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peowei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2021-12-15 | 阅:  转:  |  分享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本课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它为后面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内容至关重要。

2.学生情况分析

我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但是学习主动积极性还不够,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学会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够利用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简单计算和证明,但几何分析能力和几何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这是我的努力方向。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使用,所以“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因此,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刚接触符号语言说理,因此运用符合语言说理是本节课另一个难点。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1)出示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方法对比,从而能熟练、正确的使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2)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法,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学生自己发现感受“平行线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分析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铺垫

提问:(1)图中直线a与b平行吗?



(2)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我的设计意图在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带领学生作好学习新课的准备。

(二)巧设问题引出课题

提问: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我的设计意图是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很自然地切入新课。

(三)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角 ∠1 ∠2 ∠3 ∠4 度数 ? ? ? ? 角 ∠5 ∠6 ∠7 ∠8 度数 ? ? ? ?





问题1: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猜想: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经历了“画图,度量,填表,讨论,猜想”的全过程,我的设计意图是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2:再任意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问题3:如果a与b不平行,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我的设计意图: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此外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认识上达到质的飞跃。

(四)理性论证形成结论

问题4:根据性质1,你能推出性质2吗?根据性质1,你能推出性质3?



性质1性质2性质1性质3

∵a∥b∵a∥b

∴∠1=∠2∴∠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又∵∠1+∠4=180

(对顶角相等)(邻补角定义)

∴∠2=∠3∴∠2+∠4=180°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这一个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讨论,注重学生的说理能力,以及三个性质的关系。我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几何语言格式,以及对几何命题推理论证的能力。

(五)结论对比突破难点

比一比: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有什么不同?







考虑到学生会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混淆,我想到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它们的异同。通过对比,可以知道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题示范

例1.小青不小心把家里的梯形玻璃块打碎了,还剩下梯形下底的一部分(如图)。要订造一块新的玻璃,已经量得∠A=,∠B=,你想一想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这道题是书上的例题,只不过我把它创设了情境,更能形象地联系实际。这道题难度低,学生只要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然后根据梯形的定义知道梯形上、下底平行,即可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轻松解决问题。通过这道例题,除了突出重点,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存在。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反馈练习

1.如图,直线a∥b,∠1=54°,那么∠2、∠3、∠4各多少度?



这道题图形简单,主要是把知识点呈现,有利于巩固已学知识,及时反馈和评价。我猜想学生的完成率会比较高,我除了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还鼓励他们一题多解。

2.如图,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ADE=60°,∠B=60°,∠AED=40°

(1)DE和BC平行吗?为什么?

(2)∠C是多少度,为什么?



本题是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通常学生做此类题会混淆,所以我在点评时重点让学生理清每步的依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感受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区别,突出了重点,彻底突破难点。

(七)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小结:(1)平行线性质及应用。

(2)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区别。

(3)梳理几何思维方法。

我的设计意图是将“探究→认知→应用”的过程纵向梳理,对平行线“概念→判定→性质”的体系横向梳理,为研究几何图形建立研究模型.

作业:课本P233、6(必做)

P2513(选做)

此环节特点是精彩有延续.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目的,我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主要是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达到减负实效.





六、板书设计说明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突出了重点,又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既简洁明了,又图形并茂,使学生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七、教学评价分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从平行线的判定出发到平行线性质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观察、猜想、论证和运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在教学设计时,利用了学具及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以动代静,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有效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较好体现了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







6







a



b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



两直线平行





1



2



3



4



5



6



7



8



a



b



c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性质



两直线平行



a



1



2



3



4



5



6



7



8



a



b



c



d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性质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判定



性质



解:∵梯形上、下两底互相平行

∴∠A与∠D互补,∠B与∠C互补

∴∠D=180°-∠A

=180°-100°=80°

∠C=180°-∠B

=180°-115°=65°

∴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65°。











A



B



C



D



1



2



3



4



a



b



A



B



C



D



E







献花(0)
+1
(本文系peowe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