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围棋AI: 谁才是定式【围棋的美感】

 静悟流年 2021-12-14
“动力学理论认为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和明晰,正被两朵乌云笼罩着。”
—— 开尔文勋爵《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十九世纪乌云》


图片
【围棋界的两朵乌云】

1900年,“近乎完美”的经典物理学大厦,飘来了两朵乌云。这两朵乌云,一朵飘向了“相对论”,指导人类发现了黑洞;另一朵飘向了“量子力学”,指导人类发明了原子弹。

两朵乌云,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告诉人类,你们对宇宙的理解是多么浅显。

一百二十年过去,人类仍然无法理解这两朵乌云的本质。

2016年,“千锤百炼”的经典围棋大厦,飘来了两朵乌云。

这两朵乌云,一朵叫做“深度学习”,能够预测每个选点的取胜概率;另一朵叫做“蒙特卡洛树搜索”,能够快速地定位到最容易取胜的选点。

图片


两朵乌云合二为一,组成了超级机器棋手AlphaGo,先是以4:1战胜了人类顶尖棋手李世石,然后以60:0战胜了所有职业棋手挑战者。

四年过去,类似算法的各路机器高手云集,比如绝艺围棋、里拉围棋,星阵围棋和KataGo。

总体说来,人类棋手的水平已和机器相去甚远。


图片
【糟糕的事情】

大多数经典物理学定律,都有着简洁而通用的表达形式。

由三句话组成的牛顿三定律,诠释了经典力学的基本运动规律;

由四个等式组成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支撑着整个经典电磁学。

相对论告诉人类,牛顿三定律在高速情况下会失效;量子力学告诉人类,麦克斯韦方程组在微观尺度会屈服于概率。

当时的物理学界,是从心底抗拒这两朵乌云的,因为不简洁和不通用的物理定律,失去了来自物理学本质的美感。

乌云来了,物理学不美了,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啊!

很多围棋高手觉得机器棋手是令人讨厌的。

一盘围棋对局的开始阶段,盘面广阔,选择众多,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随着对局的进行,局势渐渐明朗,对局者用敏锐的直觉和深厚的算路,把对局渲染成精彩的画卷。

AlphaGo这个家伙,用不知何处得来的胜率和不屑于向人类解释的傲慢,将人类棋手死死按在地上,毫无还手之力。

遐想的空间不复存在,直觉和算路被傲慢碾压,哪里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乌云来了,围棋不美了,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啊!


图片
【围棋的美感】

为什么机器来了,围棋的美感就没了?怎么理解围棋的美感?

这是个不容易用语言来回答的问题,而且答案会因为欣赏者的棋力而大不相同。

对于初学围棋的小朋友,围棋的美感就是吃掉对手三颗棋子;对于每天都要下上几盘的资深业余棋手,围棋的美感就是吃掉对方的大龙,或者围成规模可观的大模样;对于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棋艺的顶尖业余棋手和职业棋手。

围棋的美感就是一位内功深厚的大师,一个振奋人心的局面和一步天马行空的妙手。

就拿传统名局“耳赤之局”来说吧。

公元1846年,“四大家族之本因坊家大师秀策”下了一步黑棋,让对手“四大家族之井上家大师幻庵”惊得面红耳赤,因此得名“耳赤之局”。

秀策执黑,幻庵执白,进行至白126,局面是这样的:

图片

白126将右边的四颗黑子与左下角的黑子分开,从而对四颗黑子进行攻击。

普通围棋爱好者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跑吧!

秀策是大师,跟普通爱好者肯定不一样。实际上,黑127是这么下的:

图片

五仁老师最开始也没看懂为什么黑127很妙,既然大家都这么说,就尝试着理解一下吧:

图片

黑127大概有三层意思。向下,接应四颗黑子;向上,与上方黑子配合,围住更多地盘;向右,充分利用残子的剩余价值。

一子三用,确实是可圈可点的好棋。

至于为什么幻庵耳朵红了,大概是因为这样一步好棋,离棋盘上的天元位置只有一格之遥,气势太强,幻庵一时间没有稳住吧。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一步棋,宛如一盏清茶,越品越美。即使你不懂围棋,也能有一点点体会了吧。

这时,一个叫做KataGo的机器来了。

这位AlphaGo的小弟,具备分析任何贴目的局面的能力。

黑棋贴目0.5已经设置好,小K你来看看,黑127美不美:

图片

小K:“花里胡哨的整那虚招子干哈?看那,左上角,给我爬。”

……

黑云压城城欲摧,千古名局悻悻归。


图片
【定式的美感】

在五仁老师眼中,定式是围棋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的灵魂是“均衡”。

双方在一个角部落子,经过几步甚至几十步棋的交锋,竟然还能各自满意,这是很难的事情。

经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打磨,这些流传下来的变化,都是围棋的精华,是最值得欣赏的下法。

