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家堡重出江湖 | 鸟人惊现石椁墓 长翅膀的牛和兔

 Kath2633 2021-12-16

大同市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

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是目前大同市发现的唯一一座北魏时期石雕彩绘石椁墓,椁室内雕刻的墓主人升仙图、导引图、四神图等有明显的汉代遗风和宗教色彩,而南壁外侧所雕刻的异域镇墓武士的发型、样貌、体态、穿着等,明显与汉文化风格不同,为研究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并附一张图:

图片

石椁北壁浮雕彩绘

这则报导提供了一些信息,首先是发现石椁的地点: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搞北朝考古图像研究的人都不会对这个地名感到陌生,因为这里曾经出土过北魏时期的木棺板与石椁板,都有内容丰富的彩画,都是研究北魏平城时代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一区域内已经发现多处北魏砖室墓和土洞墓。毫无疑问,这里是北魏平城时代的一处大型墓葬区域。

在此,对20多年前出土的石椁板与木棺板做一简单回顾。

1997年7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城南智家堡村北沙场抢救性发掘一座北魏墓葬,墓中石椁绘有图像。

北壁:彩绘人物九个,其中居中二人形体较大,坐于榻上,东侧男子头戴垂裙黑帽,面部涂红,身着粉红色窄袖交领袍衫,服饰通体宽大,衣袖口较窄而上部宽大,右手持中间以墨线勾勒并通体敷红色兽面图案、外沿为兽毛的桃形麈尾,高举于肩。男子身前置三兽足红色凭几,男主人左臂抚于其上。西侧女主人服饰皆同男子,只是带垂裙的黑帽中间下凹,袍衫白色,袖口、裙摆处有粉红色边饰,双手袖于胸前。

榻的前沿下端饰反向浪花纹,两侧为直脚矮足,榻两侧有立杆,支起一帐架,上为菱形红色帐顶。顶部及两侧立杆都有帐幔,束于顶部与两侧杆上。两侧立杆顶端各绘一向外的龙头,口衔串珠,下垂流苏,飘然若动。另有流苏一支横飘于帐顶。墓主人夫妇背后有围屏,上沿边框涂成红色,下面为垂鳞纹,围屏之后有侍者三人,仅露胸部以上,明显小于墓主人。其西侧一人高髻,穿交领衣,侧脸朝向墓主人,应是女侍;中间一人亦束高髻,但与西侧侍女之发髻不同,侧脸向东,可能也是女性;东侧一人似为男侍,侧脸向里,戴有垂裙的黑帽,但帽顶较低。

墓主人东侧为二男侍,二人冠服相同,头戴有垂裙的黑帽,上衣下裤,袖口与裤管都较窄,黑鞋,二人一前一后,皆半侧身面向墓主人。后一人衣裤为粉红色,前一人领口、袖口、袍下摆粉红色,其余部分似未着色。头顶上有花蕾,近床榻的一人有髭。

西侧女侍二人,戴垂裙黑帽,冠顶中央下凹,帽后有打结绳头,上身皆着交领窄袖袍,下穿及地长裙,二人身前有一大案,案上置一大樽,樽有三兽足,周壁有黑白相间的横宽带纹,樽内置酒具。案前画一细颈高壶。一人手捧圆盘,盘内放置两只小耳杯,正欲奉于墓主人前。后面侍女右手持一碗,二人身后有一大树,枝繁叶茂。树枝与树干涂成红色,树叶或涂满红色,或墨线勾勒轮廓而留白,树叶红白相间,富有变化。

图片

北壁

东壁:上半部已污损,正中绘男性四人,均半侧身面向墓主人,双手袖于胸前,皆头戴垂裙黑帽,着裤,上身着交领宽袖长衫,但袖口很窄,四人手中各持一莲蕾作供养状,周围有莲蕾点缀。四人头顶上方绘两个羽人,彼此面面相对。羽人前腿弓曲,后一腿向后蹬直,两臂各绘三束羽毛,两腿各绘两束羽毛,作腾飞状。一臂朝前伸直,另一只手持幡,长幡拖于身后。羽人冠上饰三个倒立的三角形,绘成黑色。羽人通体绘白彩,轮廓用墨线与红线勾勒。

图片

东壁

西壁:构图与东壁略同。所不同的是西壁所绘四人全部是女性,四侍女亦皆半侧身面向墓主人,袖手胸前。衣冠皆与北壁西侧人物相同。其中一人可明显看出胸前正中开襟。四人头部前后有红色的莲蕾,两侧二人的身旁亦各绘一莲蕾。人物上方有二羽人,亦一手持幡,造型同东壁羽人相同,南侧羽人躯干涂成红色,冠上装饰与东壁羽人一样,但可明显看出唇上有髭,呈“八”字形。

图片

西壁

南壁:西侧绘牛车一辆,牛头向墓门,墨线勾勒,全身涂成红色,一蹄抬起,正在行走。牛侧一人正在驭牛同行,头戴垂裙黑帽,上衣圆领,下着裤,皂鞋。两轮车架上有卷棚顶,顶部涂成红色。东顶端略高于后端,前端所绘竖线可能为栏杆或帷幔,车后垂帘,卷棚顶上另设帷帐一道,应属通幰车。车轮用墨线绘制,车后有树两棵,与北壁西侧树画法相同。

