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人體的器官機能和結構因某些原因而產生異常變化,並引起各種症狀及能力喪失。而「沒有疾病」不等如擁有健康。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為──個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交三方面的和諧、安寧狀態。所以,健康不僅是不生病而已。精神病比很多人估計的更為普遍,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患上精神病。疾病与精神病,要明白精神病,首先有兩個重要的概念要了解:
在精神病中,內在的成因主要是由遺傳所造成。「外界壓力」主要來自生活中各種令人傷心及精神耗損的事,例如童年時受虐待、失戀、失業、工作及家庭負擔。精神壓力引致體內產生過量的「壓力荷爾蒙」 (包括「皮質醇」) ,從而損害腦部。其他外界壓力可以是有毒的化學物質 (例如酒精、毒品) ,或者直接的大腦創傷 (例如中風、頭部創傷) 。
如有精神健康問題,及早尋求協助,因為絕大部分的精神病,現在都有有效的治療,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康復。鑑定精神是否異常需要醫生的臨床技巧及經驗,所以若懷疑患有精神病,最好是尋求醫生的診斷。 精神病主要是靠醫生的臨床技巧去斷症,抽血檢查及電腦素描是輔助性質;情況跟確診身體其他部份的病 (如心臟病、癌症) 有所不同。這個分別是由於精神病所牽涉的器官是腦部,腦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現今一般腦素描在技術上只可以顯示不少於幾毫米的病變組織,如腦腫瘤或出血,所以,絕大部分精神病中的腦細胞活動異常是不能被顯示出。 精神科藥物能促進腦部受損部位的修復,糾正腦部化學物質的失衡。當隨著大腦受損部位功能恢復,病徵便會消退。但由遺傳因子在腦部某些部位所引起的脆弱性仍然存在,再加上,導致上次病發的壓力來源很多時會重現,這兩個因素均構成病發的風險。所以,持續的藥物治療提供了一份保護,鞏固復原,大大減低病發的風險。 一些藥物可以促進腦部受損部位的修復,例如抗抑鬱藥一方面加強腦細胞之間「血清素」的傳送,另一方面促進腦部產生一種名為「BDNF」的腦神經生長因子,從而促進受損的腦部區域康復。 BDNF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是在脑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它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的存活、分化、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防止神经元受损伤死亡、改善神经元的病理状态、促进受损伤神经元再生及分化等生物效应,而且也是成熟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维持生存及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 抗精神病药物1.抗精神病药物 如氯丙嗪、氯氮平等,若每天一次服药,漏服后应立即补服,第二日想起,不可加倍服药。如一日多次服药,则可按上述原则,视漏服药物时间是否超过用药时间间隔的1/2进行判断,不到一半时间可按原剂量补服,下次服药时间和剂量不变,超出一半时间则不能补服了。某些特定药物如齐拉西酮,需与食物同服,食物存在时吸收增加1倍,如餐后间隔一段时间补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2.抗抑郁药物 有些药物如帕罗西丁、氟西汀由于容易引起失眠,故一般在早上服用,如果漏服药物请勿在睡前服用,会导致患者失眠加重。 三环类抗抑郁药和米氮平、曲唑酮则相反,容易引起嗜睡,则建议患者睡前服用较好。 3.抗帕金森病药物 如美多芭漏服后应立即补服,若已经接近下次服药时间,可不用补服。 4.抗癫痫药物 如拉莫三嗪,遵循“补服药物的一般原则”即可。 5.助眠药 艾司佐匹克隆、雷美替胺、扎来普隆、唑吡坦与餐同服或高脂饮食后立即服药可延长药物的起效时间,如临睡前发现漏服药物,为实现快速入睡,补服药物时切勿进食。 精神病的预防 雖然大部份的精神病都有遺傳的因素,但我們仍有很多方法去促進精神健康和減低患病風險。這些方法都容易明白,但亦容易被忽略。 (1) 維持身體健康,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是互相影響。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經常運動會為你帶來身體和精神健康。 (2) 經常運動,運動能有效地減低精神壓力。大部分精神病是由精神壓力所引發的。 (3) 保持與人接觸,與人分享快樂及分擔憂愁。 (4) 培養嗜好、學習新事物,維持身心活躍。 (5) 培養正向思維,我們不能控制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但我們可以選擇看每件事物的角度。有證據顯示,「正向心理學」可以促進精神健康。 (6) 學習壓力處理; (7) 永遠不接觸毒品,不濫用酒精。 (8) 治療每每需要患者有恆心地服藥、覆診、改變生活習慣、及改變固有的思想行為模式;這絕對是「靠自己、靠意志」。 申明:本文仅作科普分享学习之用,不作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院判定:心理诊所不属于医疗机构 http://www./zmbm/content/2010-11/11/content_2345222.htm?node=7581&from=timeline 资料主要来源(1) http://www./mental_health/management/depression/zh/ (2) http://www21./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Information/More-Diseases-and-Conditions/Category-List/ (3) http://www./tc_chi/health_info/woman/30081.html (4) http://www./b5/info/exercise.htm (5) http:///Html/News/Articles/3116.html (6) http://www./yixue/jkjy/list_864.aspx?cid=61 (7) http://www./eps/do/tc/consumer/news_informations/dm_22.html (8) http://www./jiankangjiaoyu/jiankangbaike/2014-08-13/5366.html (9) http://www./jiankangjiaoyu/jiankangbaike/2011-10-26/5800.html (10) http://www./jiankangjiaoyu/jiankangbaike/2011-06-23/5870.html (11) http://www./jiankangjiaoyu/jiankangbaike/2011-09-19/5731.html 图文编辑整理:吴冰-JH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