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进行了复盘,回顾了大学毕业之后的几个关键错误决策,注意是错误决策,发现全部是关于买房的, 嗯说实话在房子上面的这些决策对现在的生活还是影响挺大的,走了不少弯路,增加了生活的痛苦指数,不过现在回头看,似乎也并不后悔,如果回到当初,感觉还是很难扭转,用特朗普的话来说,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我按照时间线来说。 毕业之后我关于买房的五个关键决策。 1:孝心与现实,大学毕业后,一边是老家的住房过于老旧需要改善,一边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可能会涨,是先在深圳买房还是先在老家买房? 2: 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按部就班的买房还房贷,然后再买个车,背上房贷+车贷+养娃,还是先买个车体验下年轻人的自由生活方式? 3:因为担心房价上涨,单身的情况下先买了个小房子,这个决策带来了什么后果? 4:核心地段的老破小和偏远地段的新房,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什么后果? 5:在郊区已经买了一套房,住的也还算满意,究竟是在市区再买一套40平的学位房,手握两套房,还是把手里的房子卖了,完全置换成核心地段的一套房? 对于有的读者来说,这些问题相信早已经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多讲一句,关注我公众号的很多粉丝,个人知识水平和资产都比我高的多。 但如果你对以上的问题自己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那么或许我决策的过程和结果,能带给你一些参考和启发。 第一个决策:深圳买房VS老家买房 作为县城做题家,毕业后先选择在老家市区买房。 因为大学毕业后,从理论上说父母资助我的日子就到头了,所以父母也在开始考虑改善居住环境,我家的房子在县城的棚户区,总共就是五十多平米的一室一厅,父母睡他们的卧室,我就睡在厨房改造的一个小房间,厨房挪到了阳台上。 不仅在棚户区居住条件一般,而且那个时候,县城和市区的房价都有起飞的兆头,我父母到处看房子,同时跟亲戚朋友同事聊,大家都说如果你要买就赶紧出手了,感觉房价要涨了。 这也增强了我父母的紧迫感,最终在市区的一个小区看中了一套房子,接近100平的三室一厅,当时的单价是两千多快三千每平米,接近三十万吧。 不要用现在的价格观念觉得很便宜,在当时这是全市最好的小区之一了,买在那里都是属于比较有面子的。 我当然坚决支持买这个房子的,因为父母支持我读书辛苦那么多年,我也很想支持家里改善居住环境,首付和税付了9万多,然后每个月要还2000多的贷款,首付我主动出了一部分,并且我主动提出来负担月供。 由于老人是不能长时间贷款的,根据年龄只能贷10年,因此月供比较高。 从后面的复盘来看,纯粹从财务上看是个错误的决策, 因为其实当时深圳的房子真的很便宜,而且只需要两成首付, 我记得我当时部门领导说,深圳关外大把四五千还是五六千一平的房子, 大家赶紧买啊,以后会升值的。 在关外五千一平的话,当时只需要10万人民币首付就可以买个100平的房子,而且我是年轻人可以贷款30年啊,月供也会低的多,这样每个月还可以再存钱支持家里买房也不迟。 后来的事情是这样的,老家的房价也涨了,六七年的时间从二三十万的总价涨到了七十来万,变成以前的两三倍,但是深圳的房价起飞就更猛了,这个就不用说了,导致后面我在深圳买房必须要问父母借更多的钱。现在想起来,觉得先在深圳买房,然后再支持父母在老家买房,在财务上是更优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家一直住在棚户区,是个破产的老国企的宿舍区,企业破产后就是下岗工人聚集区,后来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逐渐搬走了,县城里面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住那里的是穷人。 我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次放假回家和亲戚吃饭,有个亲戚问我现在住哪里,我说还住在XX,他说“还住在那里啊?”,我多少感觉有点尴尬,感觉只要说出自己住的地方,别人就默认你家穷,而且随着人不断搬走,治安情况也变差了,我家里就曾经被小偷入室偷窃过,这让我开始有点担心家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因此不管是我还是父母,都有比较强烈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 另外,虽然我毕业之后在深圳是无所谓了, 但是父母毕竟还在老家上班生活,社会关系网还在那里,儿子在深圳上班按理说应该是“在深圳挣大钱”,如果孩子都在深圳买房了,但是自己还居住在棚户区,搞不好别人还觉得是不是你们家孩子不孝顺。 所以这可能就是平民家庭的常态吧,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同时在深圳和老家都买, 可是又怎么做得到呢?我相信很多平民和穷人子弟刚到一线城市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比如有的是父母要在村里面盖房子的, 还有的是弟弟妹妹还要读书,而且父母还没有养老金,都需要个人在资金上对家庭进行支持。 