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英语: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 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 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 · 古诗词赏析 图片:©网络 冬至 · 古诗词赏析 《客途无尽是秋恨》 赏析:颜如 杜甫的一生,是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历程的一生,他的千古佳作背后,是怎样一段饱经沧桑的人生,又是一颗多么悲悯赤诚的心?年少不经事的时候更欣赏李白飘逸的仙气,比较之下,老杜的诗中满目疾苦,读来沧桑沉重不忍猝睹。长大后受了生活的捶打,才开始与老杜产生了共鸣:学时不解句中意,再读不觉泪两行。按理说,杜甫出身名门,自身才华又出众,科举高中当官并不是难事,可命运却对他分外苛刻,让他的一生颠沛坎坷,不仅仕途不得意,全家还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小儿子甚至冻饿而死。“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正因为久滞旅途“长为客”,时光的流逝才更让诗人心生悲愁,这样直白地抒写,正如“冬至”日的寒冷一样,直扑人面,开篇便把读者摄入愁苦、阴冷的氛围之中。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春,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诗题下自注:“强戏为吴体。”杜甫自大历元年(766年)来到夔州,到此时已经一年有余。愁思亦如无边的野草一般无穷无尽。“强”是勉强,“戏为”是写着玩儿,可知此诗是在穷愁无尽的时候借景抒情。开篇直接白描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紧接着便写诗人自己的境况:“江上形容吾独老”是承上联“穷愁”来写,形容独老正是穷愁所致,而“天涯风俗自相亲”,表达了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其“形容”老而无依,穷愁更加形象化。诗人在这个风俗自亲的冬至日里,独自扶杖而行,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回忆当年在朝为官的往事,感慨而今国家动荡自身老病穷愁,而“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两句不但对仗工整,今昔对比感也非常强烈。因想到长安,心中更增愁恨。“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此时诗人心中的“穷愁”更进一步,变为“心折”,可叹前路迷茫,实不知如何是好。不禁悲叹:“路迷何处见三秦”。表达出诗人的迷惘失落和无所适从之情。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杜甫晚年漂泊生活的苦与愁。而且在表达上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凄冷与愁绪萦绕全诗。因为年年“长为客”,故而“路迷”难归;因为无法摆脱的“穷愁”,所以他才会“形容独老”、肠断“心折”;正因为他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因此才有“心折”“路迷”之慨。老杜一生历经世情坎坷人情凉薄,尽管胸中才华横溢,七岁能咏凤凰,却始终被困苦艰难的现实所缚,豪情抱负经年累月蕴藉心中,变为笔下刻骨铭心流传千古的五言七律。“纵观老杜一生所作,几乎找不到几首很快乐的诗,放眼望去,只见世事多舛,民生多艰,诗人一颗赤子之心饱受摧残,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后盛唐不复,却也因此成就了一代“诗圣”。这也许是悲剧予人的份量,从来比喜剧更加沉重。
摄诗文艺店今日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