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绿皮火车时代,铁路旅程过西安时远远看到一座座高大的山丘。若干年后乘坐高铁从宝鸡回北京,再次看到这些山丘。
那是咸阳原上的一座座西汉帝陵,被称为中国的帝王谷。最西边的是汉武帝茂陵,最东边的,是汉文帝的儿子、汉武帝的爸爸,孝景帝刘启的阳陵。曾经两次到过阳陵,一次是在冬天,要从咸阳机场乘晚上的飞机,下午闲暇又不能去太远的地方,西安友人就推荐了离机场很近的阳陵。 当时只是想打发午后等飞机的时间,但却前所未有接近地触碰到了那个两千年前的王朝,对那个已经很熟悉了的时代有了更多的认识。再一次是在初冬专程拜访阳陵,要把上一次因为时间匆匆而没看的历史遗迹,再仔细看过。 因为,汉景帝刘启作为西汉王朝的第四个正式皇帝,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虽然现在对他的评价更加多元,但还是公认他一生中做了三件重要的事。第一件是继续了文景之治,促进了汉朝国力的恢复和发展。第二件是平定了七国之乱,开创了汉王朝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第三件是选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接班人,把汉王朝推上了巅峰,也形成了中国帝国时代的第一个社会发展高峰。 度过了密雨惊风的一生后,他被安葬在五陵原上的阳陵。 文献记载,汉景帝于公元前157年即位,公元前153年开始在咸阳原的东端阳弋县修陵,因此称为阳陵。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入葬阳陵,15年后,他的皇后去逝也入葬阳陵。至此,阳陵共修建了28年。 史书中对阳陵的具体情况记载不多,通过考古勘测,陵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地跨现在的渭城、泾阳、高陵三个区县,由帝后陵园、南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区及阳陵邑等组成。整个阳陵园区以封土和地宫组成的帝陵为核心,封土呈覆斗状的四棱台体,高32.28米,底边长160米,由夯土筑成。清代乾隆朝时,陕西巡抚毕沅增修了咸阳原上的各座陵墓封土,还都立了陵碑。不过习惯于面南座北的清代人,把阳陵碑立在了封土正南。考古发现,阳陵封土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其中东墓道最长,达69米,被认为是主墓道,而且东墓道外有一条宽大的司马道,就是阳陵的神道。因此,西汉帝陵应与秦始皇陵一样,都是座西面东的。史书上说西汉帝陵都被盗掘,不过考古证明阳陵封土没有受过破坏。因此现在根据其他发掘过的汉墓推测,封土下还有很多象征汉代宫廷的从葬坑,簇拥着封土正中地下的地宫,最深处就是由黄肠题凑包围的九层棺椁,刘启就躺在里面。
西汉实行帝后同茔异穴合葬制度,帝后安葬在相邻不远的两个墓里,有各自的封土和陵园,共同组成陵区的核心。 因此,刘启不会寂寞,他的最后一个皇后,那位传奇的王美人,就在不远处的另一个封土下陪着他。刘启能在生前身后都有王美人相伴实在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这个女人不仅为大汉江山生养了一个雄才的大帝,而且在那些惊心动魄的岁月里始终用女性的温柔去为刘启解忧,陪他度过了一个个不敢入眠的夜晚。 王皇后陵不对外开放,不过初冬那次,阳陵考古遗址公园里好象在办什么节,王皇后封土到司马道的空地成了停车场,所以走到了汉武帝母亲的封土近前。 这里也有毕沅立的陵碑,不过在这里他又弄错了,而且错得更大,他按古籍中的昭穆制度,把王皇后陵认为是汉惠帝的安陵。 现在考古已经证明,安陵在汉高祖刘邦长陵的西侧,而且也证明西汉时期没有昭穆制度。王皇后陵封土正南的平坦大道,就是直通阳陵东墓道的司马道。上百米宽的司马道现在都能当停车场用,而且往东越过咸钢铁路,就是东司马门遗址,再一直向东,就到达泾渭交汇处的阳陵邑。 