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个街,商店里穿的用的琳琅满目。纯棉,羊绒,化纤,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 “的确凉”盛行的时候,土布衫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纯棉衣衫卷土重来,因为人们似乎更注重环保和健康。 善琏镇车家兜村“农耕馆”里,有一架纺车。年轻人见了,肯定不知这是何物。纺车,农耕时代的产物。作为人,总要遮遮羞的;就是原始人,也要用那草呀皮毛之类的遮住下体。什么是纺车?纺车是采用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等原料,通过人工机械传动,利用旋转抽丝延长的工艺生产线或纱的设备。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关于纺车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方言》,记有“繀车”和“道轨”。这个就是纺车。 善琏蚕乡,从前每家每户都有这种简单的纺车。这种手摇纺车的主要构件由锭子、绳轮和手柄组成。常见的手摇纺车是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中间用绳弦传动称为卧式。从前头,我们的阿太阿婆姆妈们常常坐在廊屋头纺纱。我们小时候,也曾经见到过她们纺纱织布的情景。 五六十年代,农村还是种棉花的。秋天的时候,棉花开了。人们把棉花采摘回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再到专门加工棉花的作坊加工成棉条。这棉条就可以用纺车纺成纱线。这棉纱线是可以编织成布的。农闲时节,长道地人家的廊屋头放着一部部纺车。阿婆们身穿深蓝色对襟或大襟衣衫,坐在小竹椅子上专注地纺着线。一根根洁白的棉条放在一只蚕尼笪里,给纺车一头的轴头上装好锭子。锭子上插上一个中空的芦管。阿婆们右手按顺时针方向摇着轮子,带动锭子上的轴转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轻轻捏着棉条。随着锭子的转动,从棉条里源源不断地拉出一根细细长长的线,直到左手臂完全伸开;然后扬起手臂,右手往左轻轻转动手柄,棉线脱离锭子尖端,然后手柄往右转,把线绕在锭子中间。然后左手再顺势固定在锭子的尖端,继续纺线。 五六十年代,物质还不是很丰富。吃穿住行,还是很艰苦的。含山头棉布商店里的布,都是要布票的。有了布票,没有钞票还是买不来洋布。自家织的布,虽粗糙,穿在身上不是很舒服,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