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用兵不祥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

1、兵:军队、军事行动。
2、不详:不吉利意思。
3、器,不指兵器。应该是国家机器。36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4、恶:憎恶。
5、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

[译文]

兵器(军事行动)是不好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几个观点]

1、反战思想:这一章仍是讲战争之道,是上一章的继续和发挥。上一章着重从后果讲,这一章以古代的礼仪来比喻。
2、“不得已而用之”
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同时,也还是承认了在“不得已”时还是要采用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也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战争的确是带来灾难的东西。所谓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的手段,这是为了除暴救民,舍此别无其它目的,以战止战。
3、即使如此,用兵者也应当“恬淡为止”,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否则就是喜欢用武杀人。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们的警告。

[解析]

以上对字词和章节解释大部分引用自他人解说,综合这两章和前后章节,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

一、一条明线

这几章都可以成三部分,把其中的第一部分提炼一下,我们会发现他通过层层递进表达出对道的态度: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29)。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30)。夫兵者,不祥之器(31)。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2)在后边章节中还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60)。主要表述的是道对于治国取天下的重要性,先说你要强取天下是不行的,要用道来,用道来辅佐人主比用用兵要好,如果人主能守道,万物就会自宾、自化,用道来管理天下则鬼神都不好使。
通过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老子的主旨。和这两章在道德经中地位关系。我们知道不用兵,用道佐人主是老子系列论证中的一个环节,一个分论点。

二、一个观点、四个论据

具体到第30章和31章,老子的观点就是不以兵强天下。为什么不要用兵呢,一、其事好还、二荆棘生焉,三必有凶年,四不详之器。
1、其事好还:封建迷信时代,讲因果循环的最顶用。吴越之争夫差勾践就是一个例子,秦朝覆灭用暴力统一六国,却很快被项羽用暴力推翻又是一个例子。曹家狭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同样被司马氏裹挟消灭还是同样的例子,其事好还有一定的道理,现代战争也是这样,两次世界大战发起国一开始都是十分强势,但最终却自食恶果,这些后来发生的事例,都充分证实了老子观点的正确。
2、荆棘生焉:这个是战争最直接的结果,秦汉之前的历史记载,大多是记载统治阶动向,并且缺乏数据,但是当时的战争肯定给老百姓带来很多苦难,所以老子说战争会造成荆棘生焉,民不聊生。从有详细记载的历史来看,东汉末年的战争频繁,从群雄并起,到最后三国鼎立这期间中国人口出现了大锐减,东汉鼎盛时期中国人口多达5600万,但是在最低谷的时候中国人口却不到800万人。可想而知东汉末年的人口灭亡,荒无人烟。五代十国时期被称为吃人的五代史,有的军队用吃人来解决军粮,百姓相杀而食,易子而食。再到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战争带来人口锐减,到处荒凉残破,荆棘生焉。现代战争带来的不是荆棘生焉了,因为现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现在武器发展到核武器化学武器了,但同样的破败荒凉在每天的新闻中都能看得到,中东各国战争让一个个富裕稳定的国家变成破乱不堪,民不聊生的国家,伊拉克、叙利亚。老子列举战争的直接后果,阐述了不要以兵来强天下的原因之二。
必有凶年:老子又接着通过战争的次生灾害来用兵的害处,打仗消耗巨大,战乱之后往往有天灾,而这些天灾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不祥之器:周朝以礼治天下,用礼仪就约束、规范各种行为,从周朝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分封而建,封土建国,周后期虽然打来打去,但大家还是被周朝制定这个礼约束着,春秋五霸,再霸道你也是晋文公,齐恒公,秦穆公,只有楚国自称王,因为他不是周朝封的,这些公们再霸道,也不敢逾越礼制,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只是一个规定,但就是不能脱离。
封建礼法有时候很有效的,最有意思的就是明朝朱棣攻打济南,久攻不下,着急了准备用大炮轰,守将铁铉就在城墙上挂了个木牌子,写上太祖皇帝神位,搞的朱棣没一点办法,不敢轰,就这几个字,你要是轰了你就是不忠不孝。就是现代社会中人,许多也不能摆脱封建礼法,村里丧礼上,管事的让孝子拜人主,拜厨师,你在外边挺现代的,你能不拜吗,不拜的恐怕不多吧。
封建礼法到现在还这么厉害,在周朝那就更厉害了,老子搬出来礼法来说明问题,这就是放出大招了!一般人是不敢说不对的,就像两小学生争辩问题,一个要是说这是老师说的,那就是绝对权威。老子说按照礼仪左边为贵,但是出征打仗却规定右边为贵,因为右边为贵是丧礼规矩,说明用兵是不好的,不吉利的,天子所不赞同的,是礼法规定的,不容置疑的。
现代战争已经没有封建时代行军礼仪,但我们灵宝是一个古风厚重的地方。在阳平镇有这么一个习俗东常西常骂社火,出发开骂之前,把平时穿的羊皮袄反过来穿,表示我今天做的不对,你可别见怪啊,翻转穿衣和换位置骑马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左右这个规矩在生活中依然存在,如抱拳礼左手抱右手还是右手抱左手意思不一样,左手抱右手是吉拜,右手抱左手就有不客气了的意思。在排座次时一把手居中,二把手在左,三把手在右。这章里引用的这个礼仪,明确说战争是不好的,战争不管对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不好,败了自然荆棘生焉,胜了也应该以丧礼处之。
两条底线
老子用四个论据论证了不能以兵强天下,不用兵强用什么来取天下呢,办法很多,通过宗教教化,通过文化同化,近代印度圣雄拉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不用暴力用一个信念也成就了印度,但在老子时代,办法不多,顶多是通过迷信思想来骗老百姓我市天子,统治你们是天意,但这套用来蒙老百姓的,侯王们心知肚明,他们之间就是要打,不打是不行的,兵者国之重器,没有也是不行的,你非要说不能打仗,那就是太甚了,把话说绝了,把路堵死了,恐怕侯王也就翻脸不听了。老子说去甚,就是说不要太绝对了,老子也是这么做的,老子给本着去甚的原则说话留出了余地,他说不祥之器什么情况用,用到什么程度呢,两个底线,一是不得已而用之,二是善有果而已。你实在需要打时要打,什么时间需要呢,师出有名时才能出师,以战止战时才能出师,防止侵犯时可以出师。打完就行了,不要炫耀武力,打完要表示我不得不打,我也很难过。
在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的,前边有老师举过六尺巷的例子,你让三尺,对方承情也让三尺,成就一段佳话,你要是让三尺,邻居一看这挺好的,我进三尺,你还让么?这就必须要干起来了才对。还有一句话说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我们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我们是礼仪之邦,但有的国家确实蛮夷之地,所以我们不得已时也要打。建国之后我国的战争都是不得已了才打,尽管打了,我们也打得很有节制,对印对越自卫战打出我们有打有收,打出了30年的和平,这就是不得已而用之和善有果而已。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这两条底线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也很有帮助
1.在单位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发生正面的冲突,吵架打架、明争暗斗,逞强好胜,挑起事端都是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任何伤害都是相互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做事情措施不能过头,善有果而已,得理还要饶人,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最大可能避免挫伤人的自尊心,少一个对头少一个绊,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3、各位是纪检监察的领导,也可谓是国之重器,维护党纪国法也要重道不重兵,执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套用教育上常说的一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执纪执法是为了不用执纪执法。各单位派驻纪检领导,是不是目的在于用事前警示来佐领导,避免用事后刑责来整治领导,个人揣测。
4、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套用用道不用兵这个道理,用爱来治理家庭,不用强势来治理家庭。用说服来教育子女不用权威来训导子女,用食物来调理身体,不用药物来补救健康。这些都是符合家庭之道、教育之道、养生之道。