图片

南壁西侧

东侧壁画内容与西侧相似,为一戴垂裙黑帽的人牵着一匹马,身后是一棵树。细部难以辨认。南壁墓门两侧石板的外侧,即以上所述椁室壁画的背面,在两个门环部位亦有壁画,左右两幅相同,为竖向构图的带状忍冬纹。图案外围是红色边框,框内以连续波形作主干构图,波形的每一个弯内绘有四枚忍冬,忍冬纹多为四瓣,偶见有三瓣的。四枚忍冬有两枚涂成红色,另两枚仅用墨线勾勒,作花纹的波形主干亦墨线勾勒。花纹流畅自然,极富动感。

图片

南壁门环周边图案

椁门位于南壁中央偏东处,侍女二人衣饰同但染色相反,头顶上方是大忍冬纹,弯曲的叶片之间是盛开的花,二人周围点缀有花蕾。梁架及顶部绘有红色或粉红色忍冬纹,也有不知名的花朵。

1997年9月,在智家堡沙场又发现一座长斜坡墓道平面呈梯形的土洞墓,坐东朝西,由墓道封门、墓室三部分组成,随葬器物被盗,仅余三块棺板,为研究方便,分别命名为A板、B板、C板。棺板画内容包括狩猎、侍卫、宴饮、车马出行、装饰纹样等,图案鲜卑特色浓郁。

A板为木棺左侧板的一部分,以山水为界,左边为盛大的车马出行图,右边为狩猎场面。残存部分共有人物至少三十五个,通幰牛车三辆,马九匹,以及猪、兔、鸟、雁等动物。出行图以牛车为中心,前面有导从仪仗、杂技、舞乐,后面有随从侍者与车辆,主牛车装饰华丽,比例高大。牛车前端坐一人,身穿对领披风,发掘者推测可能是墓主人。驾车的是一头有背饰的黑牛,牛右侧有两名驭手,头戴垂裙皂帽,身穿交领衣。主牛车的上方绘有四匹马。主牛车正前方为一乐舞杂技场面。前列三位女乐伎,头戴垂裙皂帽,下着长裙,正在弹奏琵琶类乐器。其后有缘幢表演,缘幢的右侧为“跳丸掷剑”表演。狩猎图绘有络腮胡徒步猎者,穿圆领红色褶服,右侧挎黑色箭,欲射一头野猪。人物下方有一只野兔,右侧的骑士穿蓝色上衣,红裤,黑鞋,回首仰射天上的大雁。中排武士左手执弓,右手拉弦。画面中野兽飞鸟惊慌失措,穿梭奔走飞跃于山林间。

图片

彩绘木棺A板(上)、B板(下)

图片

彩绘木棺——以牛车为中心的出行图

B板为木棺右侧板的一部分,在残存画面中,至少有人物37个,通幰牛车1辆,马2匹。画面以帷屋为中心,左侧为横向三排男女侍从,以及马匹车辆,右侧为捧钵奉食者,五人双手捧钵,旁边曲足案上有三足酒樽,樽内有长柄勺。

C板为另一部分右侧板,绘有八辆两轮双辕车,左侧三辆通幰车,分上中下三列,上排车仅存下部分,中排车为鳖甲椭圆形,下排绘一辆轺车,四壁敞露。三辆车右边均有一人。画面右侧绘役车五辆。

图片

彩绘木棺C板

……

回到现实,再来看此次发现的浮雕彩绘石椁图案。目前公布的只有这么一张照片,其余的信息,我们只好搬个小板凳,静候发布。现在,不妨把这张图片拆开看看。总体构图可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各有四个形象。上面一层中间为两个人面鸟身的“鸟人”,似为一男一女,有朋友首先会想到“千秋”“万岁”。左“鸟人”的左边与右“鸟人”的右边分别是长翅膀的一头牛、一只兔,牛首、兔头配鸟身,摇身一变成为“鸟牛”“鸟兔”。这几个家伙都穿着交领衣,宽袍大袖,双手笼于袖中,双翅上挥,鸟足人立,真是活妖精。

图片

图片

图片

两个鸟人的正下方是两个玄武,各自龟头与蛇首相对,两个龟头又隔过两个蛇首对望,精神极了,构思甚是巧妙。蛇通体及龟局部饰联珠纹。左玄武的左边与右玄武的右边分别有一只大鸟,高冠耸立,昂首引颈,振翅欲飞,不由得不让人想起叫朱雀的那种鸟。

图片

仅仅是北壁崭露一角,已经羡煞众人,那东西南三壁呢?小编顿时陷入无尽的沉思之中不能自拔……

此番智家堡华彩再现,如此精美而别致的雕刻彩画图案,再次刷新人们的认识,北大教授惊呼:“来来来,看看幺蛾子”,人大教授感慨“大同是个神奇的地方,没有之一”,云冈研究员对曰:“神奇的拓跋”……朋友圈里的北朝考古爱好者讨论得沸沸扬扬,不亦乐乎。毫无疑问,这一发现必将引起学术界新一轮的关注热潮。
智家堡重现“江湖”,掀起“学雨行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