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言与景点(音频)| 林宝珊:三游石灵寺(揭阳揭西闽语)【转发】

 风吟楼 2021-12-15

记忆中,我似乎去过三次石灵寺。

石灵寺又名石灵古刹,又被当地人称为“庵”。它位于揭西县钱坑镇钱西村仙径山之望天狮山腰。多部史书对此名胜古迹都有记载,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图片

寺院古朴,岁月在门墙砖瓦上印刻痕迹;怪石嶙峋,历史于岩石之上篆刻纹饰;层林葱郁,光阴在树梢枝头悄然驻足。举目望去,肃穆的古刹伫立于群山之间;拾级而上,碧绿的青苔满布石上,怪石峥嵘,尽在脚下;抬头看去,密密匝匝的枝叶遮挡了大片天空,泄露出的边角织就幻梦一般的图卷。

01

一游

第一次前往石灵寺,大抵是新年前后。归家的父母约上三两好友,带上尚且年幼的我们,一同去见见传闻中灵气逼人的寺院。

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碧绿色的林子,全都沐浴在灿烂的金色阳光之中。天空湛蓝,瓦片灰暗,古朴的院子边上是掉了漆的院墙,却远胜过高楼林立、灯红酒绿。这一刻,心骤然平静下来。

庙宇森严肃穆,威严气派,复一见到,便大为震撼。庄严的佛像端坐于高堂之上,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佛手拈花,一派慈祥。安静的礼佛者跪伏在蒲团之上,眼睛紧闭,心中默念祈愿,烧一炷香,轻吐浊气,便像是完成了一桩心事。

图片

上完香,大致看了看四周的景致。出了一道门,转个弯,便到了一处长廊。往下看去,后院景象尽收眼底。身着袈裟的僧人微微俯身清扫庭院,姿态虔诚。院中古树参天,风吹拂而过,绿叶发出窸窣声响。此处有一汪清泉,清冽的泉水历经数百年,仍在勤勤恳恳地流淌着。彼时月色大抵曾照耀着它,而今,日色落在掌心之上,仿佛能从那一捧清泉里看到百年前的如水月光。

倘若天气好一点,爬到石灵寺半山腰的位置,往下眺望,便可以看见重叠的林木之间,几处乱石散落,青苔爬上表面,远远看去,仿佛裹了一层碧绿色糖衣的彩虹糖。

图片

那弯弯曲曲的小径,直往群山之间而去。沿途所到之处,绿意葱茏。石阶漫长,两侧杂草丛生。旅人所到之处,野草委地,踏出一条明朗的路。那杂乱的痕迹,仿佛点缀在泥土之上的粗疏白描,随意走过,却巧拙相宜。

或偶有阵雨,来势汹汹,吹打凌乱之下,游人如织,四散奔逃,匆忙之中来到一处天然巨石底下避雨。起初只当地方狭小,仔细一看,却别有洞天。大概能够容纳十数人的洞穴在雨天里昏暗不明,唯一的光源便是靠近洞口的些许微亮。

山里的雨来得突兀。滴滴答答地落在树叶上,颇有几分孤寂落寞之感。这雨仿佛落在心田上,绵密而冗长。雨水飞溅而出,微凉落在脚踝上,湿了裤脚。湿哒哒的感觉,伴随着细密的雨,缠在心口处,经久不去。

图片

彼时身子骨弱,雨停之后,并未多做停留。我却咬牙去爬那绵长的石阶,心跳得飞快,就连脸色也是苍白如雪。然而登得越高,心越颤得厉害。只有登过顶的人才能明白,那种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的快感究竟有多么令人满足。一瞬间,病痛褪去,飘飘然不知所在。

返程时才感觉到虚弱感袭来,然而却浑然不在乎,只当自己痛快淋漓地游历了一场。年少时总把自己想象成侠客,仗剑天涯,四海为家。一次小小的挑战,也能铭记于心,经久不忘。从那以后,我总觉得爬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逛寺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拍照么……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傻乎乎的姿势,两家人簇拥在一起,如出一辙的拘谨,镜头前回避闪躲的姿态,又好笑又好玩。

02

二游

第二次去的时候,又长了几岁的我们坐在小电驴上多少有点勉强,沿途又尴尬又热闹。

石灵寺变了,又似乎没有变过。依旧山是山,树是树,寺庙是寺庙,旅客是旅客。

图片

“不要逞强。”妈妈特地对我交代一句,语重心长。

我点点头:“我就转转。”

