),使其移屯江州(重庆市,巴郡郡政府所在地),留护军陈到驻永安,归李严统领。

公元230年,李严被升任为骠骑将军。当时,曹魏大司马曹真率大军分几路进攻蜀国,诸葛亮命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又上表后主刘禅,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负责李严所留的事务。诸葛亮考虑到第二年要讨伐魏国(即第四次北伐),命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掌管丞相府的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

衣赐履说:刘备去世时,李严就是中都护。诸葛亮让李严以中都护,而不是以骠骑将军的身份署府事,当是有所考虑。注意,注意,注意,丞相府里都是诸葛亮的人,大家以为李严这个临时大总管能不能当好呢?

另外,李严改名为李平,史书上没讲为什么。我觉得,可能与“严”和“平”的字意有关。严,有严厉、严肃、厉害的意思,平,则有平和、和气之感。我个人认为,李严可能是在向诸葛示好,或者说示弱,表示我已经服了,没那么厉害了,我现在心平气和。

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再出祁山(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际,天降大雨,运粮不继,李严就派参军狐忠(即马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其撤军(原文为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一般认为李严是打着后主的旗号让诸葛亮回军)。但当诸葛退军之后,李严的表现非常有意思,据说他一脸懵逼地问,军粮充足,丞相为什么要回军呢?咱不知道李严问的是谁,史书没有记录。《三国志》上说,李严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突显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

更为古怪的是,李严一转脸儿又向后主刘禅上表说,丞相是假装撤军,引诱曹军跟进,然后出兵灭之。

诸葛亮把李严前前后后写的书信、表疏等全部收集展示,跟李严对质。面对这么多证据材料,李严无话可说,只好认罪。

衣赐履说:前面说了,田余庆先生认为李严的举动毕竟过于乖谬,不符常情,云云,指的就是此事——李严假刘禅旨意让孔明撤军;孔明回师,李严问,粮食很充足,为什么要撤军;再向刘禅上表,说诸葛亮是假撤军。李严的这一系列骚操作,虽然显得很呆萌,但还谈不上乖谬。最让人不解的是,他所有这些表演,都留下了自己的亲笔材料,全都有硬邦邦的证据材料,都跟诸葛亮那儿放着呢!就如同一个杀人嫌疑犯,被警察逮捕时,满屋都是打斗痕迹,到处都是他的指纹,满身都是鲜血,手里的刀还在滴血,而嫌疑犯对警察说,我没杀人,我没杀人,有本事你抓我呀!这简直不是乖谬,明明是犯贱嘛!

我们接着看。

诸葛亮上表说:

自从先帝驾崩后,李严(为行文方便,如无必要,我们就用李严,而不用李平)不管在哪里做官,都只在乎小恩小惠,只顾自己求名求利,从来不以国家大事为忧。我自从打算北伐以来,希望李严的兵可以调来镇守汉中,但李平穷难纵横,就是不来,反而要求以五个郡成立巴州,他要当巴州刺史。去年(指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之前),我打算西征,想让李严督汉中,而他竟然说,魏国的司马懿都开府了(诸葛的意思是李严也想开府)!我知道他心里那些小把戏,他是想趁大军出发之际,从我这里勒索好处。我没有答应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我上表他的儿子李丰督江州事务,又提高李严的各种待遇,为的就是哄着他能够以国事为重。李严到达汉中后,我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委托给他,群臣上下都对我如此看重李严感到诧异。而我认为,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与其攻击李严之短,不如褒扬安抚。我以为李严最多就是求名求利罢了,但没想到他的内心如此险恶,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不意平心颠倒乃尔)!事已至此,如果不惩处李严,必将导致国家祸败。我对此事没有政治敏感性,说多了都是惭愧啊!

于是,刘禅下诏,废李严为平民,流放梓潼郡(四川省梓潼县)。

衣赐履说:大家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很过瘾的感觉?孔明当当当把李严批成恶棍,杀了这厮都不解恨!

然而,衣赐履以办案的眼光来看,这份儿表有些怪。

哪儿怪?

表上从头到尾,都没说李严运军粮的事。哈!