当然,除了王皇后,还有数不清的人在阳陵里陪着刘启。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阳陵范围内的考古调查 ,90年代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发掘,基本确定了阳陵的范围和布局。 1998年至1999年,在封土的四面底边外,发现了81条紧挨着封土的从葬坑,也称为外藏坑,以封土为中心向外放射状排列。这些坑一般宽3.5米,深3米,距地表约7米,长短不一,最长的超过100米,最短的只有4米。 在封土北侧,发现了21条南北向的从葬坑,最长的有95米,一般为45至76米,出土了一些兵俑、武器、车辆和生活用具。因为从葬坑数量太多,里面的文物规模太大,所以取得考古资料后,就把不重要的坑回填了,用一块块石头垒出了从葬坑的轮廓。 在封土西侧,发现了20条东西向的从葬坑,最长达100米,其中10号坑已经伸进了封土,出土了骑兵、步兵、动物陶俑,以及武器、车马、生活用具等。封土南侧发现了19条南北向的从葬坑,长度都较短,没有进行发掘。封土东侧发现了21条从葬坑。1998年后,为了解阳陵从葬坑的形制和内涵,对封土东北侧的11条从葬坑进行了集中发掘。东侧11个从葬坑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陶俑、陶塑家畜、木车马、铁器、粮食和动物骨骼等,还有很多印章,证明这些封土外的外藏坑象征了汉代三公九卿中的九卿系统,再现了汉代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 2006年,在已发掘的东北部从葬坑上,建成了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这个展示厅建在地下,保持了从葬坑发掘时的样子,还在原地保留了很多没清理的文物,可以近距离参观神秘的从葬坑,这种体验与观看展柜里的文物绝不一样。阳陵帝陵封土被从葬坑紧紧环绕,最外边是一圈方形的夯土墙垣,每边上各有一座与封土墓道相对的城门,宛如四大天王,在四个方向一同守护着汉景帝。
通过考古,发现这四座陵园门都是由屋顶相连的门阙,而且是左右各一一主阙和二子阙,这是古代最高等级的三出阙。 西侧的陵园门保持着遗址的样子,两千年前战火把门阙烧没了,后来的风吹雨打也让夯土城基变成了两座大土堆。作为陵园正门的东阙门也剩下两个夯土台,走近了看也就像个小土包了。北侧的陵园门阙保存最差,已经被夷为平地,现在只能在地面上复原出当年的大致轮廓。1997年和2000年,考古人员对保存较好的南门阙进行了考古发掘,2003年在原址上建起了复原的门阙,既保护出土的遗址,也展示汉代三出阙的雄姿。当年的门阙应该没有现在复原的大,但能够用夯土和木头做出宏伟的高台建筑,已经是建筑奇迹了。可惜中国历代的土木建筑烧了一遍又一遍,深山中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幸存至今。 三出阙是古代城门建筑的最高等级,目前发现最早的是秦始皇陵园内外城西门之间,有一组南北相对的三出阙。再往下就是汉阳陵的南门三出阙遗址了,而且保存得非常好,是非常难得的古代三出阙见证。 遍地的汉瓦,堆积成小山,可见想象当年三重门阙上的一个个大屋顶了。还有陵园的垣墙,当年一层一层地夯筑而成,虽然两千年过去,仍然发现强硬的力感,看上去就更像一块巨石。沿着楼梯往上爬,不经意间往下看,竟然如此高了,当年这些夯土之上还建有木构,也就是这么高吧。
除了刘盈,刘启的阳陵与刘邦的长陵最近,他的功绩没有让祖先失望,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躺在祖父身边。 但他肯定很不放心,也许现在还在封土下,担心北方的匈奴何时放马南下,朝外的国王们是否还会造反,他更不放心年轻的儿子能否承受住万里江山。不过,宫殿和城邑都不见了踪影,蓝天白云下,早已往事越千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