现在复盘一看,对我而言就是个两难的决策。 总之,和一线城市买房既是消费又是投资相比,在老家买房更像是消费,而不是投资,仅仅从财务上看,肯定是先在热点城市买房更好。 尤其是现在人口马上要开始下降,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化,大多数人的老家房价其实不会再大涨了,甚至会下跌,总之从财务上讲,一定要优先在自己居住的大城市买房,然后再考虑老家的改善,这才是最优的。 第二个决策:先买车,再买房 如果说第一个决策有点难以两全,那么这个决策感觉改变起来要更容易点, 这是个生活方式选择的问题。 在资助家里买房之后,同时每个月帮助家里还贷款,过了一两年,我又有了点存款, 其实这个时候深圳的房价已经在逐渐开始涨了,但是我对此有点浑然不觉, 不仅没有加紧存钱看房买房,反而买了人生第一辆车…… 车本身倒是不贵,就几万元,但是每个月还要付保险费,还有车的保养费,过路费,停车费之类的费用,加起来大约一个月要支出1000-1500元的样子。 而在当时,首付十来万至少在关外还是可以买房的,毕竟单价还没有每平米过万,买不了100平,买个七八十平总还是可以。 我在复盘的时候,仔细的思考了下,在财务上这肯定是个错误,但是在当时的状态下,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辆车带来的快乐还挺大的, 那个时候深圳的汽车保有量还没有那么多,道路也没有那么堵, 有时候周末带着小伙伴开车去东部的海滩玩,一路畅通,玩的很尽兴,不像现在堵的一塌糊涂,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简直让人崩溃。 那个时候杨梅坑海滩还没有通公交车,想去杨梅坑必须自驾,人也挺少,海滩也很美。 而且说实话,当时有个车让我在同事中地位提高不少,都是年轻人,出去吃饭,或者回家,有时候下班时可以顺路带个人,路上聊聊天,很能拉近感情,大家想出去唱K,或者出去聚餐,都会先询问我的意见,毕竟没人想去挤公交,又累又非常耗时间。 这种感觉是在30岁之后买车体会不到的,因为这个年龄段大家都有车了,也都有自己的家庭了,不会有刚毕业几年的时候,那种这么晚下班,要不要顺路带下你送你回家,或者周末你要去宜家买东西吗,能不能带带我们几个女生一起去,买了东西搬不动,刚好用你车运回来之类的事情发生,这让平时下班和周末的时光变得更充实,增加了许多快乐。 周末呼朋唤友,一群年轻人分别开几辆车一起出去玩,在深圳到处探险,真的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和深圳普遍人口稠密的固有印象不同,深圳其实有接近一半的地方是郊野,面积高达好几百平方公里,尤其是东部的大鹏半岛,很多地方没啥人,我们时常在地图上找人迹罕至的地方,先去超市买吃的东西,然后几辆车开过去探索,再徒步,有一些人迹罕至的野山,还有水库,徒步完了再开车回到有人的地方找饭店聚餐,再回家。 至今想起来,这段时光真的太愉快了,工资够用,当时也没想着在深圳买房,甚至还想着去别的城市再工作几年,换一换地方,或者再考研究生重新开始校园生活。 感觉未来有无限可能,生活也没有压力,一群二十多岁的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在一起疯玩, 想去哪里去哪里,探索不同的地点和美食,甚至有点无忧无虑的感觉,以至于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脸上也不自禁的露出笑容。 现在拖家带口,想出门是件麻烦事,小孩还有各种培训班,而且朋友们也都有小孩了,想出来聚一下没那么容易了。 另外,在当时作为年轻人有一辆车,带给人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大大的拓展了活动范围,会让生活很有新鲜感, 比如晚上突发奇想,和我老婆(当时的女朋友)两个人开车到红树林海滨公园去散步,又或者冬天的傍晚时候,西冲的海滩是没有人的,天气暖和的时候,傍晚时分在那里沿着海边走一走,是和夏季人山人海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总之这些感觉是30岁之后再买车体会不到的,带着娃可不是你想出门就能出的,水瓶,尿不湿,换洗衣服裤子各种装备要齐全, 晚上突发奇想就能马上去海边走一走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娃要按时睡觉,生物钟不能乱,不然娃困了又睡不着闹一晚上没有你好果子吃。 从现在的复盘看,单纯从财务上,先买车再买房是错误的决策, 但是鉴于那段时光实在是太快乐了,如果时光倒流,我很可能还是会买车的。 不像现在,每天忙着还房贷,养小孩,每天金钱哗哗的流出去,带给人巨大的压力,身上也背负着更多的责任,不得不安心的996当社畜。 这是两种生活方式的体验问题,我现在复盘回头看,如果我一辈子过的都是被房贷,养娃等压力压着喘不过气的单一生活,也不是我想要的。 当然了我觉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问题已经变得简单些了,2010年以前深圳的地铁就只有一条一号线,实际上深圳的二号线,三号线都是2010年才通车的,现在深圳的地铁线路已经四通八达,比当年坐公交车动辄一两个小时快多了,就算不买车,方便程度比起10年前也是提升了不少的, 而且就算买个车,现在收入更高了,买个车相对也更便宜了,尤其是买一辆二手的,没多少钱。 第三个决策:买房先买了小房子 |
|
来自: 昵称21405352 > 《汪涛、宁南山、剑桥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