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汉时期中国古玻璃艳影<五>

 RK588 2021-12-19

本文所涉及之藏品,虽为个人心血点滴积累,但如国家、社会所需,必当悉与交付,以达深入研讨与共同保护之目的。

特此声明!

        清代的赵翼同学在其《陔馀丛考·琉璃》中说:“俗所用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铅锡和以药而成,其来自西洋者较厚而白, 中国所制,则脆薄而色微青。”

其实,自雍正以后,即使是中国所制的玻璃,也一样来自西洋(欧洲)技术,虽然合资企业搞得不太好,但与原装进口的系同出一源。

而高古时期的中国古玻璃,是怎么冒出来的?

考古发现,在新疆轮台群巴克发掘的公元前八至九世纪的墓葬群中出土了许多“蜻蜓眼”。

山西长治分山岭270号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湖北隋县曾侯乙墓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都先后出土了不少“蜻蜓眼”或琉璃饰品。其中曾侯乙墓出土的173颗古玻璃珠(“蜻蜓眼”)尤为精美绝伦。

成语“随珠和璧”,指将“随候珠”与“和氏璧”并列排放,意为极珍之宝。随候珠,即战国时期传说由灵蛇衔以报恩的玻璃珠。

根据考古比较,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蜻蜓眼”与同时期西亚及埃及出土的玻璃珠,从成分到风格均极为相似,由于同时期我国相应地域的琉璃(玻璃)制品没有证据证明有新的发展,因此学界推测这一时期我国贵族阶层使用的玻璃珠饰品系由西亚及埃及经游牧民族迁徙传入。

考古证明,西亚和埃及地区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发现并掌握了人造玻璃技术,公元前1500年就已制作了彩色玻璃。而这一发现,远远早于古罗马学者普利尼记载的欧洲腓尼基人在3000年前一次架锅做饭偶然发现玻璃的时间(见第<三>期)。

也就是说,很可能早在3500年(公元前1500年)前,西亚和埃及地区的商旅或游牧民族就把彩色玻璃的制作技术带到了中国。

正文:蜻蜓眼及珠饰(战汉时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日精品欣赏:

“一是斋主”:

诗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鉴定师、评估师

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艺术品一级鉴定师

孙瀛洲古陶瓷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文物网高级鉴定评估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