四、一条暗线

刚才我说每一章分成三小部分,第一部分的小观点穿起来就是一条明线,中间部分是对明线的例证,最后部分是对前两小部分的概括和总结,也就是道德经的一条暗线,说是暗线也是主线,道德经之所以对所有人和事都具有指导意义,就是因为这个主线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两章和前后各一张联系起来看看。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物壮则老(30)知止不殆(32)加几个词连起来就是说:圣人要去甚、去奢、去泰,因为物壮则老,只有知止不殆。这三句话说清楚了不道的表现是什么,不道的结局是什么,解决不道的办法是什么。用现代话说就是不要太极端太奢侈太过度,土话就是耍的太大,不要太高调,不要太舒服了,因为凡事太过了就容易招来祸端反而不长久,你要长久就要应该及时收手。
我们通过上述的全部内容提炼出这两章的核心就是物壮则老,如果说那个道理对所有事物都管用,那就是物壮则老,生物过了壮年就开始老化,国家膨胀到极点就该分化,事业达到高点就该退化,这个规律谁都不能避免。
如果提前促使事物达到壮的状态,或者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让它壮大,就加速事物的灭亡。2019年开年话题人物贾跃亭布斯,涸泽而渔,把乐视网迅速扩张到极点了,于是身败名裂远走他乡,这样的人物在胡润排行榜上可以举出很多来,这样的企业在创业板上更是比比皆是。要想不老就要减缓事物往壮的方面发展,就要知止。那么什么是壮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壮,木强则折,兵强则灭,我们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壮,吃饭七分饱就是不壮,喝酒不喝醉就是不壮,说话别绝对了就是不壮,干活别过劳也是不壮,职位和能力德行要匹配也是不壮。不壮才能有益才能长久,总之你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已经出现了甚了,奢了,泰了就是就说明有点过了,达到壮的状态了,可能就要适得其反,出现拐点了。

作者简介

李大治,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员,曾任灵宝市函谷关镇中心小学校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