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文史鉴赏 2021-12-22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宝物因没人识别而被人为破坏,给国家带来很大的损失。如内蒙有一拾荒大爷,一天在垃圾堆里捡到了一根“铁棍”,清洗后才知是“黄金”,然后卖出了12000元的高价。

然而,拾荒老人的这一举动让专家痛心疾首:国家损失了三个亿!

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铁棍”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会让专家痛心?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拾荒老汉的意外发现

20世纪70年代,我国仍没解决温饱问题,当时国家各方面仍在初步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不少人仍被温饱困扰。

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因地广人稀、工业发展慢,再加上环境不太好,粮食亩产量不高,百姓生活困难。

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就是如此,因这里环境贫瘠,当时没能迎来开发生产。

内蒙古的王姓平日里只能靠拾荒度日,希望能解决温饱问题。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王大爷每天都起早贪黑,去很远的地方捡拾废品。尽管一路上风尘仆仆,可为了生活,王大爷从来不抱怨。

依照王大爷的话来说,这个家就是他依靠捡拾废品置办起来的。如家里的凳子、椅子都是从垃圾场捡拾的,刚捡回来时虽有些损坏,可只要修修即可再次使用。就连家里的锅碗瓢盆,也是他捡废品时发现的,只要仔细清洗、修补,那就可变废为宝。

1973年的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有一天,老王一如既往地六点起床,穿着满身补丁的破大衣,简单洗漱、喝上一碗粥,随即拿着“装备”出发。

老王拾荒的工具很简单,一个蛇皮袋,一根铁夹子,一路上走走停停,将有用的废品夹起来放在蛇皮袋内。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因为垃圾堆里每天都会产生不少废品,老王每天都会在几个大垃圾场附近转悠,希望自己运气好一点,多捡拾一些废铁、废纸盒。

不过,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贫困,大家所能丢弃的垃圾多是果皮碎屑,运气好的能捡上一些废纸,想要捡拾废旧金属并不容易。

这一天,老王将附近的几个垃圾场都转了个遍,但收获并不是太大。眼看着太阳即将落山,尽管内心很无奈,可老王也只能打算往家赶。

不过,正当老王准备起身时,他突然发现远处有一道光亮,出于职业习惯的他意识到这可能是金属。

毕竟,能够在斜阳下闪着亮光,这说明这东西一定是金属。

老王大步流星走上前,快速朝着光亮的地方走去,并拿起夹子四处寻觅,很快就在一堆垃圾中翻到一个黑不溜秋的东西。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老王将其拿起来后,发现它是一个黑色的“铁棍”,尽管表面锈迹斑斑,可仍然不能掩盖其的光芒。

同时,老王发现这东西看似不是太大,但分量可不轻。

“铁棍”竟是金子?

捡到这根铁棍后,老王很是兴奋,毕竟当时金属的价值比废纸、废瓶子高上很多,就算是废铁也能卖出好的价格。

而这根“铁棍”分量这么重,一定能卖上不少钱,到时候温饱就有着落了。

老王连忙将“铁棍”装在蛇皮袋中,又四处环顾了一圈,发现周围没人,他这才放下心来。

紧接着,老王急匆匆往家里赶去,随身的东西很是沉重,他却十分激动。

到了家后,老王对捡来的这根“铁棍”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铁锈中隐约有着神秘符号,他认为这“铁棍”来历非凡,决定用清水洗一洗。

谁曾想,经过清水洗净后,这“铁棍”竟然泛着黄色的金光。

老王以为自己眼花,特意将煤油灯靠近,这才发现“铁棍”确实不同凡响,上面雕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以及看不懂的文字,且泛着黄色的光芒。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老王见到这一幕惊呆了,难道自己走运了,捡了个“金棍”?

他又拿出秤砣称了称重量,发现这个“金棍”重达七斤,很显然如果是“铁棍”的话没有这么重。

随后,老王又对“金棍”进行了研究,他还特意拿出角落里的老花镜,企图认清上面的文字。

一番辨认后,他发现这些字比较复杂,自己并不认识,难道这东西是个“古董”?

