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要过河,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 他们说的都对。 小马自己发现,河水不深也不浅。 结论:人会被自己的经验限制住见识。 思考题来了: 填报志愿,听谁的? 1. 罗胖说,要到听得见炮火的地方去:前沿阵地,即大城市。 你需要还没有被写成书的知识。 他自己在大城市,亲身感受到了作战的滋味。 他喜欢这滋味。 吴军也讲过志愿填报的话题,他更看重大趋势,比如国家的发展趋势,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们不能预测具体的工作,但大方向还是可以想象的。 比如,中国的国际化是不可逆的趋势,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是未来需要的人才。 再比如,适应面比较广的基础性的专业,更能方便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转行。 我所看到的很多高考志愿填报建议,“建议者”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是精英,是不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他们都建议去大城市。 他们自己在大城市。 他们用“精英”的标准要求你。 他们对你的目标定位是:成为行业翘楚,成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 说得直白些,是成为人上人。 你想成为人上人,他们的意见要参考。 2. 第二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在校大学生。 他们各种吐槽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他们用“千万不要填报**”的方式,诉苦。 他们是正在生活的人。 他们用“生活状态”来看待学校和专业。 他们的目光在当下,不在未来。 看重生活过程和体验的你,是可以参考他们的意见的。 3. 学校老师是最了解“性价比”的人。 你拿着“分数”,他们帮你寻找你能“购买”的最划算的学校。 把分数的购买力用好用足是你和老师的共同目标。 什么兴趣爱好,一边去。 听说我女儿去了川大,朋友很不解:“去那么远?南京上海就没有她读书的学校?” 我没好气地说:“那是985!”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是按照985-211-普通本科……依次排队的。 有位同学的分数能上东北某省的985,留在本省的话,就只能上211,怎么办? 孩子想去985——分数够着了。 多少人想去985苦于没分数! 父母不同意——太远了! 在集中填报志愿的那几天,大家满脑子都是985-211。 我们不考虑其他。 我们只考虑手里的分数“购买力”的最大化。 亲朋好友都在排队等着祝贺你考上了985-211。 这么好的露脸机会怎么能放弃呢? 人活一世,不就图个露脸么? 考生自己在这时候可能会成为最没主意的人——我不得不提醒你注意这一点。 “性价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种理解是,学校有排名,能尽量上排名靠前的学校,就是赚到了。 “性价比”有没有学校排名之外的维度? 有的。 这就要看你想要的是啥了。 小情侣想上同一个学校,或者在同一个城市上学——性价比的含义就变了。 4. 选择有困难时,可以这样问: 如果我现在一无所有,从头开始,我会怎么选择? 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我会怎么选择? 如果我当着我的孩子,我会怎么选择? 如果我冷静三天之后,根据我对我自己的了解,我会怎么选择? 如果10年后的我现在就在我身边,他会建议我怎么选择? 如果那个我最佩服的人现在就在我身边,他会建议我怎么选择? 等等。 追问,是为了找到“自己”。 询问别人的最后,都要询问自己。 你需要询问自己,站在时间的哪个点上考虑自己? 罗胖他们,站在你十年二十年之后考虑问题。 大学生,站在你三五年之后说话,让你看到你三五年之后的样子。 你的老师和你,只看到你现在的样子,考虑的是当下问题的解决方案。 你问你自己,你更在乎哪个时间点的你? 人生选择跟高考题不同。 高考题有答案,人生题没有答案。 人生选择题,有时,也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适合不适合。 好坏都是事后看的结果。 一般人都倾向于向“成功”取经,向比自己地位高更有成就的人咨询——这是有道理的。你也可以这么做。 无论问谁,你可能都会担心,会不会有局限性?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大数据。 看大家都在去往哪里。 大家都去的地方,应该是好地方。 香帅在她的公众号里发过几张图片。网络人口是什么意思? 是手机数量。 有多少活跃的手机,就有多少人。 有的地方,即使没有户口,没有暂住证,也要呆在那里,说明什么?说明那里值得呆! 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纷纷在逃离。 是不是到人口集中的地方去上学,你有自由选择权。 假如我能有选择权的话,我是真心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去的。 我最近几天在厦门,天天感慨,城里真好——服务业太发达了。衣食住行都可以像傻瓜相机那样,无脑操作就行。不需要样样精通,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人,只需要做好自己擅长的那一点,就可以有饭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有饭吃的。 做自己喜欢的,不会厌烦的,考试考得好的那个,就是你可以填报的专业方向。 再挑一个你想去的城市。 然后再匹配分数和学校。 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好运! |
|