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局稿件均为原创。更多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今年,穿梭于上海洋山港与长三角各港口间的接驳船明显多了起来。今年上半年,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115.5万标箱,同比增长20%,创历史新高。同期,长江第一大港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2.61%,芜湖港首次位列中国江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四。“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新模式,也让长三角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更具底气。
这是上海与苏浙皖关系的缩影。长三角一体化是“团体赛”,而不是“个人秀”。于上海而言,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主动融入长三角的新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内拓展自身功能。有了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还需要苏浙皖各扬其长。 形成合力
三省一市正充分利用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科技创新后发优势明显且人力资源丰富等特点,竞相拉长长板、贡献长板,攥指成拳形成合力。
长三角龙头企业正按市场规律作出选择——加快区域一体化布局。比如,产自上海的特斯拉国产Model 3,2020年零部件本地化率从30%提高到接近100%,供应商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又如,上海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中芯、华虹、格科微等在绍兴、宁波、无锡、嘉善等地统筹布局生产,阿里巴巴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在沪设立了集成电路研发公司。
同时,长三角的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正有序开展,目前已建立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4条产业链供应链研究,推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上海正抓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让苏浙皖共享上海金融创新成果。三省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共同签署了《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上交所在长三角区域布局31个上市服务基地及工作站,截至7月底,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在科创板上市企业147家,占全国比重46.1%。
沪苏浙皖正打破“一亩三分地”意识,使长三角真正成为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三省一市迅速筑起联防联控共同防线,搭起复工复产协同平台,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块“试验田”,沪苏浙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示范区揭牌两年来,出台6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形成一批具有开创性、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打破行政区限制、促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供给。示范区这步“先手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突破口。今年以来,上海正与苏浙皖携手,加快把大虹桥打造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今年9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南北两翼”都动了起来。先是江苏太仓在虹桥宣布,将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随后,浙江省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大会在嘉兴召开,浙江提出将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有了沪苏浙等这般合力,才更能彰显上海开放优势,着力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力,形成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新高地,让“长三角的虹桥”变身“世界的虹桥”。
当好龙头
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正不断放大。
在不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三省一市着力当好国家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努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从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来看,需要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龙头”腾飞,长江中游城市群“龙身”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龙尾”舞动的生动局面。
长三角之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意义何在?2018年,12.5米深水航道的江苏沿江港口吞吐量达17亿吨,其中35%以上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中转量。此外,在长江入海口的北翼,通州湾20万吨级深水大港呼之欲出,将成为继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之后我国又一江海联运新通道,未来定位为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上海是国际市场经由长三角地区通向内陆的中转地,是实现全国双循环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只有呈现出上海龙头高高引领、苏浙两翼开合奋进、安徽强势发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长三角就能为国家办更多更大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