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明虎 | 她是一个孤独的女孩

 时光捡漏 2021-12-22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一、孤独使她交上了书本“朋友”

郑黎静是一位十分文静而美丽的姑娘,她性格内向、寡言,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近视镜。她孤独的性格也是从小养成的。听她妈妈说,黎静小的时候一点儿都不淘气,听话,喜欢一个人玩耍,不合群,好静。有时大人下地干活,大半天不回家,留小黎静一个人在屋里玩,只需给她一些小人书就行了。那时她上小学二、三年级,一个人静静地在屋里看小人书已经成了习惯。上了初中后,她迷上了小说,每年寒暑假,她都要从学校图书馆捧回一大堆书,像莎士比亚的戏剧、雨果、马克·吐温、契诃夫的小说,她特别喜欢三毛、琼瑶、席慕蓉、汪国真的作品。一个假期,她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哪里也不去,唯读书为乐。她不善交际,逢年过节,别的孩子都穿红着绿,走亲串友,尽情玩耍,她却关起门来在书海里泅游,吮吸知识的汁液,感受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异国的风土人情,享受另一个世界的多姿多彩。

学校“三点一线”式的“独往独来”生活,使她有充足的时间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名著。她有点儿特立独行,有自己的思想,敏锐地观察社会,冷静地思考人生。正如她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那样:“不知从何时起,也许是长大的原因吧,不知怎么我心里总觉得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是那种当我身处茫茫人海当中,当我和朋友一起嬉闹时,这种孤独依旧怎么也不能驱散……而我几乎每时都被这种孤独缠绕着,不能挣扎。”为了摆脱这种空荡荡的感觉,她逐渐地和书本交上了朋友,这个“朋友”使她渐渐地成熟、坚强起来,认识了大千世界的错综复杂,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真善美假丑恶,于是她胸中有所郁结、迷惘,甚至失落,她渴望表达,她要发泄胸中的苦闷,彷徨、追求、理想,不吐不快。她要重新认识生活,要振作起来,她要写,不停地写。写作,成了她生活的内容之一;写作,成了她生活的第一需要。她的数理化成绩下降了,别的课也拖后腿了,她都不管,写作,让她变得疯狂,甚至痴迷。

二、孤独使她酷爱上了写作

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已经不能满足她的需要了。“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她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投稿,一发而不可收,投稿激发了她写作的冲动,就像她在一篇文章中形容的那样:“有一段时间,我简直觉得写作便是我唯一的欢乐。只有当我拿着笔,不停地写,将满心的忧伤、困惑、失落与情愫挥洒在纸上时,我才觉得自己摆脱了那种失落、空虚与孤独的感觉,这时写作对我已是一种需要了。”“也许是年少的我,有一颗充满生机的心,所以总觉得心里涌动着一种火热的感情,觉得只有用笔倾吐于纸上,心情才会变得轻松一点。”

“可是要真正写出一篇好文章又谈何容易,有时一坐便是一、两个小时。'耐得寂寞著文章。’看看窗外明媚的阳光和别人那一张张跳跃在阳光下的青春笑脸,我不由扪心自问:'难道我的青春和生命就要在这可怕的孤独中度过吗?’好多次我把笔摔在桌上对自己说,我不干了!可好多次又默默地拿起了笔。看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时,我不由得潸然泪下。是的,希望是和代价联系在一起的,追求,总有痛苦相伴。生命原本就是这样,用痛苦兑换欢乐,用欢乐兑换痛苦,也许痛苦与欢乐的存在只是为了显示生命的不寻常。”

如今,郑黎静已有二、三十篇作品散见于《诗林》《校园诗歌报》《语文报》和《琥珀》等报刊上。她的不少作品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奖赛中还获奖。1992年《女友》杂志举办散文大赛,她的《褪色的红枫》获二等奖。高二参加全国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赛,她的《花落的声音》获得鼓励奖。诗作《不醒的梦》收在《中国当代青年抒情诗精选》一书中。1994年在《写作导报》举办的“505”杯大赛中《我的故事》获二等奖。她在《写作导报》上连续发表了五篇作品,并被该报聘为特邀小记者。

面对这些呕心沥血的“产儿”,她丝毫没有一点喜悦之情。因为她明白,自己还正在“赶路”。她要用笔去抒写生命的壮丽与辉煌。“我将与我的作品同在!”

黎静,这位迎接黎明,向往宁静的女孩,她正在作不懈的努力,用她年轻的生命谱写新的诗篇,她打算在20岁以前出一本自己的诗集,曾发誓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

三、孤独使她的作品追求一个“真”字

萧乾说过,好文章不外乎一个“真”字。黎静并非是一个对生活熟视无睹的人,相反,她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把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和思考,写进她的作品中,读她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对现实丑恶的鞭挞,她最厌恶的是瞎编胡凑,人云亦云,她的文章往往以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而取胜,并且善于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她从小培养了自己一种思辨能力,对事物的洞察、判断能力。比如,一度时期,校园掀起过几个热浪头,三毛、琼瑶热,古龙、金庸热,不少中学生对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津津乐道,以致深陷不能自拔,学校团委和班主任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加以制止,结果适得其反,学校不看了,他们躲到家里看。对此现象,黎静有自己的看法,她写了一篇文章《我看校园热……》认为问题症结不在于严禁,而在于如何引导中学生看这些“闲书”的问题,“闲书不闲”,看了总会有用处的,关键看你以怎样的思想情操去看这些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这中间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非但没有丝毫的价值,反而对我们的思想有损害作用,这就是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看,她认识问题多么深透而明确!

总之,郑黎静的成长道路似乎有点莫名其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其实,正是这一孤独的内向性格塑造了她,“智商高的人都是孤独的人。”这也是必然的。  

END
版权归“时光捡漏”所有

作者简介

肖明虎,陕西凤翔人,生于1952年9月16日。1988年开始发表品。20多年来,已经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教学论文500多篇,近百万字。出版专著《与中学生谈作文》《文章从哪里来》《高考作文智能训练》。主编初,高中教辅用书10余本,参编宝鸡市创新教育教改实验教材3套。与人合编《全国学生中考优秀作文年选》《全国学生高考优秀作文年选》(2000~2005)。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