但对于这根棍是不是“古董”,老王并不关心,他最关心的是这根棍的材质。

如果是“金棍”,那就可以多卖上一笔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就算只是“铁棍”,也可以让自己短期内衣食无忧。

通过对其的分辨,老王主观上认为这根棍应该是金子制作的,但纯度不高,掺和其他金属成分,即便这样老王也已经心满意足了。

睡觉前,老王特意将这根“金棍”放在床头,他内心很是激动,期待早点天亮,将这个宝贝卖出去。

第二天一早,老王早早醒来,简单洗漱后就奔着镇上的“金银杂货铺”去,让店老板帮忙看看它到底是“何方神圣”!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店老板是个实在人,并没有因为老王是个拾荒老人就轻视他,反而热情接待了他,并拿着这根棍仔细端详了一番。

过了一会儿,店主说:“这棍子确实是黄金材质的,不过外面有黑点,且颜色偏暗,说明它的材质不纯。”

老王听了后点点头,问:“老板,这棍子你出个价,看看值多少钱,合适的话我就卖给你了。”

店老板摇摇头说:“这价格不好估,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金子,我建议你直接将这根棍熔炼,这样能卖出更合理的价格。”

老王想了想,认为老板说得有道理。

他点点头,表示可以将这根“金棍”熔炼,只要能卖出高价钱就行。

就这样,在老板的操作下,这根七斤重的“金棍”很快提炼出了四斤黄金。

店主立即支付给老王一万两千元,这让老王兴奋不已。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平日里省吃俭用的老王,这天特意去市场买了一些肉和一瓶酒,美滋滋地吃了起来。

很快,老王就用这笔钱为自己盖上新房子,成为村子里第一个住上砖瓦房的人。

专家:损失3个亿?

王老汉生活的乡镇并不大,他捡拾“金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十里八村,也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可能在普通人眼里,捡拾“金棍”实在是运气好,但在考古学者看来,此“金棍”怕不是金子那么简单,有可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不久后,当地的考古学者得知老王卖掉“金棍”的事情,认为这根“金棍”并不简单,可能是珍贵的古董文物。

当然,专家的猜测并不无道理,老王所在的村子附近曾挖掘出“古墓”。

此事发生在1972年,鄂尔多斯草原上一老人在杭锦旗阿鲁柴登村挖龙骨时,意外发现了菱形“铁棍”,之后又陆续挖出不同材质的文物。随后,附近的村民们一同前来挖宝,同样挖出不少珍贵文物,引来了当地文物部门的注意。

没多久,考古专家前来村子里考察,这才发现地下是个匈奴墓葬群,被命名为“阿鲁柴登墓”,在这个墓葬群中,专家挖掘出了两百多件珍贵的匈奴金银器,以及一批银器和石珠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鹰顶金冠饰”,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展现出了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工艺的最高水平,因而被称为“草原艺术瑰宝”!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鹰顶金冠饰)

“鹰顶金冠饰”重达1394克,高为7.3cm,由金冠顶和金冠带组合而成。其精巧绝伦的冠饰之上,雕刻着虎、马、雄鹰、羊、狼这5种动物,其中雄鹰为圆雕,鹰的头颈各镶嵌着一块绿松石,且还有着金边修饰。

“鹰顶金冠饰”上的动物纹饰,其实也是当时匈奴人以狩猎为主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这件文物制作工艺之高超,让人惊叹不已,因而专家认为它应该是匈奴统帅单于佩戴的王冠。

鄂尔多斯地区是古代匈奴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不过因匈奴墓葬比较浅,且当地气候恶劣,经过风沙吹袭腐蚀,不少墓葬暴露地表,因而埋葬其中的文物破坏严重,甚至在风沙移动中走失。

考虑在“阿鲁柴登墓”中曾出土过菱形“铁棍”,且老王捡拾“铁棍”的地点正在阿鲁柴登村附近,因而专家认为这根“铁棍”有可能正是阿鲁柴登墓中遗失的文物。

想到这里,专家立马来到老王家里,问其发现“铁棍”的详细经过,老王照实说明,并带着专家们来到发现地。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尽管“铁棍”已熔炼成黄金,可考古学者通过老王提供的“铁锈”残渣以及周围泥土中残留物进行分析,发现这根“铁棍”应该正是匈奴时期留下的“金器”,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可见其价值有多珍贵。

得知“铁棍”已淬炼成黄金,专家痛心疾首地表示:失去这件至宝,国家至少损失3个亿。

有人好奇,一件“金器”,能有这么高的价值吗?