陈寿把诸葛的表记在李严运军粮不力、故作聪明、欺上瞒下两头骗的后面,但表中说的却是李严想当巴州刺史、想开府这些事儿,唯一可能和运粮有关的一句话是“不意平心颠倒乃尔”。但如果这个语境里没有“运粮”这个要素的话,这句话当然指的是李严要当巴州刺史、要开府,所以才“心颠倒乃尔”,不是吗?换句话说,治李严之罪,根本就与运粮无关

此外,孔明为了把李严的罪给坐实了,让他翻不了身,又联合了一大帮人,组团上表痛斥李严。我们看一下这份表是怎么说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亮公文上尚书》:

李严为大臣,受皇恩厚重,却不思尽忠报国,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他发现奸计可能已被识破(自度奸露),竟然心生邪念,声称有病,率人向西逃往沮县(陕西勉县茶店镇。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茶店)、漳县,到达沮县,又回到江阳(四川省泸州市),幸亏参军狐忠(马忠)不断劝谏,李严才没有继续逃跑。如今,反贼未灭,社稷多难,国家必须上下一心,才可能取得胜利,决不可纵容罪行,从而危及大业。我于是和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祎、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雍、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行参军建义将军臣阎晏、行参军偏将军臣爨习(爨读如篡)、行参军裨将军臣杜义、行参军武略中郎将臣杜祺、行参军绥戎都尉盛勃、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商议,决定撤销李严的职务,取消一切待遇,削减他的爵位和封地(原文为“削其爵土”,可能还给李严剩了点儿)。

衣赐履说:有意思吧,孔明这次为了要拿掉李严,可谓用心良苦,联络了二十二个人,可以说,当时在蜀汉政府有点头脸的人物,全在这儿了。而且,这些人的构成非常广泛,蜀汉三大政治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这份儿名单里都有。也即是说,李严的政治生命,是被所有政治集团一起判了个“斩立决”。

名单里没有蒋琬,颇有点意味。

然而,我们从上到下看这份儿表,能看出李严具体的罪行吗?

似乎有一点,就是李严不知为什么跑了,从汉中一直跑到江阳,江阳在现在的泸州,成都东南方向,重庆西南方向,与汉中隔了千山万水,好几百里地。他为何不去老巢江州(重庆)和儿子李丰会合,而跑到江阳,实在费解。

表里有提到李严运送军粮的事吗?

没有。

那么,李严被办,究竟是因为什么?

我当初查办案件时,写调查报告也得穿靴戴帽,对被调查人员有一些定性的文字,就如同诸葛说“李严为大臣,受皇恩特重,却不思尽忠报国,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这样的话,这也是必要的,但报告的主体内容当然还是他究竟干了些什么,违反了什么,每一项违纪事实,都必须有实际的证据,比如,他干了什么才算得上“横造无端”?算得上“导人为奸”?算得上“若无天地”?

我们仔细研究这两份儿表,除了动静儿搞得很大,参与人很多之外,李严没有任何实际的违法乱纪的举动。他想当巴州刺史,想开府,那是人家的政治抱负,谁不想升官?谁不想开府?而李严唯一可能坐实的罪行,也即运送军粮的问题,两份儿表上都没提。

实际上,运送军粮不力,导致前方退军,不是什么大问题。孔明打陈仓时,不就是因为军粮跟不上而撤军了吗?处理人了吗?没有。但是,李严运粮不力,假传圣旨,欺上瞒下,这就是欺君之罪了,是可以杀头的,甚至诛你的族都没问题。这么好的犯罪事实,为什么两份表里都没有提呢?

我想,李严被废,必定另有原因,与运送军粮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李严逃到江阳的记录属实,必也与此有关,他已经知道自己要被办了。

那为什么两千年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李严被办的直接原因是运粮问题呢?

因为《三国志》里写了。

那为什么两份儿表里都没提这个事儿呢?

因为这个事儿恐怕是假的,是陈寿听到的虚假宣传。并且,陈寿记完军粮事后,紧跟着就记了孔明的上表,这样,读者下意识就把两者视为同一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了。

换个角度看,如果李严犯了欺君之罪,孔明需要联合那么多人来办他吗?当然不需要。那为什么找了二十多个人共同上表呢?因为孔明要给李严定的罪,都是虚的东西,鼓吹时也可以用,打压时也可以用,比如,想开府,你可以说这个人很有政治理想,但也可以说这小子野心太大,以后会出乱子,对吧?正因如此,孔明需要联合一帮人,向皇帝施加压力,向群臣显示威势,向李严背后的支持者说,你们都老实点,别嘚瑟。

那么,李严和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们下回再探讨。

【觉得有点道理,就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