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聊消化性溃疡: 有些人经常肚脐以上疼痛,进食后或者饥饿时疼痛明显,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经过一个多月的胃三联或胃四联药物治疗后,胃痛时好时坏,溃疡面也一直无法愈合,问中医有没有好办法止痛、促进溃疡愈合?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时的一些思路,和常用的4味基础中药。 有中医名家认为:消化性溃疡可以从“痈”论治,如辽宁著名胃病中医专家李玉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则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消化性溃疡,从痈论治”的理论,所以,很多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的中药如败酱草,都被广泛应用于消化性溃疡。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化瘀:败酱草。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用败酱草是因为它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功,如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正是取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用。
此外,消化性溃疡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形成,同时,很多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痛常在夜间明显,这与中医的血瘀证夜间加重不谋而合,且中医有“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之说,而败酱草也正有化瘀之效,可谓正中病机。
临床上,败酱草的具体应用,则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决定,我一般在出现吞酸、反酸水时加用此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消化性溃疡都要用此药。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湿散结:蒲公英。蒲公英与败酱草都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效。 不同之处在于:蒲公英还有散结、清利湿热之功。 蒲公英,味甘,性微寒。归胃、肝经。 这里用蒲公英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之功,还取其散结、去湿热之效。 消化性溃疡形成之初,患者往往有长期进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习惯,但是湿热蕴结在肠胃,久病湿热凝结,侵蚀胃粘膜,最终形成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这里用蒲公英,如同上一篇文章提到用僵蚕散息肉的痰湿瘀结,在用法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僵蚕散痰瘀互结,蒲公英散湿热凝结。
所以,本病运用蒲公英,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之功,还取其散湿热凝结之用,以解消化性溃疡由于饮食不节所致的湿热凝结这一病机。 清热消痈,化痰散结,甘润:川贝母。川贝母,味甘苦,性微寒,归肺、心经。 有清热、消痈、化痰、润肺止咳之功。 这里用川贝母不是简单的加强败酱草和蒲公英的清热解毒消痈之功,更不是单纯的加强蒲公英的散结之效。 讲川贝母之前,先了解另外一个药浙贝母: 川贝母和浙贝母虽然都有清热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之功。 不同之处在于: 川贝母苦寒之性不如浙贝母。 此外,川贝母还有甘润之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久咳燥咳之时,我们会用川贝母润肺以止咳。 与败酱草和蒲公英相比,川贝母还有化痰之功,结合川贝母清热、消痈、散结、化痰、润肺这些功效,这里用川贝母的目的不言而喻:
一方面是加强败酱草和蒲公英的解毒消痈之功。 一方面是加强蒲公英的散结之功。
还有一方面是化痰。蒲公英去湿散结,川贝母化痰散结。两者相结合,可化痰湿凝结。 最后一方面,祛湿化痰、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等祛邪治法,难免有伤人正气之痹,而川贝母的甘润之性正好可以兼顾这种弊端。
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蒲公英川贝母散痰湿凝结,川贝母甘润而不燥,三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白芨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被腐蚀,形成疮面,久久不能愈合,而白芨的应用,无疑是锦上添花。 白芨,味甘苦涩,性寒。归肺、胃、肝经。
中药教科书上记载白芨质黏味涩,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常用于治疗体内外各种出血症。 这里用白芨: 一方面是防止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之一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另一方面是取白芨收敛之性,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更重要的是,白芨质黏,有敛疮生肌之效,简言之,就是可以促进溃疡面长出新粘膜。
以上四味药相配伍,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兼顾化瘀;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兼顾清湿热散结;川贝母清热消痈,兼顾化痰散结。白起收敛止血,防止消化性溃疡并发症之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同时可以消肿生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消痈,祛湿化痰散瘀结,收敛止血生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