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黄胄艺术分校李晗笑——花好月圆(以《圆》为例的作业设计)

 自主发展 2021-12-22

教师介绍


    李晗笑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黄胄艺术分校教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仔细研读数学课程标准,钻研教材。课前精心准备教案,课上关注学生的生成,课后认真写反思;作为一名班主任,做到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在教育中,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能够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道德品质,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去教育学生。


    一、本作业设计依据及理念。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实施应以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为核心目标,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这部分知识属于“空间与几何”的领域,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以及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

因此,我围绕该内容,以《花好月圆》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主动探索,最终理解概念或得出结论。


    二、本作业设计的具体内容。

1.激趣启智——慧眼识“圆”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师应该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生活情境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本年级开展了慧眼识“圆”的实践性作业,孩子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圆,并用照片记录下来,与大家进行分享。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是圆,圆有哪些特征呢?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习圆的认识。同时,通过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圆,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事物的习惯,体会数学的一般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操作体悟——拟规画“圆”

在学习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圆相关的一些元素,如针尖所在的点、两脚间的距离,从而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找不到圆规,还能画圆吗?伴随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又开展了拟规画“圆”的实践性作业。

孩子们利用身边的工具自己制作圆规画圆,在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过程中,沟通自制的圆规与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圆的特征。

3.艺术融合——妙笔生“圆”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的课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数学的美,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愉快学习,从而创造出数学之美。

于是,我带领学生开展了妙笔生“圆”的绘画作业,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鼓励孩子们拿起水彩笔,巧妙利用圆的特征进行图案的设计。

这一内容看似与本单元内容无关,但实质上关系紧密。因为在设计图案时,需要确定不同的圆的位置和大小。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对圆的特征的本质刻画,也是深入学习圆的其他知识的必备条件。通过设计图案的实践性作业,从学生主体出发,在绘画的过程中巩固圆的特征这一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明理驭法——自“圆”其说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在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效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完“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推出了自“圆”其说的作业,让孩子们发散思维,思考圆还能够转化成哪些学过的平面图形,根据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你能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吗?

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他的平面图形面积,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完成作业时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5.解决问题——皆可是“圆”

在学习完《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回过头来进行反思,为什么生活中这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呢?这样设计的道理是什么呢?能不能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解释呢?于是就有了皆可是“圆”的实践性作业。

通过灵活应用已经学过的有关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归纳总结——汇聚成“圆”

本单元内容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们系统的梳理本单元的内容,在学习完全部的内容后,开展了汇聚成“圆”的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沟联起来,由点成线再成面,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圆这部分的知识体系。



通过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框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网络,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本次《花好月圆》的实践性作业面向六年级全体学生,在每个小活动结束时,采取学生民主投票的形式,从作品讲解的是否清楚、是否有逻辑、是否可操作,作品绘制的是否美观、是否全面、是否有理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推选出优秀学员。最终,在6个活动全部结束时,评选出《花好月圆》之“美满”学员,并颁发奖状。意旨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性作业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提升,有效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本作业设计的反思。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通过设计以《花好月圆》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性作业,将激趣启智、操作体悟、艺术融合、明理驭法、解决问题、归纳总结6个活动串联起来,关注了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趣味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烈,自主性也越来越高,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在“做”中不断“思考”,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圆》这单元的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