于是后来果真没有上去山顶,就坐在山腰上的石阶上,撑着脸看爬上爬下的行人。大抵是太无聊了,一群人又跑到从前去过的地方走了一遍。因此,我才恍然察觉:原来记忆是小偷。光阴似箭,有些故事藏在不经意处,被遗漏在似水年华之中。

故地重游,被遗漏的记忆就像从骤然打开的匣子飞出来似的,突然一股脑地涌现出来。这个地方我曾来过,还在这里留过红绸——古树结满了人们求财祈福的红布条,在风中微微摇曳,像开了满树的福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弟弟妹妹跑去撞钟,我听到动静,也追过去,摸了摸那满是痕迹的木桩子,往小型的撞钟上轻轻一碰。“当——”的一声,打破了周遭的宁静。这声波似乎随着微微颤动,传到了更深更远的地方去了。也许是天空,也许是层林。

我们在栏杆处向远处眺望,对着层层叠叠的树叶发出了一个又一个疑问,仿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我们问——围栏下的密林里,会不会有人走过?若是经过了,听到头顶上传来的撞钟声音,会不会觉得惊讶,亦或是习以为常?

大人们便会这么回答,大概有吧,应该是习惯了——该吃饭了。于是,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一句:该吃饭啦,饿不饿?

时光大概就是这样,剥夺了大人曾有的好奇心,又不吝啬于赠馈,给予了他们应有的理智和冷静。

03

三游

第三次去石灵寺……我们似乎没有再去,而却又似乎在那山脚下、大树前买过一根冰糖葫芦。很甜的糖浆包裹着酸溜溜的山楂,咬碎之后满口酸甜,极致享受。那就只当我去成了——那甜腻的记忆做不得假。

这时候我已经十五六岁了,正是爱美的年纪。我觉着那屋瓦很是漂亮,那穿过枝丫缝隙的光芒很是好看,那凌乱的盆栽好看,那星子般的野花儿也好看……目光所及之处,皆如同一帧帧加了滤镜的画面,拥有绝对的美感。

图片

我们在石灵岩长久驻足,为那被盛赞过的怪石惊叹不已。此内岩石,有“石竟生灵气”“石灵岩是仙人常到之地”等的传说。穿行于高大而神奇的石头底部,那两侧道路皆为绿意所覆盖,经早春的雨水洗礼之后,水色与青色交织而成的湿润清新,仿佛能从每一片叶子滴下来似的。一路走走停停,最令人难以忘记的是站在错落分布的几块巨大的岩石之上,所看到的景象——远处是青山,近处是小路。左侧是行人如织,右边是绿草如茵。此情此景中,难免生出几分“四野春工遍,柔风动赏心”之感。

春日里,苍山如海,谷深传音。偌大的寺庙钟声阵阵,远去的鸟鸣声也变得格外悠长。坐在巨石之上,微风徐徐,耳畔谈话声经久不断,多种声音交错而来,仿佛奏响了一曲欢乐的乐章。

阿姨提议应当拍照留念,于是一行人再次面露难色,尴尬而局促地看向镜头——连同身后的巨石,以及渐远的行人,都被记录在小小的相机里。

图片

返回途中,所见略同。有些许变化的是门前院后多了些正在维修重建的建筑,烟尘飞扬,如火如荼。我向后看了一眼,木头支棱起来的结构,似乎显露出几分庄严肃穆。大抵在某一日,又会是另外的、震撼的宝殿,亦或是崭新的、静谧的庵堂——又或者都不是,谁知晓呢?

04

时光不复回

后来我不曾去过,石灵寺而今是何种光景,我全然不知。有一回,好友约我去故地重游,恰逢有事在身,便婉言拒绝了。心中颇为遗憾,不只因为错过了一段共同回忆,更因为我已经许久未曾见过它。也许见过吧,在相册里,在翻腾的记忆中,历久弥新。难忘那碰撞时悠扬的钟声,那在石路、石阶留下的欢乐以及躲雨时新奇又复杂的情绪。闲走游园,赏花品茶。或许有一天,我还会再去一趟,也许是明年,也许是后年,又或者只是在酣睡中、幻梦里。谁知晓呢?

点击下方视频一起学习本期方言

来源 | “汉语方言馆”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