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珙医案(七)

 一个大树 2021-12-21

十一、补气活血、祛湿化痰法治愈多汗症一例

,男,74岁。

初诊∶19831216日。

诉及病史;患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后2个月,现病情稳定,但每在下午及夜半时汗出不止,伴胸闷体倦乏力,夜眠多梦。

诊查舌质淡,色稍暗,舌苔白腻,脉弦。

辨证气虚血瘀,湿痰阻络。

治法补气活血,祛湿化痰。

处方黄芪24g胆南星12g瓜萎12g陈皮9g丹参18g当归12g炒枣仁15g薤白9g生龙牡各18g郁金12g制香附12g

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220日。仍汗出,痰黏难咯。舌质淡,舌苔略白腻。依方加减,前方加台参15g、白术15g3剂,继服。

三诊∶1224日。仍汗出,但量较前少,舌苔略白腻。依方加减,前方加山楂核15g3剂,继服。

四诊∶1228日。汗止,夜眠好,力气增,带药6剂出院。

【按语】汗出过多。常责之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又根据汗出时间称白天出汗为自汗,属阳气虚,称夜眠出汗为盗汗,是为阴不足。治疗或补阳或滋阴。殊不知湿痰、血瘀亦可致汗出。此患者心气不足。瘀血痰浊阻滞心络。且昼夜汗出不止,证属虚实夹杂,方中用黄芪补心气,并卫外为主药;佐瓜萎、胆南星祛湿化痰;当归、丹参、薤白、郁金、香附活血化瘀,行气通阳。二诊时仍汗出,痰黏难咯,加台参、白术以健脾祛湿化痰。三诊时仍有汗,加山楂核取其收涩以敛阳,阳入干阴则不鼓汗外出。山楂用核是取其以心入心之意,辅以枣仁、生龙牡镇静安神故取效。

十二、养阴、敛阴、清热法纠正心肌炎心律失常一例

张某,女,23岁。

初诊∶1992420日。

主诉及病史;心悸,气短,上腹部疼痛,纳差1个月,近日加重。伴口苦,夜眠多惊梦;经血量多,色红;大便干。已入急诊观察室4天,诊为"心肌炎",经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诊查面色白无华,语声低微,精神差。舌质红,舌苔黄腻,左侧偏厚,脉弦细而结。咽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心电图∶①房性期前收缩;②短阵房性心动过速;③房性融合波;④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有时呈二联律。

辨证心气、心血俱虚,胆胃有热。

治法养阴益气清热。

处方生地黄12g玄参12g沙参15g麦冬12g山豆根9g黄芪18g云茯苓12g虎杖12g蚤休12g蒲公英9g双花15g竹茹9g炒枳壳6g苏梗12g甘草6g

3剂,日1剂,水前分2次服。

二诊∶423日。服第二剂药后觉心悸减,但仍胃痛,不思食,大便稍干。西药已全部停用。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有时结。

上方加白芷15g、甘松12g、白芍12g、元胡15g、川楝子9g,去公英。6剂,继服。

三诊∶510日。心悸大减,胃脘有烧灼感,纳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弱偶不齐。

处方黄芪18g沙参18g白芷15g甘松12g赤芍15g元胡15g川楝子9g麦冬12g甘草9g香附12g煅瓦楞18g煅牡蛎18g陈皮9g山豆根12g

10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四诊∶76日。上方继续服用二十余剂,偶有心悸及胃脱不适,纳可,面色已显红润,精神体力接近常人。舌质稍红,舌苔薄白,脉弦细而规整。心电图;大致正常范围。

处方沙参30g麦冬12g生地黄12g玄参12g丹参18g赤芍15g菊花9g五味子9g滑石15g甘草6g虎杖12g当归12g黄芪18g

10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按语】此患者气、阴、血俱虚,尤以阴虚为著。心阴虚而心悸,脉来结代;胃阴虚而上腹烧灼不适,纳差,大便干;胆虚有热而口苦,多惊梦;血热而经行血多,色红。所谓脏腑之体(阴)不足可致其用(阳气)不健,故又见其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舌苔黄腻。治疗一诊以增液汤加沙参直补心胃之阴;以蚤休、蒲公英、山豆根、虎杖等清热解毒,既清热存阴,又照顾到咽部病灶,其中山豆根利咽调心律,虎杖清热而通便,可谓一举多得。另辅以黄芪、炙甘草补心气;竹茹、苏梗、云茯苓等清胃热、理胃气。因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故2剂药后心悸减,脉亦转平。二、三诊则以胃部症状突出加用治胃之药,苦寒清热药自第四剂就及时撤下,以防苦寒太过。四诊时病患己去八九,仅偶有不适,心电图可作为判定疗效的一个客观指标。为进一步调理,四诊以生脉散为主,不用人参而加大沙参用量,直补心肺气阴,养阴敛阴,并用补气、补血、活血药以调气血。四诊时舌苔已不黄腻,却加用滑石,是因时值盛夏,易夹湿,沙参用量30g亦有防暑邪伤阴之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