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旧交替”学文言

 郑州一中侯巍 2021-12-21
“新旧交替”学文言

陈  潘

“新旧交替”学文言

新郑高级中学    陈  潘

2024届高一学生使用的是新教材,但是高考时仍然是老高考。新旧交替之间,我们的思路和方法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在听了安徽太和一中的杨老师的报告以后,针对文言文的学习,结合我校实际,我有以下简单的思考。

一、心理干预。

这是杨老师在讲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的时候提到的,他没有细致地展开,根据我自己浅显的文言文教学经验来看,是一直给学生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可“锦上添花”亦可“雪中送炭”。针对19分,仅仅低于作文分值的文言文,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也让学生重视起来:我们仅仅是在学“文言文”吗?我们在学习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灿烂辉煌的文化呀。

二、重视积累。

提到文言文大家都会说到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等等等等。这义项加起来有近一千个,其实常考的往往都有教材的影子,我一直觉得“教材是语文教学灵魂”,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教材的学习。

(一)重视教师的积累。教师应该做一个先行者。因此,这个重视积累的第一个层次,我觉得应该是老师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而且老师的文言文积累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包括基本的文言知识如实词句式文化现象等等。而且要做好归类整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旧入新,联想记忆,形成系统。

(二)细致深入解读教材。统编版教材上册文言文在单元主题的编排下有4篇,下册有11篇。尤其是下册的文言文,篇篇经典,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文化认同的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此看来,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但新高考背景下,也更应该进行细致的解读和积累,不能因为考试的压力而放弃文言文篇目的深入解读。

而对教材的细致解读也是为新旧交替时代的文言文复习做准备,新高考的文言文除了3个选择题2句翻译以外,还有一个主观题,即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解读。在文言文教学工作中,如果能够做到更深入更细致地解读教材,那么,面对这样的新题型,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新题型,我们的学生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积累方式多样化。在新教材的框架下,文言文的学习与积累我们也进行了新的尝试,思维导图整理,理解性默写,挖空练习等在有序进行中。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文言文思路的梳理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经典篇目《劝学》和《师说》为例,之前这两个篇目的学习就只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但是统编版新教材是把他放入“学习之道”主题单元,属于思辨性学习单元。因此,在这两个篇目的学习中,我们进行了新的尝试,绘制了思维导图,并将其融入作文教学之中,这样既有对文言文整体思路的把握,又有局部实词的积累,又有对作文的迁移和练习。

(四)积累内容全面化多样化。随着新教材的逐步登场,文言文更多地是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因此文言文的积累过程中就不能再局限于之前的人物传记,散文、杂文,传记、政论,文论等都应该有所涉及。同时,基础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的类型和方法、特殊句式等都要逐步展开。积累的素材出了成型的成规模的以上内容,就涉及了评价过程,即下一个话题。

(五)运用好考试的素材。现在的试题有原创,有经典,文言文更是如此,文言文讲评课的重要性不亚于教材里文章的解读。利用还每一节讲评课,让讲评课成为文言文积累的重要一环。且在试题的选择和把握上要追求多样化,散文,杂文,文论,政论等都可涉及。

三、重视方法的梳理。

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一环,但文言文的学习又不能仅仅局限于积累,更多的是解读,更多的是表达,即以考试评价的方式展现。

方法的梳理是一个让学生整合已知,探寻未知的过程,悟出学习之“道”的过程。具体方法有如下思考。

(一)结合选项通读全篇。这个方法的使用其实使用整套语文试卷。对学生而言,近1万字的语文试卷,选择题是为数不多的可充分利用的有效信息,哪怕是错误的选项也有可利用的价值,文言文更是如此,结合文言文常考察的设错点: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重点实词翻译,文本内容解读等5个方面去考察这4个选项,再回到原文,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尤其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是句子对句子地翻译式整体把握,实词的积累和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还非常欠缺,因此就是以下的问题,如何翻译。

(二)积累为基,翻译先行。这是杨老师在报告中关于文言文学习中最详细的部分。我便整理下来。翻译精准是根本——强调直译、字字落实;语境推断是关键——理解常识、境连断句;资料落实是保障——强化训练、常抓常新;具体的翻译方法:1.语境整合法。2.语法分析法。3.知识迁移法:课本知识,成语用法,经典考题。4.文化意识。

其中的3和4我感触最深。学生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成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去实践,而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陪伴与引导。以高一新生为例,限时训练中“报”的翻译,因为在文言文的翻译中,我们讲了语法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学生在翻译时根据语境分析法把“报”翻译成了“诏书”,作为高一新生,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但是,由于文言实词积累的欠缺,他们不知道“报”没有“诏书”这一义项,而是“回复,批复”的义项,这需要我们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陪伴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从而准确翻译。

而第四个“文化意识”涉及“语文语言”的问题。我一直觉得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教师的语言,语文课堂要有语文课堂的语言,语文试卷要有语文试卷的语言。文言文翻译中的“文化意识”就是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文言文中常见的“见”为例,普通人见就是“见面,会面”,臣子与皇帝之间就要翻译成“召见,觐见;“书”普通人就是“书信”而国与国之间即为“国书”。这都是文化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尤其是高一的积累阶段,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此外,“文化意识”应该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现代文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在《故都的秋》一课中,学生在概括画面的时候说“秋天的院子”我引导学生“能不能把'院子’改成一个更散文化,更诗意的词语”就有学生想到“庭院深深深几许”。

我们就一起回顾了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总之在文言文的翻译中一定要综合实践,融会贯通。

(三)重视文本,回到语境。在文言文的翻译中,杨老师提到了“语境分析法”,这不仅仅试用于翻译,更适用于文言文阅读与学习的各个环节。断句,文化常识,文本解读,都需要结合文本,回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当然,这一方法页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

总之,虽然2024届的学生参加的是老高考,但是毕竟使用了新教材,新高考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文言文这一方面也必然会有所变化,2021年高考全国已卷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例子,老高考老教材,文言文是《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因此我们要逐步细化全面深入文言文的教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