其实想要研究匈奴文化,最好的办法是从文物中发掘。

而匈奴是没有文字的,出土的金器也少之又少,但老王捡拾的“金器”却是有特殊符号的,它很有可能是匈奴时期的文字,对研究匈奴文化意义重大。

只可惜,因老王将“铁棍”炼化卖钱,破坏了文物原本的面貌,专家也无法从中获得有关匈奴的历史。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不过,王老汉没有什么文化,对古董的认知浅薄,在他眼里“古董”不如钱来得实在,因此专家只是对其批评教育,希望他今后再发现文物一定要及时上交。

“金棍”大有来历?

“金棍”被炼化固然可惜,可专家仍没有放弃对其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调查,专家确证它应该是“昭君出塞”时期的产物。

在大汉刚建立之初,各行各业百废俱兴,因常年征战导致资源匮乏,因而汉朝综合国力偏弱。

与此同时,先秦时期就已盘踞在塞北草原的匈奴,却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再加上匈奴人本身骁勇善战,因而对大汉帝国是一大威胁。

面对匈奴频频骚扰中原边界,汉帝并没有坐以待毙,反而是选择和其一战,但发现匈奴实力太过强大,只好选择“求和”政策,以为大汉发展经济、军事赢得更多的时间。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实力强横,开始了和匈奴长期激烈的战争,并在名将霍去病的带领下“封狼居胥”,重创匈奴族,使得匈奴长期被打压。

只是,到了汉元帝时期,大汉发展滞缓,经济、军事实力下降,再加上奸臣当道、皇权式微,国家就此走上衰亡之路,匈奴趁机卷土重来,严重威胁边界百姓的安危。

为此,汉元帝只能重启“和亲”政策,将大汉公主许配给匈奴单于,以希望获得和平发展的机会,而后也就有了“昭君出塞”的典故。

当时匈奴的活动中心在今内蒙古一带,邵君公主前往匈奴后,成为匈奴和大汉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其搭桥下,匈奴的冶金技术传入中原,而中原的先进文化也传入匈奴。

尽管当时的匈奴没有文字,可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他们也在珍贵的文物上增添特殊符号,以凸显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象征。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也正是这一时期,匈奴冶金进入鼎盛期,后来的考古中也发现很多匈奴人冶金的痕迹。

当时匈奴的金器十分罕见,更别说拥有四斤重且带有符号的“金器”,想必其主人身份地位定然不简单。

只可惜,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件价值不菲的“金器”被拾荒老汉发现时,却并没有引起其重视,使得这一价值3亿的文物被破坏掉,也让我们研究匈奴文化、冶金技术失去了重要依据。

其实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因为不懂文物,再加上见识浅薄,不少文物被破坏。

如苏州就有3个小学生因性情顽劣,掏鸟窝时误闯瑞光寺暗房,将绝世珍宝“宋真珠舍利宝幢”摔成两半,还烧毁了《妙法莲华经》的其中一卷。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四川一刘姓大爷,在一次钓鱼时意外发现一块“废铁柱”,其重量为90千克,高为75cm。刘大爷见状很是高兴,决定将其卖给废品站,一番讨价还价后卖了65元。不过幸好当地文物局有所察觉,派人查看,这才知“废铁柱”是汉武帝时期建造的“桥墩”,其价值多达1亿元。

为避免文物破坏,1982年中国颁发了《文物保护法》,其中指明在中国境内“地下、领海、内水”发现的一切文物,均为国家所有。

对于那些故意破坏文物或名胜古迹的行为,相关部门有权利依法追究其责任,如此也能看出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决心和重视程度。

这一法规实施后,极大程度上规避因不懂文物而对其随意损坏的事件,很多珍惜文物也被发掘并保护。

如今,全国各地累计建立了超五千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当地考古发掘、民间捐赠和收藏的文物,累计珍藏文物超1亿件,仅仅是故宫博物馆就有1863404件藏品。

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这些文物不仅为后人研究不同时期的历史提供依据,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如今仍有不少珍贵的文物流落民间甚至海外,希望每个人都能尊重、保护文物。

如真的捡到文物也要及时上交给国家,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欣赏并了解文物以及背后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