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一痴,本名周明华,“书法网”总编辑,创始人;“让书法回家·全国公益大行动”总发起人;现为:江西省书法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副院长,北兰亭艺委会委员等
有一次,我往北兰亭去拜访张旭光先生,先生正在做日课,通临怀素《自叙帖》,十数张四尺整张的白宣,头尾相连,贴粘在墙面,满纸云烟,蔚为壮观!先生见我来,便放下笔,与我茶叙,说:凡是临写的像原帖上的字都俗,不像的反而高级了……
像反而俗了,不像的反高级?!其实这个便是涉及到书法学习中很重要的两个字“离、合”。董其昌说: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以离者,非欧、虞、褚、薛名家伎俩,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又说晋、唐以后,只有杨凝式解此窍耳,而赵孟頫是做梦也达不到的!
同样的说法,清代的王文治也有:米公于右军得骨得髓,而面目无毫厘相似。欲脱尽右军习气,乃为善学右军。
确实,拿杨凝式的《韭花帖》米芾的《蜀素帖》来与王羲之的书法对照,咋看差别很大,但细读却是纯纯大王风度,而反观赵孟頫的大多帖,表面看与王羲之的书法很像,临写时却又感觉王味嫌淡了许多。这真是“离形得似,书家上乘,此中消息甚微”
“貌合神离”作为书法初学阶段,在所难免,毕竟摹形容易传神难——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然书家要能称家,必须要有自家的面貌,这便做到“貌离神合”。这就太难了!难到要像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一般的痛苦而后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