就比如下面这个小目定式,是五仁老师小时候背过的最长的小目定式,整个角部都快塞满了:

图片

经过35步的精彩演绎,双方竟然还能保持着得失相当,实属不易。

想到美感被KataGo彻底毁了的耳赤之局,五仁老师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虚心请教”老朋友里拉老师,看看里拉老师会不会和小K一样,一句话就把天聊死。

变化开始时:黑棋胜率45.9%:

图片

变化结束时:黑棋胜率56.4%:

图片

小时候,五仁老师和同学在比赛中下过这个变化,双方都为自己没有背错,而且局面还是均衡的而沾沾自喜。

现在看来,这样的情绪不无道理,黑棋的胜率也就增长了10.5%,不多不多,你们说是吧。(里拉老师:你别瞎说啊,白棋亏多了)。

那么里拉老师,双方究竟哪里下得不好呢?老五今天跟你讨论讨论。

第一回合:

里拉老师:黑15跳不好,胜率下降5.5%。黑棋应该小尖,胜率49.4%。

图片

五仁老师:角里是个收气吃。机器的手笔就是大啊,这么大的角,说不要就不要了。白棋要是不放弃角部呢?

里拉老师:那变化大概是这样的。

图片

五仁老师:你可真会爬二路啊。黑4到黑10这种棋,要是被我的老师看到了,手心都能打肿。不过看起来这个变化好像还挺均衡的。

里拉老师:我赌一块钱,这个变化到后面你看不懂。

五仁老师:按住任何一台计算机的电源键7秒钟就可以强制关机哟,搞不好连ROM都给你烧坏。

里拉老师:反正是你花的一万五千人民币买的外星人。

五仁老师:……

第二回合:

五仁老师:既然黑15跳不好,白棋有什么方式惩罚黑棋呢?

里拉老师:这还不简单?白棋打吃之后飞出来就行了。黑8时,黑棋胜率43.2%。

图片

五仁老师:行行行,两颗白子,还是棋筋,你说不要又不要了。拿了你的角地就像要了你的命一样。我服你。

里拉老师:嗯哼。

五仁老师:……

第三回合:

里拉老师:白16跳,胜率下7.5%。

五仁老师:你不是重视角部实地么,角上跳怎么就不对了?

里拉老师:你来看看这个变化。这个变化的白棋不如第二回合的变化。

图片

五仁老师:这个变化和原始定式的变化有点像啊。不过你怎么算着算着,又把角部定式算到全盘去了?

里拉老师:所有的定式都是要考虑全局的情况的。如果你也能像我一样,每一步棋都看全盘,那定式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五仁老师:我脑子不好使,我只会背定式。

里拉老师:……

第四回合:

里拉老师:白16落子之后,后面的变化双方全对。

五仁老师:得到你的肯定真是很难得啊。那你给一个建议吧,以后遇到这种情形,双方最佳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里拉老师:对于这个传统定式,记住第一回合的第一个变化就好了,可以把这个当作“里拉新定式”。我再摆一次。

图片

里拉老师:另外,我从来不说话。上面的对话都是五仁老师创作(编)的。

五仁老师:看在我下不过你的份上,这事就这么过去了。谢谢你给的新变化。


图片
【感想】

在里拉老师看来,这个复杂庞大的传统定式只有黑15和白16不正确,其他的下法全部正确。

五仁老师不得不佩服围棋前辈们的智慧,曾经推演出的传统定式,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能够大部分正确,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对于黑15和白16的研究,五仁老师其实很困惑。里拉老师虽然每次都能指出哪些下法是“不对的”,“正确的下法”应该是什么,然而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这些“正确的下法”对于人类棋手来说,实在不好理解。

现在能做的,只是假设这些“正确的下法”真的正确,然后反推这些下法的共性,然后建立新的“围棋理论”。

至于这些理论是否正确,能否被人类棋手接受,又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做比成样,开拓思路,终究还是有好处的。

关于定式的美感,在刚刚的研究中,虽然给出的变化不同,但机器对于“均衡”的追求,和人类是一致的。

至于围棋的美感,五仁老师觉得,不能只看耳赤之局的一爬,就认为机器下棋没有美感。

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想到已经被“传统围棋观”定义过的,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那种“标准围棋美”,而忽略了人类对围棋的理解还非常有限这个事实。

围棋的输赢是无从争辩的,审美却是主观的。作为一名围棋爱好者,只要你能从棋盘上感受并欣赏你心中的围棋美,那些教条式的定义,又有多重要呢?

正如期待完备的超弦理论一样,五仁老师期待着孜孜不倦的棋手们不断钻研,在机器给出的变化中继续探索围棋真理。总有一天,人类棋手会找到“围棋超弦理论”的。

“上帝不会掷骰子。”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结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